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氨酸转氨酶(ALT)
1.理化性质 ALT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按其含量多少排序为:肝、肾、心肌、脑,肝脏中活性最高。当肝细胞出现实质性病变时,此酶会大量释放入血,血中活性显著增高。
2.测定方法 速率法和比色法。
3.参考值 速率法5~40U/L(37℃)。
4.临床意义 ALT活性在下列疾病时常见增高。
(1)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或肝性休克所引起的急性肝损害。血清ALT水平可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就急剧升高,通常在100~4 000IU/L之间,其中药物性肝炎ALT活性最高可>40倍参考上限,且ALT>AST。另一类则反映中度的肝细胞损伤,通常由酒精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多肌炎所引起,通常在30~300IU/L。
(2)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时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
二、谷草转氨酶(AST)
1.理化性质 AST催化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AST以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为肝脏;AST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细胞质和线粒体中,AST在肝细胞浆中只占20%,其余80%存在于线粒体中。AST在早期肝细胞轻微受损时不逸出,而在肝细胞严重损伤时才入血。通常作为心肌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
2.测定方法 速率法和比色法。
3.参考值 速率法<40U/L(37℃)。
4.临床意义 AST升高常见下列疾病。
(1)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坏死,AST显著升高,有时达1 000U/L。
(2)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中度增高。
(3)胸膜炎、肾炎、肺炎轻度增高。
(4)心肌梗死时AST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死6~12h升高,24~48h达高峰,3~6d降至正常。
(5)ALT/AST比值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急性肝炎比值<1,肝硬化时≥2,肝癌时≥3。
三、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
1.理化性质 ADA是一种核苷酸氨基水解酶,为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在人体内催化水解腺苷生成肌苷和氨。腺苷脱氨酶是一种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有重要关系的核酸代谢酶。测定血液、体液中的ADA及其同工酶水平对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2.测定方法 速率法和比色法。
3.参考值 ≤30U/L。
4.临床意义 临床上血清ADA活性升高,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血色素沉着症、痛风、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ADA在良恶性难辨的渗出液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ADA对诊断结核性渗出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活检和细菌学检查。结核性胸腔积液、腹水中ADA活性显著增高,癌性不增高,血清中ADA活性二者无显著差别。
四、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actate dedrogenase,LD)
1.理化性质 LD是糖酵解中的主要酶,催化乳酸变成丙酮酸的氧化反应。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中,在细胞受到肿瘤侵袭等破坏时,LD就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血中LD随之增高。
各种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心肌、肾、红细胞中LDH1含量最多;骨骼肌和肝脏中以LDH4、LDH5最多;而肺、脾、胰、甲状腺、肾上腺和淋巴结等组织以LDH3最多。细胞发生癌变时,LDH同工酶谱发生特异性改变,与恶性肿瘤在形态上的反分化趋向胚胎组织的改变一样,亦“反分化”而趋向胚胎型酶谱,即细胞一旦发生癌变,则重新变为M亚基增加,H亚基减少(人体组织在胚胎时期M亚基占优势,随着胎龄的增加,H亚基随之增加,而M亚基减少或消失),且M亚基的增加与细胞恶性程度相平行。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间酶谱较为接近,多以LDH1、LDH2下降和LDH3、LDH4、LDH5增高为主,表现为LDH5>LDH4>LDH3。
2.测定方法 目前根据LD催化反应方向的不同,有两大类测LD的方法:一大类为以丙酮酸为底物(反应方向P→L)逆向反应(称LD-P法);另一大类以乳酸为底物(反应方向L→P)顺向反应(称LD-L法)。我国多采用目前IFCC参考方法LD-L法,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
LD同工酶测定常用电泳法、免疫沉淀法和免疫抑制法等,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更为多用。
3.参考值 109~245U/L(37℃)。
4.临床意义 乳酸脱氢酶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炎、肺梗死、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有报道在肺部发生恶性肿瘤时LDH3明显增高。
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ACE)
1.理化性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也被称作肽基二肽酶A(peptidyl dipeptidase A)
2.测定方法 生物法、分光光度法、放射性同位素法、荧光光度法和免疫学测定法。
3.参考值 7~25U/L(分光光度法)。
4.临床意义 ACE是主要存在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结合糖蛋白。ACE增高多见于活动性结节病,阳性率在75%~88.2%之间,也是判定预后以及复发的重要指标;ACE增高也见于矽肺、石棉沉着病、肺结核等肺系疾病;ACE降低可见于肺癌(以鳞癌更显著)等肺系疾病。
六、溶菌酶(lysozyme,LZM)
1.理化性质 溶菌酶是由弗莱明在1922年发现的,它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全称为1,4-β-N-溶菌酶,又称作黏肽N-乙酰基胞壁酰水解酶或胞壁质酶。活性中心为天冬氨酸52和谷氨酸35,是一种糖苷水解酶,能催化水解黏多糖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NAG)与N-乙酰胞壁酸(NAM)间的β-1,4糖苷键,相对分子质量14 700Da,由12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碱性氨基酸残基,所以其等电点高达10.8左右,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7。
2.测定方法 溶菌环法、透射比浊法、ELISA法。
3.参考值 血清:5~10mg/L;尿液:0~2mg/L。
4.临床意义 LZM增高可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减低见于肿瘤及病毒感染。胸腔积液与血清LZM含量比值:结核性胸膜炎>1.0,癌性胸膜炎<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