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有丰富的血流和药物代谢酶,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许多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内进行。肝疾病可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变化,使肝清除率、代谢功能降低、药物和蛋白亲和力变化以及药物自胃肠道吸收的变化,这些因素均可影响药动学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肝功能减退时药物与蛋白的亲和力降低,致使血清中游离药物增加。②在严重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伴肝实质明显损害时,肝自身代谢和清除能力降低。③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并常伴慢性炎症而增厚等均明显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④肝硬化大量腹水时细胞外液量增加,使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⑤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了药物经肝脏的代谢和解毒作用。因此,对肝功能减退的患者用药尤应小心。肝损害部位不同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病变位于肝小叶影响最大,位于门静脉周围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应当注意的是肝的慢性疾病不仅可引起肝功能变化,也可引起其他器官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如肾清除功能等。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资料较少,而且现有的肝功能试验尚不能确切反映肝受损程度,因此肝功能减退时不能单以肝功能试验作为调整给药方案的依据。这些都使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变得十分复杂。对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一般根据敏感部位的病原菌、药物的清除途径以及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有条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做到个体化给药,从而达到既有效又安全的目的。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肝功能减退时应用的资料不多。有报道,培氟沙星主要经肝代谢,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须减量应用或慎用;氟罗沙星在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中需减半量应用;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在肝硬化患者中药动学参数改变不大,不需减量;氧氟沙星在肝硬化患者中血药峰浓度及消除半衰期略呈增高及延长,提示减量应用。在肝疾病时,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见表2-8,除氟喹诺酮类外,其他类抗菌药物在肝功能减退时选用的参考原则如下(表2-9)。
1.主要由肝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的清除明显减少,但血中药物浓度无急剧升高,亦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可按原剂量或略减剂量谨慎使用。
表2-8 肝疾病时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
注:以上药物没有包括所有肝排泄和代谢药物
2.清除主要在肝,在肝病时其清除受到影响、并出现一定的不良发应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并减量给药,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主要经肝或相当量经肝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或代谢物减少,导致毒性反应发生,此类药物在肝病时宜避免使用。
4.对有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肝损害病史者应避免再次给予相同或类似药物。
表2-9 肝功能减退时常用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