首页 理论教育 尿液检查常用项目

尿液检查常用项目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临床意义 尿酮体检查常被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等疾病或状态的辅助诊断,如糖尿病性酮尿、高热、长期饥饿、禁食等。4.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临床意义 本试验所测酯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主要反映尿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尿维生素C水平与外源性摄入量有极大相关性。

一、酸碱度(pH)

1.理化性质 正常尿液呈弱酸性,但可因饮食种类不同,pH波动范围为5.4~8.4。肉食者多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致碱性。

2.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法、pH计法、滴定法。

3.参考值 正常饮食条件下:①晨尿,多偏弱酸性,pH5.5~6.5,平均pH6.0。②随机尿,pH4.5~8.0。尿可滴定酸度:20~40mmol/24h尿。

4.临床意义 尿酸碱度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辅助指标。同时,可经了解尿pH的变化来调节结石患者的饮食摄入,通过酸碱制剂的干预来帮助机体解毒或药物排泄。

二、蛋白质(protein,PRO)

1.理化性质 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

2.测定方法 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醋酸加热法、磺基水杨酸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①功能性,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过度兴奋等。②体位性,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如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③偶然性,见于尿中混入了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④摄入性,在输注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或摄入过多蛋白食品后。⑤妊娠性,见于妊娠期妇女,分娩后可消失。

(2)病理性蛋白尿:血浆中蛋白增高、泌尿系统及邻近器官疾病。

三、葡萄糖(glucose,GLU)

1.理化性质 正常尿中可含有微量葡萄糖,但不能被一般定性试验检出,如能检出则称为糖尿。糖尿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所致,少数是因为肾糖阈降低所致。

2.测定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班氏试剂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尿糖检测主要用于内分泌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疗效观察等。

四、酮体(Ketone,KET)

1.理化性质 酮体是脂肪氧化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当血液酮体浓度超过肾阈值时,就出现酮尿。

2.测定方法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尿酮体检查常被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等疾病或状态的辅助诊断,如糖尿病性酮尿、高热、长期饥饿、禁食等。

五、胆红素(bilirubin,BIL)

1.理化性质 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分为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只有结合胆红素能溶于水和通过肾小球,当其血中浓度超过肾阈值时即从尿中排出。

2.测定方法 偶氮反应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六、尿胆原(urobilinogen,URO)

1.理化性质 尿胆原为结合胆红素从胆道系统排入肠腔后的转化产物,经肠道重吸收后一部分经肾排入尿中,即为尿液尿胆原。正常人尿中含少量尿胆原。

2.测定方法 醛反应法、偶氮反应法。

3.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4.临床意义 尿中尿胆原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而在肝后性黄疸时降低甚至消失。

七、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

1.理化性质 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尿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为血红蛋白尿,为透明的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或暗红色(高铁血红蛋白),严重者呈茶色或酱油色。

2.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化学法(如联苯胺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尿血红蛋白阳性最常见于肾性血尿(如肾结石)或泌尿系统出血,也是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

八、亚硝酸盐(nitrite,NIT)

1.理化性质 当尿液中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存在适量硝酸盐并且有足够的作用时间(>4h)时,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2.测定方法 硝酸盐还原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符合相关性很高,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与细菌数量不成正比。亚硝酸盐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解释结果时应和白细胞酯酶、尿沉渣镜检结果综合起来分析。

九、白细胞(leukocyte,Leu)酯酶

1.理化性质 白细胞酯酶分为三种,其中萘酚AS-D氯乙酸酯酶为粒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特异性酯酶或粒细胞酯酶。尿中白细胞酯酶一般是指特异性酯酶,其浓度可反映中性粒细胞数量。

2.测定方法 白细胞酯酶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本试验所测酯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主要反映尿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如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白细胞酯酶检测呈阴性。

十、维生素C(vitamin C,VitC)

1.理化性质 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许多物质的检测有影响。

2.测定方法 还原法。

3.参考值 阴性。

4.临床意义 1/5左右的常规尿标中可以检测出维生素C。尿维生素C水平与外源性摄入量有极大相关性。尿液维生素C浓度增高,可对隐血/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严重的负干扰。

十一、比重(specific gravity,SG)

1.理化性质 比重是表示尿中可溶性成分多寡的简单表达形式,它是以4℃时的纯水作为1.000来进行比较的。

2.测定方法 比重计法、折射计法、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3.参考值 成年人:随机尿1.003~1.030;晨尿大于1.020。新生儿:1.002~1.004。

4.临床意义 尿比重测定用于估计肾浓缩稀释功能。

(1)高比重尿:尿少时比重可增高,尿量增多同时比重增加,常见于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或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2)低比重尿:可见于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尿崩症时,常呈严重的低比重尿(SG<1.003,可低至1.001)。

十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1.理化性质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尿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分析、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吞噬细胞计数、上皮细胞计数和分类、管型计数和分类、结晶计数和分类、细菌、精子、滴虫、真菌等,对泌尿系统和邻近器官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2.测定方法 光学显微镜法、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法。

3.参考值 光学显微镜法: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透明管型0~1/LP。

4.临床意义 尿沉渣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损伤程度判定、治疗效果、观察预后等有参考价值,结合物理检查和化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