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越来越广泛,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的各类疾病(如艾滋病)传播逐年增多,使得机会性致病真菌感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特别是呼吸系统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肿瘤、结核、糖尿病、放射病、骨髓移植及器官移植的患者中经常发生。许多深部真菌感染的最后确诊依赖于尸检,因此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真菌感染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医师只能根据经验用两性霉素B等药物进行治疗,无法进行针对性治疗。近年来,关于抗两性霉素B的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感染的文献报道很多。主要致病性真菌分类见表6-5。目前常用于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检查法和特殊检查法两类。常规方法一般不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法。特殊检查法则需要专门的设施和一定的经验,主要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实验室检查真菌的意义主要在于:确定真菌感染、评价疗效、估计预后。
表6-5 主要致病性真菌种类
(1)接合菌:接合菌是指接合菌亚门中能够致病的真菌,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是接合菌纲毛霉目中的毛霉属、根霉属和犁头霉属等;(2)双相型真菌:即因温度、营养等外界环境改变既可呈酵母型(在人或动物组织内)又可呈真菌型(在自然界环境)的真菌,常见的有组织胞浆菌及球孢子菌等
一、标本的收集、送检及前处理
当怀疑真菌感染时,应采集可疑标本送真菌学实验室做病原学检查,这是真菌学检验的第一步,也是关系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标本采集不当,不含病原菌,或被大量腐生真菌或其他细菌污染,实验室则难以检出真正的病原菌。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用适当的方法采集感染部位的标本,避免污染。呼吸道标本是实验室收到最多的标本,经常发现标本并非来自下呼吸道,而是口腔唾液,不含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性真菌,或痰中掺杂太多唾液,口腔中正常菌群的大量生长,无法分离出真正的病原菌,既影响临床正确诊断,又浪费实验室的人力、物力。注意标本采集时间,清晨的痰和尿含菌较多,是采集这类标本的最佳时间。另外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采集。标本采集量应足够。如从血中分离真菌,一般要求为8~10ml。所有用于真菌学检验的标本,均需要无菌容器送检。对送检项目有特殊要求时一定要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或直接与真菌实验室联系,以便实验室采用相应特殊方法处理标本。这一点最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常常影响病原性真菌的检出。
1.标本的收集
(1)血液:对于所有怀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均应进行血培养。对于高度怀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人如果静脉血培养不成功,应采用动脉血培养。采血后应立刻送检;要保证培养血液的量合适;要确保对高危病人重复进行培养,每周3~4次,连续监测2周。如不能及时送检,血培养瓶或管应放室温或30℃环境,但不要超过8~9h,否则影响血中真菌的检测。
(2)下呼吸道标本:理想的标本是清晨、新鲜的痰(详见第3章第三节)。
(3)脑脊液:对于脑脊液标本,3~5ml的量是较为理想的。分别加入2支无菌试管送检。一管做真菌培养或墨汁染色,另一管可用于隐球菌抗原检测或其他病原菌培养。
(4)尿液:新鲜的中段尿最适于真菌学检查,应注意防止阴道或肛周感染的污染。芽生菌病或隐球菌病病人可能伴有前列腺感染,因此应在按摩前列腺后收集尿标本。标本应进行离心,用沉淀部分培养。有些播散性感染如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也可基于尿培养阳性结果而做出诊断。
