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记忆包含两层含义:记得住,能忆出。只有将看到或听到的知识或行为记住,并且以一定形式说出来、写下来或做出来,我们才能判定学习的发生。
记忆研究的模式之一就是将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长短,我们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现象,一般维持1s。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min。短时记忆的典型特征是其容量的有限性。人们一次只能记住7±2个有意义的单元。比如,一次记7个数字的电话号码较容易,但要记住13个数字的电话号码就相对困难,除非我们将13个数字分成几个有意义的单元。13919372012就可以将其看成139、1937和2012三个单元的组合,这样我们的记忆就容易得多。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和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一种记忆现象。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将外界信息变为长时记忆储存起来。表1-1列出了三种记忆在保持时间、保持形式、容量以及有意识性方面的特征。
表1-1 三类记忆的基本特征
有记忆就有遗忘,遗忘是学习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就是书上那一页的内容,是什么来着,哎呀,忘记了”“到底选A还是选B呢”。像上述这些,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就是遗忘。加强记忆,防止遗忘是我们要一直面对的学习问题。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遵循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开展学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根据遗忘曲线我们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数量多少、是否过度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识记者的态度都能影响遗忘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