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协同作用,至少也应取得累加作用,其产生的机制有下列几种。
1.两者的作用机制相同,但作用于不同环节
(1)磺胺药与甲氧苄啶(TMP)联合应用时,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两者合用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
(2)美西林与其他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时,美西林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使细菌形成球状体;其他β-内酰胺类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常可获协同作用,使细菌迅速死亡。
2.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后发生协同作用
(1)细胞壁渗透性改变:青霉素类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其形成受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时使后者易通过受损的细菌细胞壁,进入菌体内靶位而发生抗菌作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已证明二者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有协同效果。同样,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具协同作用。
(2)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可损及真菌的细胞膜,多黏菌素类可损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的同一组织,从而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渗入细菌细胞内而发挥抗菌活性。体外实验和(或)动物实验证明,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利福平、四环素等联合;多黏菌素类与四环素、SMZ/TMP等联合应用对一些真菌(及其感染)和细菌有协同作用。
3.联合应用酶抑制药 很多青霉素类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和大多数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等易被β-内酸胺酶破坏而失去活性,与酶抑制药如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三唑巴坦合用后,由于一些相应的β-内酸胺酶被抑制,使许多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使抗生素水解失去抗菌活性的细菌对之恢复敏感,并扩大抗菌谱。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复方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在临床治疗中已获较满意疗效。亚胺培南易被人体近端肾小管细胞刷状缘中的去氢肽酶所破坏,与酶抑制药西司他丁联合应用后,可因药物灭活量明显减少而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4.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 抗结核药两、三种合用所以能抑制耐药菌的产生,或使其延迟出现,乃互相抑制或杀灭另一方耐药变异株的后果。基于同样理由,某些细菌对之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利福平、TMP、链霉素等,疗程较长时宜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但短期(1周以内)用药因耐药菌出现机会少而可单独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