(5)其他体液:胸腔积液、腹水和关节腔积液均应收集至含有少量肝素抗凝(1∶1 000稀释)的无菌容器中。将标本离心,沉淀培养。持续腹透病人的引流液应用不含肝素的无菌容器收集。
(6)黏膜:对于口腔感染的诊断,虽然刮片要比拭子好,但后者更为常用,主要是因为拭子更易于标本的运送。在取材前,拭子应用灭菌水或生理盐水浸湿,或将其浸入运送培养基中。
(7)脓:对于引流脓肿或溃疡脓液,最好不用拭子取材,应尽可能从损害的深部取材。非引流的皮下脓肿或窦道中的脓液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如脓液中有颗粒(如足菌肿)应注意收集。如果窦道开口部位有翘起的痂屑,通常在其下方的脓液中可发现颗粒。
(8)骨髓:骨髓标本有助于诊断一系列深部真菌感染,包括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标本量应为3~5ml。
2.标本的转运 除了疑诊皮肤癣菌病的标本可贮藏数周甚至数月外,用于真菌学检查的标本均应在收集后尽快送检。延迟送检会导致一些病原体死亡、污染菌的过度生长和现有病原体的增殖。
如需邮寄标本,在包装之前应将标本容器或培养物封入塑料袋中以防破裂,在包装表面应清楚地标明寄件人的姓名以便联系。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像无标签、渗漏、污染、重复、保存不当、时间过长或标本不符合检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室应制定拒收制度。不合格的标本不仅达不到检验目的、而且不正确的结果会造成错误的判断而延误治疗。从肝炎、艾滋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采取标本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3.标本的前处理 恰当的前处理临床标本可以确保较高的病原真菌检出率,节约时间以免真菌活力下降。如果呼吸道分泌物很稠,可加入溶酶,如N-乙酰半胱氨酸,二硫苏糖醇或无菌的半胱氨酸盐水。这些试剂可液化分泌物使之易于涂片。像痰、尿和组织这样污染严重的标本可直接加入抗生素或接种于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来祛除污染。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放线菌酮、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但是,有些真菌对放线菌酮敏感,如隐球菌,而组织胞浆菌的酵母相对氯霉素敏感。在酵母浸膏培养基中细菌和腐生型念珠菌生长受抑制,而系统性真菌则不受抑制,所以对污染的呼吸道标本它是极好的培养基。对多数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放线菌同样敏感,应在放线菌学实验室专门培养。
二、直接镜检
临床标本的直接显微镜检查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可采用不染色的湿片如KOH涂片或Gram染色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采用化学发光剂,如钙荧光白(calcofluor white)检查痰、皮肤和其他临床标本中的真菌成分可提高阳性率。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在皮肤刮屑、毛发或甲标本中发现皮肤癣菌、念珠菌和花斑癣菌的成分可提供对相应真菌病的可靠诊断。如果在无菌体液的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例如在CSF中检测到带荚膜的新生隐球菌或外周血涂片中检测到荚膜组织胞浆菌细胞。但一般在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可做出诊断。
临床标本的直接镜检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并且观察到的真菌形态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有经验的检验人员通过直接镜检可以初步判断念珠菌、隐球菌、曲霉、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有助于临床做出诊断。
(一)一般检查法
1.检查方法 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浮载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通过2~3次,不应使之沸腾,以免结晶。然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将标本压薄,用吸纸吸去周围溢液,置显微镜下检查。检查时应遮去强光,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采集的标本也可涂在载玻片上,空气干燥后,经PAS、革兰等染色方法染色后观察。
