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某某,50岁。1959年10月24日初诊。
主诉:水肿喘气2年余。
病史:两年前因感冒发热,咳嗽咳痰,缠绵不愈,继之出现喘息胸闷,颜面水肿,心悸头晕,反复发作。虽几经治疗,均不得法,病后加重。
现症:腹大如箕,颜面及四肢水肿,咳嗽喘闷,呼吸短促,不得平卧,烦躁不眠,动则汗出,舌色灰黯,苔白腻,脉沉细而数,血压常波动在160~140/110~90mmHg,某医院诊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
诊断:痰喘水肿。
辨证:肺气虚弱,心肾阳衰,寒水凌心犯肺。
【治则】 温阳化饮,止咳平喘。
【方药】(1) 苓桂术甘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
【处方】 茯苓18克 桂皮9克 白术10克干姜9克 细辛9克 五味子15克 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方药】(2) 消水散。
【处方】 甘遂9克 大戟15克 琥珀15克黄芩、木香、砂仁各30克
【用法】 共为细面。每次3克,冲服。
一方连服20剂。二方5日冲服1次。
二诊:患者自述每服消水散均泻稀便四五次,别无不适。20日后,水肿基本消退,咳嗽喘气有明显好转,亦能平卧。其脉沉细但不数,舌色由黯转红,苔腻稍燥,血压140/90mmHg。仍食欲缺乏,纳差胃呆,动则心悸头晕。方拟六君子汤加黄芪20克,附子、石菖蒲各6克,以补气健脾,养心助阳,连服30余剂,余症悉除,精神舒展,生活能自理,后虽稍有反复,如法施治,病终告愈。
按:本案初因感受风寒,调理失当,致肺气损伤,肺虚则布津无能,故留而为饮,聚而为痰,痰饮蕴肺阻于气道,喘嗽由是而作,经年不愈,肺虚饮盛久必累及心肾,致心阳受伤,肾阳日惫,肾阳虚,命火衰,寒水无制,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冲肺犯心则喘咳不已,心悸不宁,于是,终于酿成痰喘水肿重症。
方选苓桂术甘汤温扶心肾之阳以化寒饮,合桂苓五味姜辛汤,复肺阳、化寒饮以平喘咳,方中桂枝益心阳、奋肾阳以助气化;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痰平喘;五味子敛肺气以防姜辛之开泄太过;茯苓益心宁神以利水;白术、甘草益中气以杜生痰之源。犹恐病深日久,水饮盘结难以速除,酌进逐水涤饮之消水散,俾使邪去正自复。前后共用汤药20余剂,消水散15克,喘平肿消。后以六君子汤培中土以溉四旁而善后,2年沉疴终于2个月而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