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呕吐(例)

呕吐(例)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属中州虚寒,痰饮食积,互相凝结,致使气机升降失司。1977年5月20日随访,体健如故,参加劳动。后在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呕吐”。又经多方治疗,罔效。使阴液得复,胃得濡润,和降正常,则呕吐自愈。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天即发生喷射样呕吐,食入即吐,乳汁虽下难存,屡经治疗无效,满月1周后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幽门狭窄”。建议手术治疗,家属畏而不用,后求余诊治。

案例一

郝某某,女,32岁。1956年3月1日初诊。

产后2个月,餐后吐食,吐酸,胃脘持续性胀痛,连及胁背,入夜尤剧,甚则坐起,辗转不安,得吐酸、呃逆则舒。2月24日啖生山楂5~6个,2月28日起日吐1次,吐出粉红色粉笔样块状物,望之若肉丝裹在一起,少则6~7块,多则10余块,吐后脘痛不减,纳食一般,口水多,询其既往,晨泻1个月,带下量多,色白,黏稠。舌质微紫、苔薄黄,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辨证属中州虚寒,痰饮食积,互相凝结,致使气机升降失司。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化饮,消导开结,疏调气机。

【处方】 党参30克 土白术21克 肉桂9克茯苓30克 山楂45克 大黄9克 枳壳9克厚朴9克 瓦楞子30克 赭石30克 瓜蒌仁30克紫苏子6克 甘草3克 生姜2克 大枣3枚 6剂。

3月8日二诊:服3剂,共吐肉条状块物10块,继进3剂,又吐5块,黎明泻瘥,食增,胃脘痛及吐酸均减,舌红,苔薄白,脉沉,为痰饮食积消其大半,而正气尚亏,治宜扶正为优,兼祛痰消积。

【处方】 党参45克 土白术30克 茯苓21克 生山药60克 枳壳9克 厚朴9克 大黄9克赭石30克 瓜蒌仁30克 紫苏子15克 当归15克 砂仁6克 甘草6克 3剂。

二诊,未再复诊。4月12日随访,述服药后诸症若释,渐臻康复。1977年5月20日随访,体健如故,参加劳动。

按:本例临床罕见。餐后吐食,吐酸,且啖山楂后数日,吐肉条状块物及黏液,似属伤食,结合素体胃弱,适值产后,故断为宿食内停。口水多,示饮邪较盛,入暮脘胀痛甚,黎明泻,脉沉,皆脾肾阳虚之候,呕吐及呃逆后脘部较适,乃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综观诸症,实属中州虚寒,痰饮食积互相凝结,致使气机升降失司,故选党参、土白术、肉桂、茯苓、甘草5味药,熔四君、理中、苓桂术甘汤于一炉,益气散寒,温化痰饮;重用生山楂消积化瘀;赭石、瓜蒌仁、紫苏子开结降痰;大黄、枳壳、厚朴破滞除满;瓦楞子制酸。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化饮,消导开结之功。本例不为怪症所囿,审因论治,故收效颇捷。

案例二:呕吐(神经性呕吐)

焦某某,男,30岁。1980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患呕吐已5年。

病史:患者于5年前,因在某医院陪护病人,觉病房内气味秽浊,遂几次发生恶心、呕吐,以后反复发作,曾服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及使用西药溴米那普鲁卡因注射液(爱茂尔)、甲氧氯普胺(灭吐灵)等止呕药,开始尚可暂时缓解症状,后屡治无功,病情越来越重,呕吐频繁,每日4~5次,吐出食物或清水。后在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呕吐”。又经多方治疗,罔效。方求余诊治。

现症:呕吐频繁,吐出食物或清水,口干咽燥,时感嘈杂不适,吐后自觉舒适。

检查:面色淡黄少华,精神疲惫,腹部平软无包块,舌干、乏津,脉细数。

诊断:呕吐。

辨证:久吐津伤,虚火上冲,升降失司,食谷不化。

【治则】 滋阴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麦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 麦冬10克 五味子9克 熟地黄24克 山茱萸10克 山药15克 牡丹皮10克 云茯苓18克 泽泻9克 枇杷叶10克 竹茹10克甘草2克

【用法】 水煎服,胶泥水为引。1日1剂,3剂。

8月15日复诊:呕吐次数减少,1天发作1~2次,继服上方,用芦根30克为引。3剂。

8月19日三诊:呕吐已止,稍感口干,时有不适,拟原方去竹茹、山茱萸,加沙参15克,枸杞子15克,养阴益精生津,继服5剂而愈。

按:本例属久吐不止,先伤胃津,后及肾阴,渐致真阴亏乏,据临床所见,此时多数患者已不能耐诸如藿香、砂仁、白蔻之芳香气味,嗅之即欲呕。故本案悉摒芳化之品,经用甘寒,选麦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佐枇杷叶、竹茹降逆止呕;施用胶泥水为引,余认为,胶泥水有养阴降逆止呕之功,止呕较速,曾屡次试用均获良效,但应中病即止;后增沙参、枸杞子等养阴生津之品。使阴液得复,胃得濡润,和降正常,则呕吐自愈。