2.直接镜检常用的浮载液
(1)氢氧化钾:KOH试剂在直接镜检中经常使用。方法是在洁净玻片中心滴一滴KOH。被检物滴在其上并小心混匀,然后盖上盖玻片,经过火焰2~3次轻微加温,冷却后于低倍镜下观察。KOH可消化蛋白质并使角化组织透明,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标本中的真菌。真菌胞壁的几丁质对实验浓度的KOH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一定时间之后真菌也会溶解。实际上KOH可用于各种临床标本。一般使用的KOH溶液浓度为10%~20%,过浓则涂片易干而形成结晶。为了使涂片不易干燥,延长涂片保存时间,可在KOH中加入甘油。KOH也可加入蓝(或黑)Parker墨水,使真菌着色,镜下更易于辨认。为使溶解液更透明,可在KOH中加入二甲亚砜,或使用Black E及中性红染色以使真菌结构更加清晰。
(2)生理盐水(或水):可直接观察黏膜或组织碎块。缺点:易于干燥,只适于短时间检查。还可用于观察真菌孢子的出芽现象,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接种菌悬液后盖上盖玻片,用凡士林封固,置室温或37℃孵化24h后观察有无出芽现象。
(3)墨汁:印度墨汁或中国墨汁不能使新生隐球菌(C.neoformans)荚膜多糖着色,但可提供黑色背景而使荚膜更亮而易于观察。但在印度墨汁中也能看到其他酵母或人体细胞成分。新生隐球菌和其他酵母不一样,在其母细胞和子细胞之间有一细的管状颈。要区别新生隐球菌与人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可采用两种方法:形态上人细胞圆而新生隐球菌因含几丁质而僵硬;另外可取一滴KOH滴于另一张片子上,KOH可裂解人的细胞膜而不能裂解新生隐球菌胞壁。不主张用墨汁染色作为脑脊液中新生隐球菌的常规检测方法。在隐球菌感染脑膜的非AIDS病的病人中,用本方法检测脑脊液出现阳性结果的仅有50%。应当做培养和乳胶凝集检测多糖。血清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是急症时的选择。
墨汁染色用于监控隐球菌病疗效的价值有限。病人脑脊液中可持续多年检测到隐球菌而病人不表现感染症状。如果酵母在发芽过程中被抗真菌药杀死,芽生孢子仍可与母细胞相连。因此治疗结束时,芽生孢子是否出现不能作为生物学治愈的可靠指标,需要结合培养和血清学检验的结果。
(4)乳酸酚棉蓝(LPCB)染液:是真菌镜检的标准浮载剂。棉蓝系酸性染料,能使真菌着色呈蓝色。乳酸对真菌有杀灭作用,含有甘油,能使涂片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也是常用的封固保存液。若检查材料角质层过厚,可先用KOH液处理,然后在盖玻片的一端加乳酸酚棉蓝液,另一端吸水缓缓地将KOH液吸去,直至真菌染色,最后封固检查。
(5)派克墨水染色法:由20%KOH和派克墨水(quink parker ink)各半混合而成,为国际上报告的染色马拉色菌染色常用方法。KOH用于溶解鳞屑角质,如果为纯培养则可用蒸馏水代替KOH。国产的蓝黑墨水也可以试用。染色时间至少要10min,若能过夜次日染色效果更好。镜下观察时将光线调至最亮,菌体染为深蓝色或黑色。
(6)涂片的保存:如在盖片四周用指甲油封固,可达到保存数月的目的。较为理想的封固保存液为PVA(聚乙烯粉末)乳酸酚棉蓝液,四周无须用指甲油封固。制作方法:聚乙烯粉末15g,蒸馏水100ml,充分混合后置于80℃水浴,不断搅拌使之成为均匀的糊状。取56ml,加乳酸22ml,充分混合,再加入溶化的酚22ml,充分混合,最后加入棉蓝O.05g,文火加热至溶解,混合均匀,瓶装备用。
(二)染色检查
1.革兰染色 所有真菌、放线菌均为革兰染色阳性,被染成蓝黑色。适用于酵母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及诺卡菌、放线菌的检查。
2.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主要用于细菌学中分枝杆菌检查。分枝杆菌和少量的诺卡菌的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大约是干重的40%。分枝杆菌对多数染色剂均有抗性,但是一旦被品红染色,它们又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又称之为抗酸染色。星型诺卡菌(N.asteroides)和巴西诺卡菌(N.braslienis)等的抗酸能力可以有所不同。在各种抗酸染色方法中常用的是Hank方法。
