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室特异性诊断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室特异性诊断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可分为体内诊断实验和体外诊断实验。皮内试验应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有时对严重的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患者,在进行点刺皮肤试验前,也可先做斑贴试验,以避免危险。目前超敏反应的特异性诊断虽有所发展,但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还时有发生。某些非超敏反应性疾病IgE水平也可升高,如寄生虫感染、天疱疮、胸腺发育不良病、骨髓瘤、高IgE综合征、软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可分为体内诊断实验和体外诊断实验。体内诊断实验的适应证:①速发型外源性超敏反应者或迟发型中属于接触过敏者;②患者不在强烈的超敏反应发作期;③近期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④受试部位皮肤不在非特异性激惹性强烈状态下,如有明显划痕者不宜使用;⑤受试部位皮肤无湿疹、荨麻疹或其他皮疹。

一、体内实验

1.皮肤试验 常用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

(1)皮内试验: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 test)属于经典方法,并有规范化操作方法和评定标准。进行皮内试验时选择浓度合适的皮试液,小剂量(0.02ml)皮内注射,反应须观察15~20min,根据风团、红晕的大小判定结果(表7-1)。皮内试验应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前者可使用0.01mg/ml的磷酸组胺,后者可使用变应原溶媒或生理盐水。

皮内试验的局限性:皮内试验阳性率往往大于临床症状发生率,易受操作者熟练程度及主观性影响;皮肤试验阳性程度可能依皮肤部位不同而异;变应原浸液质量和标准不统一,不易标准化;结果易受患者用药影响,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均可影响其结果;易受皮肤条件影响,如黑色人种或伴有皮肤病的患者评价困难;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者不宜操作,有一定危险性,有时可诱发、加重原超敏反应性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

表7-1 皮内试验的分级标准

注:风团的平均直径是分V级的主要依据,红晕大小仅做参考;皮试风团若有伪足,其结果判定可向上调一级,但最多为(++++)级;阳性皮试反应在风团周围多存在红晕。由于影响红晕的因素较多,故多数学者认为,应以风团面积为准,红晕只能作为参考。

(2)斑贴试验:斑贴试验(patch test)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检查。有时对严重的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患者,在进行点刺皮肤试验前,也可先做斑贴试验,以避免危险。斑贴试验应观察48h以上。对严重过敏者,时间应灵活掌握。斑贴试验分级见表7-2。

表7-2 斑贴试验分级标准

2.舌下试验(sublingual test) 因为舌下有丰富的血管,黏膜菲薄,若用各种食物、吸入物抗原浸液或可溶性药物置于舌下,短时间内即可被吸收而产生相应的过敏症状。其缺点为安全剂量与有效剂量之间的尺度难控制;每次亦只能做一种抗原的试验;做食物试验时患者于受试前24h应先停止食用同类食物。舌下试验的阳性反应往往不表现在舌下局部而表现在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故必须由有经验的测试者仔细观察方可判明。

3.菌苗特异性试验(specific bacterial vaccine test) 对患者自身呼吸道的细菌进行培养,制备菌苗,然后用所得菌苗为患者进行皮肤试验。

目前超敏反应的特异性诊断虽有所发展,但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还时有发生。试验结果与主观诱因的符合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进行特异性皮肤试验特异性诊断时,还必须结合病史、发病的时间、地点、患者工作或职业特点、客观体征等,做综合而全面的分析调查,方能做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二、体外实验

1.总IgE检测 在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湿疹等疾病,IgE含量与病情发作及缓解呈平行关系。某些非超敏反应性疾病IgE水平也可升高,如寄生虫感染、天疱疮、胸腺发育不良病、骨髓瘤、高IgE综合征、软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能测不出IgE。IgE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是酶免疫法,化学发光测定等。

2.特异性IgE(sIgE)检测 sIgE测定是体外检测变应原的重要手段,其试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都很高,特别是对花粉、螨类、宠物皮屑、牛奶、鸡蛋、坚果等变应原的slgE测定,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可在90%以上,有的甚至可接近100%。sIgE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法、荧光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和蛋白芯片等。目前公认荧光酶免法(immunoCAP;Pharmacia Dagnostics;Uppsala,Sweden)是检测sIgE的“金标准”。