案例三:呕吐(幽门狭窄)

赵某某,男,38岁。1963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呕吐1个月。

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天即发生喷射样呕吐,食入即吐,乳汁虽下难存,屡经治疗无效,满月1周后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幽门狭窄”。建议手术治疗,家属畏而不用,后求余诊治。

现症:患儿营养甚差,发育不良,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口唇干燥,大便数日1次,量少而黏。

诊断:呕吐。

辨证:胎垢郁热,积于胃肠,腑气不通。

【治则】 缓下通腑,清热养阴。

【处方】 大黄炭6克 枳实5克 山楂6克藿香2克,姜栀子5克 火麻仁5克 麦冬6克

【用法】 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病情大减,继服1剂。

三诊:呕吐已止。守上方再加陈皮5克,川厚朴5克,又服2剂。

四诊:胃纳转佳,病告痊愈,调理月余后,肌肉丰满,精神活泼。

按: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上逆。“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本例证属虚中夹实,虚实相兼,证情错杂。若因体虚峻补,则姑息养奸,留邪不除;若专恃攻伐,则胃中津液难复,必须攻补兼施,方可获效。方中大黄为荡涤之将军,生用峻猛,小儿体虚不宜攻之太过,故炒炭以取其缓性;枳实理气导滞,除胀消痞;栀子善清三焦之热,姜汁炒之去其寒凉太甚,又能和胃清热;山楂消积化滞;藿香止呕和中;火麻仁、麦冬,滋润生津养阴,以复胃阴,诸药相配伍,既缓下通腑以止呕,又滋养胃阴以扶正,故而收效甚速。

案例四

孟某某,女,54岁。1963年11月11日初诊。

身体虚弱,素事操劳,常恶心泛酸。此次病作汤水不入,食则吐逆,稍劳则症加,今已4日,症见面色萎黄,频频呻吟,坐卧不宁,肢冷心悸,舌质淡润、苔白,脉沉细,综其脉症,此乃属中阳不振、胃失和降,拟温中和胃降逆之法治之。

【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陈皮12克干姜9克 丁香8克 豆蔻6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呕吐减轻,可稍进稀粥,但仍恶心,口中发黏,胸脘不舒,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 党参26克 白术13克 陈皮13克半夏13克 干姜9克 丁香9克 藿香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6克 大枣4枚为引

【用法】 水煎服。

三诊:3剂后,呕吐止,食欲增,胸脘畅,手足已温,予香砂六君子丸1盒,理中丸1盒,调理善后。

案例五

荆某某,女,70岁。1965年3月17日初诊。

胃脘灼热,烧心,嗳气,呕哕黄水,不思饮食已六七天,虽经治疗,但罔效,且伴见心烦口渴,大便溏薄,四肢无力,小便黄赤,舌质光红、苔根部黄,其脉细数,此证乃属胃虚蕴热、气逆不降所致,治宜调中降逆,清热止呕。

【处方】 生山药12克 陈皮12克 槟榔12克 黄芩9克 竹茹12克 黄连6克 枳实9克鸡内金12克 砂仁8克 半夏9克 栀子8克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3月21日):服上药3剂,吐黄水大减,胃脘灼热减轻,口渴、便溏等症状均有好转,守方继服3剂。

三诊(3月24日):呕吐已止,诸症悉除,勿再用药,嘱其节饮食,慎操劳。

案例六

付某某,男,54岁。1965年10月7日初诊。

呕吐白黏沫,自感胃中发凉已2个月余,曾在当地医院疑为食管癌,方来郑求诊,经我院X线检查,排除食管癌,方邀余以中药治疗。

现症:胸脘痞闷,不欲饮食,食入即吐,时吐清水,或吐黏沫,腹中冷,喜热恶寒,神疲乏力肢困,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缓,此系寒湿凝聚,脾胃阳衰,浊阴不降之证,治宜温中祛寒,醒脾和胃化湿。

【处方】 陈皮12克 厚朴12克 苍术9克茯苓12克 半夏12克 丁香8克 枳实12克 藿香9克 砂仁6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6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10月12日):吐白黏液减少,脘痞腹冷好转,按上方续服。

三诊(10月27日):原方服12剂,食欲增进,腹冷转温,体倦肢困减轻,惟见舌苔白腻,脉沉细,依上方去藿香加白术12克,续服。

四诊(11月4日):上方又服6剂,呕吐白黏沫已止,其他诸症均消失,后予加味平胃丸、理中丸各两盒以巩固疗效,调理善后。

按:呕吐虽为胃失和降所致,然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如例一泛酸呕吐清水,汤水不入,肢冷喜温,时发心悸,例三呕吐白黏沫或清水,腹中冷,少思饮食,食入即吐,此二案均为脾胃虚寒,寒湿蕴中,浊阴不降所致,故以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平胃散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施治能应手生效,例二因其胃脘灼热,呕吐黄水,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皆系中焦郁热之象,故治用芩连温胆汤加减,意在清热安胃,和中降逆,故能投之即验,虽同为呕吐,然因其见证不同,其治亦异,获效之诀,即在于“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