诺卡菌和放线菌染淡红色,背景呈蓝色。染色可用预制好的诺卡菌涂片做质控(培养于Middle-brook和Cohn 7H10琼脂),另一种黏稠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可做阴性对照。酵母菌的子囊孢子和链球菌的芽胞也有抗酸性质。改良Kinyoun染色可用来检测酵母培养中出现的子囊孢子。培养的诺卡氏菌常失去其抗酸性。
3.吉姆萨染色 吉姆萨染色可用于骨髓涂片和其他标本中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马内菲青霉的检测。也可采用瑞氏染色。用吉姆萨染色必须有质控涂片。
4.过碘酸-雪夫氏染色 在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中真菌细胞壁中碳水化合物上的羟基被氧化为醛。醛基与复红形成淡紫红色化合物,这种复合物的颜色不被偏亚硫酸钠脱色。如果同时采用适当的组织染色形成对比可使组织中的真菌易于区别。建议用淡绿色(孔雀绿)复染,采用这种染色方法菌丝或酵母被染成鲜红色,背景染成青色。如果过碘酸变质会致使菌丝不能着色,这是因为细胞壁上的C-C基团不能醛化,同样的重硫酸盐会导致背景着色深,因为其失去脱色作用。染色过程可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做质控。
5.组织病理染色
(1)Gomori染色:银沉集在胞壁上把真菌染成明显黑色轮廓,菌丝中心染成深玫瑰红到黑色,背景染成淡绿色。如果真菌染成深黑色,说明染色不恰当。
(2)Gridley染色:菌丝或酵母染成暗蓝或玫瑰红色,组织深蓝,背景黄色。
(3)Mayer’s Mucicarmin stain(黏蛋白卡红)染色:这种染色方法可把组织中的新生隐球菌特异地染成鲜红色。
6.荧光检查法
(1)Calcofluor white stain:是近年来临床常用来检测真菌的方法。该染料是一种非特异的染料,可结合真菌胞壁的多糖和某些原核生物。由于紫外光的不同真菌染成浅蓝或绿色。可与KOH一起使用,用来快速筛选P.carinii。该方法的缺点是荧光背景易造成判读错误。
(2)荧光抗体染色:免疫荧光显微术或荧光抗体染色可直接有效地从组织或体液中检出真菌和放线菌。荧光抗体已用于检测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新生隐球菌曲霉、念珠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和其他真菌。
7.巴氏染色法 巴氏涂片染色,特别是痰涂片,可以很好地区别双相真菌,机会性真菌,如烟曲霉很容易染色。
三、真菌的培养检查
从临床标本中对致病真菌进行培养,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同时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一旦发现肯定的致病原如红色毛癣菌或新生隐球菌时,诊断即可确立。但如果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如白念珠菌或烟曲霉时,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从无菌部位如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常提示肯定的感染,但对来自于脓、痰或尿的标本则应谨慎解释结果。单靠一次培养阳性往往不能确定诊断。有时还需结合直接镜检的结果,因此强调直接镜检与培养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
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30℃(或室温22~25℃)。在这种温度下几乎所有致病性真菌生长较快较好。基础分离时不要在35℃以上培养,以免抑制或妨碍一些病原性真菌的生长。但在某些情况下,高温培养可用于耐高温菌的培养,如烟曲霉可在45℃生长,用来区别其他曲霉。同一批分离标本可于-70℃长时间保存,以用于质控。双相真菌在37℃或组织中可以以酵母或小球体形式生长,这种性质常用于区别其他真菌。
用于真菌培养的培养基包括:为真菌提供基本营养成分的基础分离培养基;用于分离念珠菌和霉菌类真菌或保存真菌菌种的沙保培养基;用于曲霉、暗色真菌等菌鉴定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基;用于分离和鉴定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察氏培养基;用于筛选放线菌酮敏感的真菌抑制性霉菌琼脂;利用白念珠菌在人血清中形成芽管这一特点进行快速鉴定白念珠菌的吐温酵母肉汤培养基(TYB)培养基;以及其他特殊培养基,如:①用于鉴定新生隐球菌的咖啡酸琼脂(CAA);②用于从污染严重的痰等标本中分离新生隐球菌的鸟食琼脂(BA);③用于皮炎芽生菌转相(为酵母相)培养的KT培养基;④用于皮炎芽生菌B.dermatitidis转相(为酵母相)时使用的Kelley Agar;⑤可以对白念珠菌(为绿色)、热带念珠菌(为蓝色)、克柔念珠菌(为粉红色)进行直接鉴定的显色培养基。
