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意义

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感染时,血药浓度并无必要始终维持在MIC或MBC之上。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时,PAE比单独使用时间更长,提示PAE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加性,可延长给药间隔。3.氟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有卓越的广谱速效的杀菌活性、浓度依赖性和明显的PAE,其口服疗法已用于多种感染的治疗,并有可能成为外科领域的预防用药。

主要在于帮助临床医生设计最佳给药方案,现将PAE的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一)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感染时,血药浓度并无必要始终维持在MIC或MBC之上。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时,PAE比单独使用时间更长,提示PAE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加性,可延长给药间隔。

(二)治疗方法的改进

为了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临床常持续静脉给药,不仅病人难以接受,也给临床带来不便,研究表明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或大剂量冲击疗法,同样能达到甚至优于持续静脉滴注给药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有所降低,表明大剂量可增强组织穿透力及感染组织中抗生素的浓度和药效。

[WTHZ](三)几种抗生素因PAE的不同,临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也不同

1.氨基糖苷类药物 2/d或3/d给药法已为临床广泛使用,因其抗菌活性是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对大多数细菌又有较强的PAE,故目前有人提出1/d给药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肾毒性、耳毒性。有试验显示,庆大霉素4mg/kg,1/d用药组和3/d用药组均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法,结果1/d组和3/d组中分别有24.0%和50.0%的患者出现肾中毒现象,耳损害两组差异不明显,表明庆大霉素1/d的给药方案同样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且毒性比3/d给药方案要少。同样对阿米卡星1/d和2/d给药试验也得到类似结论。

2.大环内酯类药物 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对链球菌属比β-内酰胺类有更长的PAE。阿奇霉素对呼吸道致病菌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PAE为3h,对肺炎克雷伯杆菌也有长达2h的PAE,另外克拉霉素对结核杆菌的PAE为5.5~18h,所以临床上红霉素按2/d静脉滴注,新型大环内酯类可1/d静脉滴注。

3.氟喹诺酮类药物 由于有卓越的广谱速效的杀菌活性、浓度依赖性和明显的PAE,其口服疗法已用于多种感染的治疗,并有可能成为外科领域的预防用药。

4.头孢菌素类药物 免疫系统障碍常见于肿瘤、糖尿病、气道黏稠物阻塞症和烧伤等多种疾病,此类患者易于发生感染,特别是多种耐药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尤为困难,常联用免疫调节药(白细胞介素等)与抗菌药物。值得重视的是新型头孢菌素:如头孢克洛、头孢他莫、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吡肟等,既有抗菌活性又有免疫调节活性,所以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取决于感染程度、病原菌的药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