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证(例)

血证(例)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个月后,突然鼻衄,齿衄,经用止血药罔效。经用止血药、激素类药及输液等1周,斑块消退,然血小板计数却波动在×109/L,始终未予纠正。上方连服30剂,血小板计数升至150×109/L,为巩固疗效,继进上方月余,以善其后,1981年7月2日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48×109/L。输血、输液抢救数日,输血3 000毫升,呕血仍不止,血压下降,查血红蛋白20%。

案例一: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许某某,女,39岁。1973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周身皮肤呈现出血点1年,鼻衄、齿衄10个月。

病史:1年前发现周身皮肤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后渐现大片紫斑,未介意。2个月后,突然鼻衄,齿衄,经用止血药罔效。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41×109/L,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某医院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回家后,上症时轻时重,周身皮肤出血点时多时少,曾服单方等药,症状有增无减,故延余诊治。

现症:两颊鲜红,鼻孔阻塞之棉花已被血渗透,牙齿出血,全身满布针尖样出血点,有的成片,压之不褪色,头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洪大而数,血小板计数38×109/L。

诊断: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辨证:阳明气实,胃火炽盛。

【治则】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方药】 竹茹石膏汤(自拟方)。

【处方】 生石膏30克 淡竹茹18克 3剂。

4月16日二诊:衄血停止,头痛已愈,口渴舌干减轻,出血点减少,脉已缓和,效不更方,续服5剂,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唐容川在《血证论·吐血》中云:“其血复渐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常故也,必用宁血之法,使血得安乃愈。”又曰:“血之所以不安,皆由气之不安故也,宁气即宁血。”本例属阳明气实,胃火炽盛,故用生石膏辛甘大寒之品,清热生津,专攻肺胃无形之火热;配伍甘、微寒之竹茹,更助生石膏清泻肺胃之力,且竹茹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邪热,火热清降,血自不升,循经而行,出血自止,是方药虽两味,配伍严谨,药证合拍,故取效迅捷。

案例二:鼻衄

郭某某,男,11岁。

于1962年10月,因高热、鼻衄住某医院五官科病房,住院4日后,邀中医会诊,患儿双侧鼻孔出血,若压迫鼻道则血从口出。口渴,烦躁不安,有时谵语,舌苔黄,中间干燥,脉弦数,体温39.5℃。

辨证:肺胃热炽,迫血妄行。

【治则】 清泻肺胃之热,凉血止血。

【处方】 生桑皮12克 地骨皮12克 生地黄6克 牡丹皮8克 阿胶5克 川贝5克 栀子6克 麦冬8克 知母6克 石膏6克 甘草4克 2剂。

二诊:体温降至37.4℃,鼻衄量减,惟大便3日未行,食而即呕,脘腹满闷,此邪热伤津,腑气不通,于原方加竹茹15克,蜂蜜20克,润下燥结,2剂。

三诊:药后曾2次泻出黑色粪便,腹满已除,饮食增加,热退身爽,体温36.5℃,鼻衄已止,原方照服2剂,以冀巩固。

按:鼻衄一症,因热者居多。此例鼻衄,身热脉数,烦躁口渴,神昏,显然亦属火热所迫,故方选泻白散、白虎汤二方加减以清肺胃之热,且佐以甘寒育阴之品,俾能使热退阴复,衄血自可止矣。

案例三: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某某,女,40岁。1980年2月4日初诊。

1979年11月5日因劳累,断续鼻衄,初起量少,后渐增多,经治罔效,至夜衄血盈碗,急入某医院。检查:四肢呈现大小不等之出血斑,色紫黯,心悸,气短,纳呆,乏力,血小板计数90×109/L,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用止血药、激素类药及输液等1周,斑块消退,然血小板计数却波动在(24~80)×109/L,始终未予纠正。

诊见:心悸,头晕,气短,乏力,鼻衄,月经正常,舌淡,脉濡缓。查血小板计数30×109/L,此系脾虚气弱,不能摄血,治宜健脾益气,引血归经。

【处方】 景天三七(全草)30克 党参15克元肉30克 大枣7枚

【用法】 嘱每日食枣米山药粥,以助药力。

上方连服30剂,血小板计数升至150×109/L,为巩固疗效,继进上方月余,以善其后,1981年7月2日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48×109/L。体臻康复,照常工作。

