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上有瘀血吃川芎有用吗

头上有瘀血吃川芎有用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史:患者素有头痛,时痛时止,3个月前复受撞击,此后呈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在某医院疑为脑瘤,建议转上级医院。农药中毒,中医本无成方可施,根据脉舌及证候表现,遂处以辛凉解毒化痰之剂,病竟获痊愈。经某医院检查脑血管流图,显示脑血管紧张度增强。自述3年前因感冒引起头痛、呕吐,耳鸣(右侧重),2年不愈,视力渐减。因骑车与汽车相撞,头骨顶部被碰伤,出血甚多,昏厥不省人事。

案例一

彭某某,男,40岁。1967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头痛1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患者素有头痛,时痛时止,3个月前复受撞击,此后呈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曾服西药镇痛药,调节神经药,中药祛风止痛剂等,均无效,后来此就诊。

现症:头痛如锥刺,时轻时重,重时难忍,甚至手足发凉,痛处固定不移,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舌质黯淡,苔白而润,脉弦迟。

诊断:头痛(血瘀型)。

辨证: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脉络阻塞。

【治则】 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处方】 附子片15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赤芍15克 川芎10克 细辛7克

12月4日二诊:上方共服2剂,其痛已止,惟局部稍有木胀感。又以前方加减继服2剂,诸症全除,停药观察至今,追访未见复发。

按: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内伤外感均可引起。本例患者平素虽有头痛,但程度轻微,且时痛时止,遭外伤后疼痛逐渐加重,并呈持续性,痛处固定不移,显系瘀血所致;寒凝则阳气受阻,故痛甚时伴有肢冷;舌黯淡,苔滑白为寒凝瘀阻之象;脉迟乃阴盛之征。方中附子片、细辛,温经散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并借附子之温通以促进气血运行,诸药合用,使阴气散,阳气行,瘀血去,脉络通,诸症得除。

案例二:头痛(农药中毒)

陈某某,女,22岁。

头痛阵作,以右额角眉棱骨处痛甚,咳嗽、说话,活动均使疼痛增剧。且伴见反胃呕吐,视物模糊,项强目眩,上肢与面部麻木痉挛阵作,精神时而抑郁恍惚,时而哭笑,烦乱异常,失眠,耳鸣,善忘,午后发热,腹痛便溏。在某医院疑为脑瘤,建议转上级医院。虽经郑州某医院多方检查,病终未能确诊,方返里邀余诊治。

症如上述,舌苔薄黄,脉数。适值深秋,余细询之,方知从事棉田劳动。长久接触农药,始则病轻不予介意,俟病重方才就医,病因即明,据脉舌及症状表现,遂以清热解毒剂以治之。

【处方】 杭菊花15克 芦根12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2克 葛根9克 钩藤12克 薄荷12克牡蛎15克 天竺黄6克 橘红12克 当归10克甘草6克

【用法】 服2剂,病情好转,继服6剂,痊愈,随访2年未犯。

按:本案农药中毒,初因疏于问诊,致使病人展转多处未能确诊,以至贻误病机,诚应引以为训。农药中毒,中医本无成方可施,根据脉舌及证候表现,遂处以辛凉解毒化痰之剂,病竟获痊愈。由此可见,若掌握辨证论治精神,灵活应变,是可以治疗文献上不曾记载的病证的。

案例三:肝风头痛

刘某某,男,60岁。

自述左侧头痛已历数年。初起时痛时止,曾服镇痛药及用针灸,只能暂时缓解,近1周,持续剧痛,心情不畅,情绪稍有波动,其痛更甚,痛时常伴有头晕,口干,五心烦热,心悸耳鸣,夜寐不安。剧痛时筋惕肢麻,胃纳不馨,口干不思饮,大便燥结,数日一行。经某医院检查脑血管流图,显示脑血管紧张度增强。

查:患者痛苦面容,精神不爽,思维迟钝。舌质黯红乏津、无苔,脉弦无力,血压180/110mmHg,脉症合参,乃阴虚阳浮,血虚气逆。法用养血柔肝,滋阴潜阳,方拟复脉汤化裁。

【处方】 赭石30克 生地黄25克 杭芍18克 甘草3克 菊花15克 玄参20克 川芎30克牡蛎20克 枸杞子15克 牛膝20克 三七粉6克(冲服) 3剂。

药后痛势变缓(由持续变为阵发)。血压降为160/100mmHg,惟筋惕肢麻如故,胃纳尚差,遵上方去菊花、牛膝,加五味子9克,山药45克,再进3剂。

两投滋阴潜阳,平肝降逆,头痛渐止,照方再加山茱萸15克,连服30余剂,沉疴获愈。

按:本例头痛乃阴虚阳浮,水不涵木,虚阳上扰引起,治宜滋水涵木。据叶天士“非柔润不可调和”之论,用赭石味酸质坠,有重镇之力;用玄参、生地黄等,滋水涵木;菊花入肝息风;生白芍、山茱萸,味酸补肝肾,更敛浮阳,诸药相伍,水生阳潜,肝风平息,头痛自愈矣。