四、真菌的鉴定
1.菌落形态的观察 因酵母较真菌生长快,所以在1~3d后可以观察。酵母菌落要转种于其他培养基,原培养继续培养以观察是否有其他真菌的生长。丝状真菌培养至少4周才能确认为阴性,千万不要过早丢弃。
观察真菌菌落时注意几个方面:菌落大小、形态、色素、颜色和质地。根据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基、培养时间和温度的不同,菌落的颜色可以不同。颜色可从灰黑到鲜黄、绿或红色。暗色孢科是指橄榄、棕或黑色,其他颜色均不认为是暗色孢科。黑色是菌丝体、分生孢子、胞壁中含有黑色素所致。真菌如青霉属可在菌落表面形成带色的液滴并排到液滴表面。有些真菌可产生可扩散的色素并使培养基着色。
2.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并记录菌落,通常会把鉴定范围限定在几属之一中。此时显微镜检查必不可少。常用乳酸酚苯胺蓝(棉蓝)对挑取的部分菌落着色。小培养、覆盖培养、透明胶带法等均是常用的方法。
分离菌落检查 为充分地研究孢子和分生孢子,菌落必须用分离针之类工具挑出一部分。此项操作必须在超净台中进行。通常在菌落中心与其边缘之中点取样,若看不到结构,可向中心侧取样。把样放在滴有LPCB的玻片上,并用针分开样品。如用相差显微镜可用不加棉蓝的乳酸酚。用盖片盖住的涂片可在低倍和高倍镜下观察,摄取棉酚蓝的真菌成分便可看到。LPCB可以杀死真菌,但涂有样本的玻片还是应该高压灭菌后处理。样本需要保存时可用透明指甲油封边。
3.小培养 需要观察孢子或分生孢子时可用小培养,又称玻片培养。如果在菌落上分离菌丝会使菌丝脱离原始状态而难以观察。小培养便于观察孢子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及位置。涉及小培养的所有操作均应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乳酚棉蓝或含棉蓝的乳酸酚可加到培养基中去。可选用马铃薯琼脂、玉米琼脂或V-8果汁做培养基。常规的玻片培养制作过程如下。
(1)用滤纸盖住平皿底部。
(2)把V形玻璃棒或木质小棒固定在滤纸上。
(3)在V形棒上放一盖玻片。
(4)高压灭菌121℃15min(有一次性材料可分别安装)。
(5)取一小块方形灭菌的培养基(1cm)放在盖片上,可在同一玻片上加不同的培养基。
(6)在琼脂四个侧面上接种真菌。
(7)用镊子取一无菌盖片盖在方形琼脂上面。镊子可用酒精灯火焰灭菌。
(8)用2~3ml无菌蒸馏水浸湿滤纸。
(9)22~25℃避光2周培养。其间置光下1d左右会有益于培养。
(10)培养基开始干时加入无菌水。
(11)培养成熟后取下盖片并快速通过火焰、固定结构。在另一盖片上加一滴封固介质并使标本靠近封固介质,慢慢贴在一起。
(12)弃去另一盖片上的培养基,这盖片可做另一标本。
(13)轻微加温,用另一盖片固定。
(14)用透明指甲油封固四周并注明标本。
以上叙述的常规方法操作简便,主要适用于生长较快的真菌,但如需长期观察则存在易干燥或被污染的缺陷。北大医院实验室对玻片法进行了改进,使用铜圈(外径2cm,内径1.7cm,厚约0.4cm,侧面有一直径约0.25cm的小孔)法替代单纯玻片法,观察时间可延长至3~4周。具体方法是:将载玻片、盖片和铜圈等消毒,用镊子将铜圈在火焰上加热后双面均放在蜡块上浸蜡少许后立即将其放在载玻片上,小孔侧要位于玻片的窄侧边,用盖片轻轻加热后置于铜圈上,由此形成了一个除小孔外几乎密闭的小室。待冷却后用注射器将熔化的培养基从侧面的小孔中注入,量约为铜圈小室的1/2,沿载玻片横向放置并稍倾斜至冷却凝固。接种时通过小孔分别在靠近载玻片和盖玻片两侧的培养基上,注意左右适当错开以便观察。该方法相对密闭,适用于生长较慢的暗色真菌等菌的观察。制片时要先脱蜡,其余步骤同普通玻片培养的制片。
4.透明胶带法 如果怀疑是双相真菌不可用此方法。然而对分离的其他真菌来说是一不破坏分生孢子结构的快捷方法。因胶带无法灭菌培养可能造成污染,用胶带时培养应做一备份。方法如下。
(1)在一玻片上滴一滴LPCB。
(2)把胶带粘的一面按在菌落上,然后平放在滴有LPCB的玻片上。
(3)观察后丢弃。这是临时方法,小心不要污染手指。
(4)用非形态学方法鉴定放线菌和酵母菌:在形态学方法不能鉴定时需要利用其生理、生化、营养和其对环境的承受能力辅助鉴定。
真菌常用形态学鉴定,而酵母常以形态和生理结合方法。酵母可采用Palmau方法在玉米琼脂或酵母形态培养基上观察。
5.组织病理学检查 有时培养出来的真菌并不能断定为致病菌。真正的致病菌要经过确认其在组织中的寄生形态及宿主的组织反应来判断,这正是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意义。真菌病的常见病理学改变提示真菌感染;病原体的检出起到确诊作用;组织中真菌的鉴定可提高真菌病的诊断水平,有利于临床合理选择用药。