按:本例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用激素、止血药及输液,虽斑块消失,然血小板计数波动幅度较大,曾一度下降至24×109/L。住院月余,血小板计数始终未逾90×109/L。后从整体辨证,据其病史因劳而发,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偶尔鼻衄,舌淡,脉濡缓。辨证为脾虚气弱,血不归经,故以党参益气健脾;元肉、大枣,补脾养血;并独具匠心,重用景天三七(全草)30克,养血,止血,安神;且辅以枣米山药粥,健脾和胃,以助药力,守法守方,连服月余,卒使脾气恢复,荣血归经,血小板计数上升148×109/L,诸症若释,迄今康复无恙。

案例四:吐血

齐某某,女,59岁。1981年5月9日初诊。

病史:近日来频发吐血,曾用安络血、止血敏,吐血更甚。伴胃脘及胁下窜痛,头胀痛,舌质嫩、黯红,苔薄黄,脉弦数无力。

此属肝胆郁热,久郁化火,加之农历四月,相火加临,两火相夹,乘犯中州,阳明络伤,治宜柔肝开郁,降气清火。

【方药】 炒白芍25克 生山药25克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生地黄15克 牡丹皮12克 仙鹤草30克 黄芩10克 枣仁25克 桂枝8克 麦冬15克

服药9剂,至今未再复发。

按:《先醒斋广笔记》:“治吐血有三则。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降火。”故用白芍、生山药、生地黄、麦冬以滋阴柔肝;枳壳开郁降气,制其上逆之势;牡丹皮退虚热平相火而又活血。此相火为患,固应补肝血以止血,但“血药多属呆滞”,若纯用柔补,不利开其肝气之郁,治当两宜,故用柴胡、桂枝、仙鹤草、黄芩,解郁清热,活血止血,此仿张锡纯“解郁用桂枝配龙胆草”之意,但不用龙胆草而用仙鹤草,是取既可清热,又可止血,血毕竟由心所主,由肝所藏,用枣仁补心肝,安心神,实安血脉。

案例五

姬某某,女,33岁。

1971年5月自觉胃部闷胀不适,食欲减退,某医嘱其服二丑泻下,次日解柏油样溏便,继见大口呕血不止,量多,急诊入方城县某医院,诊为“消化道出血”。输血、输液抢救数日,输血3 000毫升,呕血仍不止,血压下降,查血红蛋白20%。病情危重,特邀南阳地区某医院会诊,1日内抢救8次,病情继续恶化,决定剖腹探查止血,因家属要求,特邀余诊治,余夜3点至方城县某医院时,病人已在手术室消过毒,准备手术,经协商,最后决定服中药观察2天,余急至手术室诊看,患者面唇苍白,呈严重贫血面容,口唇干裂,气短,语音低微,舌淡,脉微弱,有气随血脱之险,急投益气固脱之品代茶,以图挽救,继服补血、健脾、降逆、止血之剂,嘱其1日内尽服。

【处方1】 红参15克 麦冬30克

【用法】 水煎频服代茶。

【处方2】 当归15克 黑白芍18克 生地黄炭15克 黑白术18克 党参9克 阿胶珠15克黑大黄9克 降香12克 黑茜草9克 黑黄芩15克 黑栀子15克 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上药1日服尽,呕血未作,饮稀面汤半碗,大便仍为柏油样溏便,因在手术室感寒,下午发热,体温39.5℃。①方照服。②方去黑大黄、降香、黑茜草,加黑柴胡9克,黑金银花12克。

三诊:翌日晨热退。1日内饮稀面汤数次,未再抢救,病情稳定,大便仍呈柏油样溏便。①方照服。②方去黑柴胡,加山药30克。

四诊:尽服2剂,饮食增加,输血已停,血红蛋白升高,病情转危为安,前药继服。

五诊:因患者3天没有便意,另用香油二两炸焦当归30克,去药服油,药后当晚解大便1次,便中少夹黑块,第2天大便正常,停服上药。改用八珍汤加黄芪、建曲、阿胶珠、陈皮,以作善后调理,嘱服药9剂,血止气复,病告痊愈。

案例六

王某某,男,26岁。

患者1962年7月某日酒后,自觉胃内发热不适,继而呕血不止,急诊入南阳县某医院,诊为“上消化道出血”。输液抢救,治疗数日,效均不明显,血压下降,查血红蛋白25克/升,病人昏迷,呼吸微弱,已下病危通知,因其父与余素识,邀余诊之:患者昏迷,头汗出,脉微欲绝,余嘱用高丽参9克,麦冬15克,水煎频服,以图挽救。夜7~8点开始服用,至凌晨2点患者呻吟一声,至天明神稍清,能低声说话,其父复邀余,诊时已识人,脉复,急投补血、健脾、降逆、止血之剂。