3.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phadiatop)是根据变应原吸附原理,将空气中90%以上最为常见的多种变应原吸附到1个CAP上,患者血清中只要有针对这些变应原其中之一的sIgE,即可呈阳性反应。国内文献报道,本试验的灵敏度为0.88,特异性为0.97,阳性预期值为0.97,阴性预期值为O.87,故phadiatop是一种很好的过筛试验。

4.循环免疫复合物体外检测法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抗原特异性方法和抗原非特异性方法。前者通过区别游离的抗原和与抗体结合的抗原,选择性测定含有某种特定抗原的IC。在已知由某种抗原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的疾病中,可应用此类方法。抗原非特异性方法,则不考虑形成IC抗原的性质,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结合抗原以后发生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行检测。由于体内形成的CIC可能涉及多种抗原-抗体系统,所以临床上多采用此法。

CIC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大致可归纳为:根据IC分子量大小,表面电荷和溶解度等特性而设计的物理方法,如PEG测定法、冷沉淀法、选择性超滤、超速离心法等;根据某些活性分子上的补体和Fc受体能与IC结合原理设计的分子受体法,如根据Clq能与免疫球蛋白分子Fc段上的补体结合点结合,设计了Clq结合试验;根据某些细胞上具有补体受体和(或)Fc受体能与IC结合原理设计的细胞受体法,例如:Raji细胞技术等。这类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但需进行活细胞培养或细胞分离,影响因素多,重复性较差。

5.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毒性蛋白的测定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leukocyte,EOS)增高是超敏性炎症的特征,但某些寄生虫病、传染病和血液病时EOS也会增高,多采用外周血中EOS分类计数或直接计数进行检测。而局部体液(鼻分泌物、皮疱液、支气管肺泡液等)中的EOS增高可作为过敏性疾病诊断的直接依据。近年来开展诱导痰中EOS检测,即通过超声雾化吸入一定量的高渗盐水(通常为3%~5%氯化钠液)诱导下呼吸道产生分泌物,然后经涂片、染色及显微镜下进行EOS计数,算出其百分率。当百分率大于3%时有诊断价值。

每个EOS胞浆中含有200个以上颗粒,当EOS被激活后会释放带有阳离子电荷的细胞毒性蛋白,包括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ioxidase,EPO)、主要碱性蛋白(main basic protein,MBP)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检测ECP。血清和痰液中ECP的测定对呼吸道过敏,特别是超敏性哮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超敏反应性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方法

业已证实,皮试和slgE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尚不能有效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而EOS计数和ECP、类胰蛋白酶的测定对评估呼吸道超敏严重程度和疗效有一定帮助。此外,还有以下几项试验。

1.呼出气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测定 NO由炎性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所生成。资料显示哮喘患者呼出NO浓度较正常人高2~3倍,哮喘发作时可更高,因此动态观察呼出气体中NO浓度可作为气道炎症程度和疗效评定指标。

2.尿中EPX(U-EPX)的测定 EPX是EOS(eosinophil proteinx)毒性蛋白的一种,在尿中浓度比较恒定,且尿标本易得,又具非创伤性的特点。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儿U-EPX高于正常儿童,急性发作期患儿U-EPX又显著高于缓解期患儿,其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但尿量变化大,影响因素多。

3.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的测定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主要由气道上皮细胞和肺泡内巨噬细胞所产生,释放后通过作用于EOS上高表达的CCR3受体,不仅能诱导EOS向肺内迁移,而且也能活化EOS,使之脱颗粒释放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并对气道和肺组织造成损伤。研究显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和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也与外周血EOS数量呈正相关。

4.细胞因子的检测 外周血和体液中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IFNγ)的检测已有不少报道,但细胞因子特异度较差,且半衰期短,是否可作为过敏性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价的方法至今尚无定论。

综上所述,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实验室检测方法远跟不上临床之需求,如皮试和血清sIgE诊断食物过敏是否有价值,有待选择几个中心通过循证医学,采用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方法作分析比较,从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角度,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