几种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方法对真菌有较高的敏感性,染色清晰,易于辨认,可根据真菌的形态特点对某些病原体做出初步诊断,但往往不够准确特异,需进一步借助更为特异的方法来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通过检测真菌特异性抗原来诊断组织中真菌病原体。除诊断特异性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比组织化学方法更敏感。获得标准和经济适用的单克隆抗体可使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是仅次于培养法这一“金标准”的最特异诊断手段。
近年来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病理诊断技术的革新,原位杂交技术可通过检测致病真菌特异性靶序列来对组织中的真菌进行鉴定。原位杂交特异性强。随着真菌rDNA基因信息的完善和各种软件包的应用,探针的设计变得更准确和容易。由于原位杂交的许多步骤可在高温下进行,实验时间已大大缩短。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有能力开展此项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有望可以用于临床,协助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在真菌感染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几种商品化的真菌生化鉴定系统 由于酵母样真菌机会性感染日益增多,要求微生物实验室用简化的方法鉴定这些病原菌。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可在4~72h内完成生化反应的鉴定系统,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1)ID32C是一个含有32个杯状凹的塑料条,经过30℃孵育24h、48h、72h后,通过肉眼观察在杯状凹中的浊度判定结果。
(2)RapID Yeast Plus system是一个可在4h内鉴定酵母菌的定性微量方法系统。其使用18种常规色原底物,根据说明书在要求的孔中加入附加试剂,经30℃4h孵育观察颜色的改变来进行快速鉴定。
(3)API 20CAux system具有20个杯状凹,杯状凹内含有脱水底物可用于吸收实验,鉴定时间需24~72h。
(4)Vitek YBC是一个含有26个常规实验和4个阳性质控的塑料卡,由自动细菌鉴定仪的电脑进行全自动鉴定分析,经读数器对各反应孔底物进行光扫描,动态观察反应变化,一旦卡内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指示此反应卡已完成,系统将最后一次的判读结果所得的生物数码与数据库标准菌株的生物模型相比较,得出鉴定结果并自动打印实验报告。
(5)Auxacolor基于15个比色试验,经30℃24h、48h、72h孵育观察颜色变化,应用此系统要考虑六条形态学原则。
(6)API Candida system含有10个测试的杯状凹,在37℃孵育24~48h后,不必加入额外的试剂直接观察颜色变化。
(7)Fungifast I twin system由10个测试杯组成,37℃孵育24~48h。当生长控制杯为阳性时,在含有N-乙酰-β-D-对硝基酚氨基半乳糖苷酶(NAGA)的测试杯中加入0.1mol/L的NaOH。此系统也需要形态学特征来协助鉴定。
(8)Fungichrom I panel有16个反应孔,30℃孵育24~48h观察颜色变化,它同Fungifast I twin system一样,当生长控制杯阳性时,在含NAGA的测试孔中加入0.1mol/L NaOH。
Wadlin评定三种商品系统:RapID Yeast Plus system、API 20CAUX system和Vitek YBC鉴定真菌的能力,总共使用201份真菌分离物。结果表明,RapID Yeast Plus system可正确鉴定真菌至种水平而无需额外的实验,准确率为93%(正确鉴定193份标本),明显优于API 20CAUX system(准确率83%,正确鉴定167份标本)和Vitek YBC(准确率86%,正确鉴定173份标本),且无需补充实验。后两个系统间无显著差别。RapID易于操作且鉴定准确,可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鉴定真菌的首选,但对近平滑念珠菌和新生念珠菌不能正确鉴定。API 20CAUX system如果不增加补充实验,则不能正确鉴定克柔念珠菌。
【附1 医学真菌生物防护(Bioharzard)规则】
附表6-1 真菌危险度分级
附表6-2 我国的真菌危险度分级(卫生部颁发)
在国内当前情况下,一般缺少防护设备的真菌实验室,不宜操作一类菌和二类菌的某些菌种,如烟曲霉、马内菲青霉等,因为易导致实验室的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