【处方】

(1)上药照服。

(2)当归15克 生白芍15克 黑白术15克黑黄芩9克 黑金银花12克 黑大黄9克 降香9克 黑茜草9克 阿胶珠15克 党参12克 山药12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上药尽服2剂,能食少量流汁,呕血未作,大便时夹有黑色血块,上方去黑大黄、降香、黑茜草,加牡蛎粉、云茯苓、神曲,继服3剂,病愈出院。嘱其用鸡汤做饭调养。

按:此呕血两例均属大量出血并有气将随脱之险情,根据气摄血,脾生血,肝藏血,热可迫血妄行之理,除急用益气固脱摄血之法而外,分别用参、白术,健脾以充生化之源;白术炒黑入血分健脾止血力专;用当归、白芍、阿胶珠等,滋补肝血以达藏血之目的;用黑栀子等,入血分清血分之热,凉血止血,热清血自安,故首例治疗1日、次例两日呕血即止,止后未再复作,配黑大黄一则入血分清血分之热,并佐益气药峻补生火之虞;二则有化瘀之能,可防血止留瘀之弊,实为出血性疾患兼热之象者之佳品,此处方严谨,固护全面,故数剂则化险为夷,继经调补后天(第2例用鸡汤)固效收功。

案例七:咯血

吕某某,男,35岁。

患者1973年9月因患“空洞性肺结核”,入南阳地区某医院传染病房治疗,时有肺出血,呈喷射状咯血,量多,随即输血、输液,注射脑垂体后叶素血仍不能止,特邀余诊治,诊时见患者呈贫血面容,汗出,喘息,声音微弱,舌质红,脉细数有间歇。此乃肺阴大伤,脾肺俱虚,气不摄血之故,急投益气固脱之红参9克,麦冬15克,水煎代茶频服,继服养阴、保肺、降逆、止血之剂。

【处方】 当归15克 生白芍18克 炙百合15克 黑白术15克 黑白及15克 川贝9克 黑黄芩15克 黑栀子15克 黑大黄12克 黑茜草9克降香12克 阿胶珠15克 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2剂,大咯血之势已减,原方继服2剂。仍用红参9克,麦冬15克,水煎代茶。

三诊:大咯血已止,上方去黑大黄、降香、黑茜草,加炙紫菀15克,牡蛎粉15克。进服3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后改用培土生金之法调治结核空洞,3个月后上班工作,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空洞性肺结核咯血,用输血、输液仅对挽危有一时作用,但血不止则难于为功。综观脉症实属脾肺俱虚,气不摄血形成,急拟益气固脱救其危,后用养阴保肺治其本,适佐降逆止血治其标。因气有余便是火,火逼血行,故降其气实为撤其火,火祛则血液宁静而循经流行,故2剂咯血大轻,4剂血止。由于热清,气平、血安,故去黑大黄、降香,后加紫菀、牡蛎滋阴潜阳补肺润肺;结合红参,麦冬等补益肺气而症除收功。化险为夷,后培土生金调其结核空洞,沉疴得平。

案例八: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孟某某,男,6岁。1970年4月30日初诊。

主诉:两下肢出现小红点6天。

病史:患儿近日来牙齿不时出血,未介意。6日前,突然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尤以内侧面最多,逐日加重,躯干部也有散在之斑点漫延。查血小板为26×109/L。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激素等药治疗,效果不著,故请中医治之。

症见:除上述症状外,口唇、指甲,面色淡黄无华,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辨证:此乃气虚而失统摄之权,血不循常道而溢于皮肤所致。

【治则】 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凉血散瘀。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

【处方】 炙黄芪30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0枚 饴糖30克(熔化)连翘30克 枸杞子15克 大蓟30克 紫草12克 牡丹皮6克

【用法】 10剂。频服。

外加牛皮冻,1日1次,每次1羹匙,口服。

二诊:紫斑基本消失,精神好转,血小板计数80×109/L,拟宗原方加阿胶10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续服。

三诊:血小板计数140×109/L,精神明显好转,贫血貌已得到改善,停服中药,单服牛皮冻以善后,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牛皮冻制作方法:取新鲜的嫩牛头皮一张,刮去毛,洗净用绞肉机绞碎(稍加佐料),加水熬成冻即成。

按:出血原因颇多,本例属气不摄血、血溢于肌肤所致,余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愈此类患者二十多例,临床体会,方中饴糖不可缺,缺之效差,据近来药理研究,连翘可以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亦属必用之品,剂量在30克左右,方可中的。

案例九:肌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徐某某,男,30岁,已婚。1965年6月29日初诊。

病史:1964年8月发现齿龈出血、鼻出血及皮下紫癜,曾先后在黑龙江某局总医院、哈尔滨某医院住院半年,疗效不佳。又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检查,均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来汴就医。

现症:身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委靡,全身皮下出血点密布,口鼻时时出血,失眠,头晕,不思饮食,倦怠懒言,骨酸乏力,口干渴,舌质淡、尖微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查:血小板计数13.5×109/L。

辨证:心脾两虚,化源不充,脾不统血。

【治则】 益脾和胃,养心安神。

【处方】 生黄芪15克 潞党参15克 炒枣仁45克 夜交藤15克 炒枳壳9克 川厚朴9克焦山楂15克 生建曲9克 生麦芽15克 当归身9克 淮小麦3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7枚

7月5日二诊:上方连服6剂,食增寐安,精神好转,余症同前,上药有效,增量叠用,以其久病肾亏,适增助肾温阳止血之品。

【处方】 净山茱萸30克 枸杞子15克 菟丝子15克 补骨脂9克 炒枣仁30克 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 大枣7枚 夜交藤30克 潞党参15克 生黄芪30克 炒白芍15克 当归身15克仙鹤草30克 大蓟15克 生阿胶10克 连翘10克 大熟地黄15克 生栀子10克

后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心烦加栀子、连翘;失眠加枣仁、夜交藤;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枳实、厚朴;口干加玄参、天花粉,经3个多月治疗,服药百余剂。于11月10日查血小板计数104× 109/L,所有症状消失,痊愈返里,途经天津,特去血液病研究所检查,血小板计数为175×109/L。至1973年查访,已工作5年,病症一直未发,健康无恙。

按:肌衄证与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中尤重于脾。若患者二便失常,首先调理二便;若饮食睡眠欠佳,则首先健脾开胃;养心安神,使之能食,则精血化生有源;睡眠安宁,则无耗损心血肾精之忧;腑气通调,则内脏气血安和。在此基础上,再治血小板减少,则徐徐著功。

案例十:肌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代某某,男,2岁。

代诉:皮肤紫癜,反复衄血半年余。

于半年前发现皮下不断出现紫癜,并反复发生衄血,治疗效果不佳。于1个月前到省某医院住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入院时血小板计数30×109/L,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检查未见改善而自动出院。

诊见皮下紫斑瘀点甚多,家长代述:稍见皮破则血流难止。鼻孔可见血痂,面色黄晦,舌质红绛,脉细数。查血小板计数28×109/L。

此阴虚血热,血迫妄行之证也,治当滋阴清热,宗丹溪之法,拟四物汤加大补阴丸加减治之。

【处方】 全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肥知母6克 黄柏4克 炙龟甲9克 玄参6克 牡丹皮4克 川黄连4克 炒栀子4克 杭麦冬6克 田三七1克 建泽泻4克

上方2剂,于4日后查血小板计数增至80× 109/L;又服2剂,血小板计数增至120×109/L,连服8剂,治疗半月,血小板计数增至220×109/L。衄血未再发生,紫癜逐渐消失,面色渐转红润。

按:中医学认为,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血之妄行,虽有血热、气虚、血瘀之异,然因血热者尤多,新病多热,但久病亦不乏其热,当据其虚实而治之。本例患儿紫癜衄血,舌质红绛,脉细数,面黄晦,皆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迫血妄行之征。治取丹溪治火之法,用当归、生地黄、牡丹皮、知母、黄柏、龟甲、玄参、麦冬滋阴清热;黄柏、栀子、黄连、泽泻,去肾中之火;三七化瘀止血;四物汤加黄柏滋阴降火;大补阴丸补阴泻火,三黄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此清热力专,故取效甚捷,但小儿为稚阳之体,寒药累积,恐有弊端。

案例十一: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李某某,男,2岁,1981年9月3日初诊。

病史:2个月前,患儿双侧下肢出现如豆样、枣样大小之紫癜数处,当时认为是蚊虫叮咬,未予治疗。

现症: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胸、背、两下肢出现多处青、黄、紫之不同颜色的斑点。指纹淡红,检查周围血象:血红蛋白60%,白细胞计数6.5×109/L,血小板计数46×109/L。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辩证:脾阳虚弱,血失统摄,外溢肌肤。

【处方】 紫荆叶2片 大枣2枚 红糖少许

【用法】 先煎前二味,取汁加红糖,内服,每日1剂,连服5天。

二诊:全身紫癜消失,原方再进5剂。

三诊:复查血小板计数110×109/L,原方继服10剂。

四诊:又查血小板计数210×109/L,紫癜未出。

五诊:3天前因饮食生冷,日泻5~8次,今天两下肢复现紫癜,血小板计数53×109/L,余思其素体脾虚,又饮食生冷,更伤脾胃,血失统摄,外溢肌肤,故重现紫癜,治当健脾摄血。

【处方】 党参5克 白术5克 扁豆5克 山楂炭5克 紫荆叶2片 大枣2枚 红糖少许为引5剂。

六诊:紫癜消失,复查血小板计数180×109/L,依上方继服10剂,停药观察。

七诊:面色红润,全身无紫癜,饮食二便正常,复查血小板计数130×109/L,病告痊愈。

按:余近十几年运用紫荆叶配合大枣、红糖煎服,治疗十多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一般3~5天血小板即明显上升,紫癜消失,结合症状,辨证治疗,10~30剂可痊愈,未见复发。

披阅医籍,仅有紫荆皮、花性味苦平,无毒,功能解热毒,消痈肿,破瘀活血等记载,而未见紫荆叶的性能,其所以能有效地提升血小板,有待进一步研究。

案例十二:肌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常某某,女,14岁。

患者下肢出现紫癜约1年,鼻衄、齿龈出血3个月,阴道出血2个月,在当地多次治疗无效。于1979年11月在河南某省级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经多次输血和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要求出院。1980年2月6日来我院门诊求余治疗,诊见双下肢多处紫斑,头晕,心悸,失眠,乏力,面部水肿,腹胀纳差,阴道出血,唇舌淡白,脉象细数,检查周围血象:血小板计数26×109/L,红细胞计数1.4×1012/L,血红蛋白4.6克%,白细胞计数12.6× 109/L,嗜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6%,单核细胞2%。

诊断:肌衄。

【治则】 益气健脾补肾。

【处方】 归脾汤合二至丸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2克 远志9克 枣仁10克 熟地黄30克 白芍10克 墨旱莲20克 女贞子20克 麦冬20克 炙甘草6克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

用上方3剂,阴道出血减少,自觉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面部水肿减轻,效不更方,再进5剂。

出血止,食欲增加,血小板计数48×109/L,但仍有心悸、乏力,面色、舌质淡白,脉沉细。

【处方】 黄芪60克 党参30克 白术20克茯苓15克 当归20克 陈皮6克 远志10克枣仁15克 女贞子20克 墨旱莲20克 白芍12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服上药3剂,自觉精神明显好转,面色略带红润,两脉细但较前有力。后仍以归脾汤合二至丸为基础,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应用,并配合黄鼬粉治疗,每日3次,1次3克。治疗3个月,查血小板计数154×109/L,血红蛋白11.5克%。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月经量正常,停止治疗,随访1年,情况良好。

案例十三

沙某某,男,11岁。

患者于1980年3月发现全身大块紫斑,曾在某儿童医院、某军医院检查,均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于1980年4月22日求余诊治。

患者全身可见大块紫斑,面部水肿,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晨起有少量鼻衄。听诊:心尖区有2/6级收缩期杂音。心率98次/分钟,脉象细数无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6×1012/L,白细胞计数6×109/L,血红蛋白13.3克%,血小板39×109/L。诊为脾肾亏虚,治以益气健脾补肾。

【方药】 归脾汤合二至丸加减。

【处方】 黄芪20克 党参12克 白术9克茯苓9克 当归6克 远志6克 陈皮6克 枣仁9克 麦冬15克 墨旱莲15克 女贞子15克 川牛膝6克

【用法】 用上方3剂,鼻衄止。去川牛膝继服10剂后,出现纳减,便溏,上方去麦冬、墨旱莲、女贞子,加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0克,砂仁6克。服6剂食欲增加,大便正常,仍转服二诊方,并配合黄鼬粉每日3次,每次3克,共治疗40天,全身紫斑消失,面色红润,精神佳,血小板上升至170×109/L。随访7个月情况良好。

按:两案肌衄均为脏腑气血虚亏,以脾肾两脏为最。脾虚则不能统血,致血不循经,溢于脉络之外和渗于皮肤之间。肾阴不足则精不化血,虚象层出。故用归脾汤合二至丸加熟地黄、麦冬、白芍等品,复脾气而填肾精,俾使气固血谧,精充血旺,诸症则除矣。

巩固疗效配合黄鼬粉甚佳,此二案能获卓效者,即借助于此品,制法:黄鼠狼去皮去内脏,焙干后研碎为细面。

案例十四:肌衄(过敏性紫癜)

郝某某,女,9岁。

初诊(1964年5月14日):患者于1964年1月开始两下肢陆续出现紫斑,后波及上肢胸背等部。曾住院检查,诊为“过敏性紫癜”,5个月来历经治疗,时轻时重,不愈。

查四肢胸背及口腔黏膜均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下肢为重,呈片状分布,不痛不痒,压之不褪色,无冷热感,腹痛喜按,食少纳呆,大便下血,右膝关节痛,两下肢胀,有时转筋面黄气怯,口唇无华。舌质淡,舌苔白滑腻,舌面有褐斑,脉紧而急。缘乃脾虚停积,风寒搏血而成斯疾,当温补中州,理气活血,调营养卫。

【处方】 黄芪15克 桔梗6克 枳壳4克炮姜4.5克 桂枝3克 白芍9克 黑山楂12克甘草4.5克 2剂。

二诊(5月16日):药后,腹痛、便血均止,食欲增加,脉弦缓,当健脾渗湿,行血消积。

【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6克 扁豆12克茯苓9克 薏苡仁15克 枳壳6克 山楂12克甘草6克 2剂。

三诊(5月19日):胸背部紫斑全退,上肢明显减少,下肢瘀斑色淡且疏,口舌瘀斑相继减少,苔薄脉缓,治当活血消滞为主。

【处方】 当归9克 川芎4.5克 白芍15克山楂12克 枳壳6克 麦芽9克 薏苡仁15克甘草4.5克 4剂。

四诊(5月26日):全身瘀斑基本消退,惟有痒感,此为瘀散血行风解之兆,宜因势利导。

【处方】 秦艽9克 独活6克 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红花3克 山楂12克 地肤子4.5克甘草4.5克

【用法】 服4剂,诸症尽消。

按:本例历治罔效,今抓住中虚停积,营卫不和,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立足于调理脾胃,初试获效,复诊用当归补血汤加味,药后中气振,精神好。后用活血除风而收全功。整个治疗过程中,立法严谨,药味精练,尤其山楂一味,消积活瘀尤当。

案例十五:肌衄

宋某某,男,56岁。1981年4月30日初诊。

主诉:遍身出现红紫斑点、斑块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980年5月发现身有紫斑如铜钱大,尤以腰部及下肢为多见,虽经多方医治,终不除疾,特来我院求治。

现症:面部轻微水肿,有瘀血点,呈浅紫色,伴有刺痒感。腰及下肢显现紫斑,压之不褪色,烦热,口干欲饮,鼻衄、齿衄,查血红蛋白89%,血小板计数50×109/L,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诊断:肌衄。

辨证:阴精不足,热邪内生,热迫脉络。

【治则】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佐以养阴。

【方药】 猪甲地黄汤加味。

【处方】 猪蹄甲2对 生地黄30克 赤芍15克 柿叶30克 牡丹皮15克 玄参21克 紫草21克 5剂。

5月4日二诊:服上药后,腰部及下肢紫斑变小,色泽变浅,鼻衄、齿衄已止,惟觉烦热,口臭,守上方加升麻10克,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3剂。

5月8日三诊:紫斑已大消失,惟午后内热稍甚,别无不舒,查血红蛋白92%,血小板80×109/L,守猪甲地黄汤原方。5剂。

5月14日四诊:全身紫斑全部消失,内热已除,饮食稍差。血红蛋白92%,血小板计数100×109/L,此乃热灼胃虚之故。守原方加石斛15克,生黄芪30克,养扶胃气。后以本方加减,连服30剂,而获痊愈。

按:本例所用猪甲地黄汤,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犀角地黄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方中猪蹄甲甘寒,凉血散瘀;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柿叶苦寒,清胸中烦热,生津止渴,止血。三药合用,能清热凉血,生津补髓。临床观察,亦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全方具有育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消瘀之功。用于阴精不足,血分郁热,迫血外溢之衄血证,收效满意。

案例十六:尿血(膀胱多发性肿瘤)

刘某某,男,54岁。于1978年2月10初诊。

主诉:无痛性全程血尿杂有血块1年半,加重4个月。

1976年8月,发现尿红如血,本单位医疗室给中药治疗好转,未继续治疗。至1977年10月,上症复发,量多鲜红,杂有血块,大如豆粒,夜间尿频,5~6次。劳累及睡眠不足则上症加重,渐致面色苍白,全身水肿。于12月26日在某专科医院诊治。

做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充满视野,蛋白质,白细胞0~2个。尿三杯试验:红细胞均充满视野,后赴省某医院做膀胱镜检查,发现左侧输尿管口外侧1.5cm处,有直径约2cm乳头状瘤。右输尿管口外侧2cm处,有直径约5cm的3个乳头状瘤。诊为“膀胱多发性肿瘤”。因体质虚弱,素有哮喘,不能手术。1978年元月中旬,尿血日趋严重,少腹坠痛,尿闭,必须插管才能排尿,于2月10号延余诊治。

检查:面色白,颜面,腹部,阴囊及四肢水肿,气怯言微,食欲缺乏,尿色鲜红,杂有紫血块,舌质淡,无苔,六脉沉细而数。

综观诸症,乃气阴两亏,阴虚生热,灼伤血络,致成本病。

诊断:尿血(膀胱多发性肿瘤)。

【治则】 养阴益气,清热凉血,化瘀利尿。

【方药】 当归30克 白芍20克 红参12克白术15克 蚤休12克 萆薢12克 土茯苓90克 金钱草30克 墨旱莲30克 泽泻12克 牡丹皮12克 石韦30克 海金沙20克 鸡内金12克 瞿麦30克 三七参10克 甘草10克

【用法】 3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

二诊(2月15日):服药2剂,可自动排尿,遂去尿管,服3剂,小便自利,水肿渐消,食欲增进,而血尿仍然,腰痛较重。照上方加熟地黄30克,山茱萸30克,山药30克,10剂。

三诊(2月25日):尿呈浅红,腰痛已减,照上方加重蚤休用量至15克,以加重解毒之功,10剂。

四诊(3月6日):尿血已止,腰痛已愈,水肿已消,正气渐复,患者已能下床活动,继上方,6剂。

五诊(3月12日):患者诸症消失,体质渐复,故守方连服3个月,能少事家务,因素有哮喘,不能过劳,至今5年尿血未复发,排尿顺畅。1981年10月20日做膀胱B超提示:耻骨上横切及纵切位,膀胱大小约84cm×84cm×69cm,液性暗区在横切位时,可见有3个光团无声影,右侧为4cm,左侧为2cm,临床诊断:膀胱占位性病变(较1978年初上述医院检查瘤体略小)。

按:本病以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名尿血。西医诊为膀胱多发性瘤。辨证为气阴两亏,阴虚生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用药以大量土茯苓及蚤休为主,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脾三经,具解毒、除湿、治恶疮、消痈肿之功。今患者毒蓄膀胱,迫血妄行则尿血,水泛中州则全身水肿,蚤休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活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且善疗痈肿,故二药对肿瘤有较好功效,其他药物则清热凉血、益气除湿消肿。此患者虽肿瘤未完全消散,但就其临床症状已控制5年未复发,右侧之肿瘤由直径5厘米缩为4厘米,左侧肿瘤未再生长,说明本药对肿瘤有其一定作用。

案例十七:肠风下血(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夏某某,男,29岁。

主诉:腹痛腹泻,便脓血7个月余。

病史:1980年8月因劳累后冒雨,即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日行10余次,当地医院按“痢疾”服中西药物达4个月未效,于1980年2月8日转省某医院诊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粗,充血水肿,15cm以下有散在性浅表性溃疡,溃疡面附有白色黏液。病理报告:肠黏膜溃疡,多次粪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遂诊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服磺胺等、抗生素等药不效。于1981年2月21日住院,曾以清利湿热等法治疗达两月余,病情不轻,于2月23日做纤维结肠镜复查,示:结肠脾区、乙状结肠后壁,充血、水肿、糜烂及长条形,大片状溃疡,基底部有白苔,后邀余治疗。

诊见:患者面色晦滞,精神疲惫,肢倦乏力,腹胀,呃逆,食欲缺乏,下腹钝痛,腹泻,粪便夹有脓血,里急后重,日行2~3次。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综观诸症,缘由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湿邪停积,湿蕴化热。湿热腐肠,则便血;气血阻滞,腑气不利则腹痛里急后重,治宜抑肝扶脾兼清湿热。

【处方】 黄芪30克 炒薏苡仁30克 炒苍术12克 炒白芍24克 升麻10克 陈皮12克 炒防风24克 儿茶10克 木香10克 藿香10克四季青20克 地榆15克 炒厚朴10克 焦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20克 甘草3克

【用法】 上药3剂。脓血止,腹痛后重减轻,服7剂,腹转隐痛,共服27剂诸症基本消除,舌脉正常。于5月28日乙状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稍潮红,血管纹理清晰,未发现糜烂,出血及溃疡面,10cm以下肠黏膜肥厚,无溃疡出血。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已愈。粪检(-)。于5月30日病愈出院,1年后询访患家,体臻康复,愈后未再复发。

按:本例溃疡性结肠炎系属中医学肠风下血范畴,就其主证,乃湿热为患。结合症情,实属木郁克土,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应标本兼固,扶正达邪。方用黄芪、炒薏苡仁、炒苍术、陈皮,益气健脾除湿;藿香芳香快气畅中,升麻升清止泻;白芍、炒防风,抑木柔肝以达扶脾止泻作用;四季青味虽苦而不厚,性虽寒而不烈,为清利肠中湿热佳品;厚朴行气导滞;地榆凉血止血;焦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健脾消导;儿茶收湿敛疮止泻,但中病即停,以防兜涩留邪之弊。

案例十八:失血证

患者王某某,男,48岁。

于1963年5月因诸窍出血,神志昏迷而收住内科病房,经检查,诊为“血小板减少症”。因病情较重,特请中医会诊。

现病史:因高热、鼻衄,下肢皮下出血,曾先后用维生素K、维生素C、安络血、利血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苯海拉明等以及中药犀角地黄汤、胶艾四物汤、黄土汤和归脾汤加味,共百余剂,不见好转。靠输血维持,并由原来半月输血1次,渐为每周输血1次,每次输血量为200~300毫升。输血后神志清醒,后渐加重,继而大出血,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如此反复已1年余。

现症:口、眼、鼻、耳、汗孔及前后二阴均有血向外渗溢。面色苍白,全身皮下瘀血,下肢尤甚,按之不退。神志不清,形体羸瘦,呼吸微弱,家属诉云:平时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便干溺黄。午后发热,体温37~38℃,饮食少,口干不饮,诊其脉细涩,舌因血块覆盖不易辨认,查血红蛋白3克%,红细胞计数9.8×1012/L,白细胞计数1.6×109/L,血小板计数19×109/L。出血时间:不止,凝血时间:10~15分钟。骨髓检查已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

辨证:此系脾虚血失统摄所致。

【治则】 健脾补气,益气摄血,佐宁心安神。

【处方】 党参 白术 炙黄芪 当归 阿胶茯神 远志 大枣 三七粉 灶心土

【用法】 服20余剂不效,又输血300毫升。

上方不效,余踌思再三,此证虽为脾虚,但其脉细略数,午后低热,下肢紫斑多,似应责之肾中元阴亏涸。由于阴血不足,虚火妄动,营阴被扰而有外溢之势。故治疗需在补脾摄血之基础上辅以滋肾水、降浮火,消瘀止血之法。

【处方】 黑归脾汤合回龙汤加减。

熟地黄30克 黄芪30克 当归12克 阿胶10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10克 茯神10克 远志12克 大枣10枚 三七粉1克(冲)童便100毫升(为引)

并每晨饮回龙汤30毫升。

服3剂后,出血减少。继服20余剂,未再出血,精神好转,已可以下床活动。化验:血红蛋白10克%,白细胞计数5.6×109/L,红细胞计数39× 109/L,血小板计数87×109/L。后又住院1个月,诸症悉除,痊愈出院,3年后随访,病未再犯,能全日工作。

按:久病失血,固多责于脾。然因其精血互化互生,失血已久,未有不伤及精损于肾的,故其病机实亦与肾密切相关。即如本案,初投归脾汤加减不效者,实为忽略治肾之故。鉴于此,第二方虽仍用归脾汤,惟增回龙汤与童便,结果却获效甚捷。回龙汤与童便,性寒味咸,咸走血,能伏虚热,使火不能上炎而血不妄溢。唐容川认为:“童便尤能自还神化,伏制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关于回龙汤,南齐、褚澄云:“降火甚速,降血甚神。”且为消瘀之要药,此二者加入归脾汤中,使温补之剂一变而为咸寒滋阴,降火消瘀之方,意在脾肾同治。故以此法施之于如此出血重证,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