案例四:瘀血头痛

马某某,女,46岁。

长期头痛,久治不愈,经某医院检查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服扩张血管药和镇痛药,效果不佳。至1975年4月痛势加剧而求治于余。自述头痛常偏左侧,脑后掣痛尤甚,痛连颈项,上肢麻木,严重时伴有头晕。心悸,胸闷,呕吐。

患者面部潮红,唇绛,舌质紫黯,苔薄,脉弦而涩,依脉察症,断为血瘀头痛,法用活血化瘀。

【处方】 丹参18克 红花9克 桃仁12克生地黄15克 川芎6克 当归尾9克 赤芍6克土元12克 乳香、没药各9克 三七粉6克(冲服)

服3剂后痛势明显减轻,但上肢麻木依然。照方去赤芍加杭芍18克,甘草9克,叠服5剂,头痛渐愈。

按:本例血瘀头痛,多由情绪抑郁所发。因木喜条达,疏泄为主,倘或郁闷不舒,则肝气郁结,气结必致血瘀。肝郁失达,则相火夹脏腑之气上逆,血亦随气上冲瘀阻在经,即“瘀血相搏,皆能为痛”“久痛入络”“久痛必瘀”“痛则不通”皆是对本病病理的写照。症状上多表现为时痛时止,痛有定处,或颅内掣痛,如锥似刺,脉弦而涩等,治宜活血化瘀,滋阴柔肝。方用生地黄、白芍、丹参,滋阴养血柔肝,余药活血化瘀,药切病机,故数年顽疾,药仅8剂而痊愈。

案例五:辰时头痛(神经性头痛)

李某某,男,44岁。

患者头痛年余,每早7时开始头痛,持续3个小时方止,痛时心烦意乱,全身不适,曾经省,市几个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给服维生素、镇静片、止痛片等药治之罔效;后服苯妥英钠痛减,但停服则头痛如故,后改求中医治疗。

初诊(1975年3月14日):1年来每早7时头痛,以前额、眉棱骨、巅顶疼痛为重。精神委靡,喜静恶烦,3个小时后诸症自消,一切复常,舌质红,苔薄白,两寸脉浮、左关独弦。

综观诸症,乃足少阳之经感受风邪,搏于阳时,风阳上扰,干于清窍,故而晨痛,治宜散风止痛。

【处方】 川芎30克 辛夷10克 细辛3克白芷10克

【用法】 水煎服。

二诊(3月16日)服上药3剂,病去二三,头目清爽,疼痛时间缩为1个小时。效不更方,续进2剂,其病告愈,遂停药。迄今七载,未见复作。

按:本案头痛,忽发忽止,起止有时,似风之善行数变;前额、眉棱骨属少阳胆经,巅顶属肝,足少阳、足厥阴相表里,加之脉弦,皆少阳胆病之征;风为阳邪,随少阳之气上冲,复遇阳时,两阳相加,干于清窍,则成是证。方中川芎、细辛、白芷,皆入足少阳之经,具除风止痛之功;辛夷入脑透窍,可夹上药直达巅顶。诸药配合,其效彰著,故平平四味,沉疴速平。

案例六:瘀血头痛

刘某某,男,47岁。1981年2月24日初诊。

自述3年前因感冒引起头痛、呕吐,耳鸣(右侧重),2年不愈,视力渐减。至1980年11月27日到河南省某医院神经内科诊疗,经脑扫描检查报告:右颞近中线占位性病变。曾服泼尼松、维生素B1等药,效果不佳,而求中医治疗。现头痛如刺,头晕,眼胀痛昏花,彻夜不眠。舌质黯红有瘀点,舌苔薄白,脉沉细而紧。诊为肝血瘀滞头痛,治宜化瘀通络,平肝潜阳疏风。

【处方】 制白附子10克 细辛10克 天麻10克 钩藤20克 灵磁石30克 僵蚕15克 全虫10克 生石膏30克 蜈蚣3条 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0克 藁本10克 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

上药服10剂,诸症显著减轻,服20剂获愈,至1981年12月初信访效果一直很好,愈后未再复发。

按:本案由于风阳上扰,血随气升,清宫不宁,加之瘀血阻滞,目失血濡,故生诸症。治用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活血通络止痛,石膏清热;余药平肝潜阳疏风,故效颇著。

案例七:瘀血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杨某某,54岁。

因骑车与汽车相撞,头骨顶部被碰伤,出血甚多,昏厥不省人事。经某医院诊为“颅顶部粉碎性骨折”,并将颅内瘀血抽出。数日后始苏醒,醒后头痛如裂,苦不堪言。治疗月余疼痛不减,后以脑震荡后遗症治疗无效出院,并邀余治疗。舌质虽淡而舌尖部有瘀血斑点,诊之脉虚而芤,兼有弦象,碰伤部伤口虽已愈合,但仍疼痛不止。脉症合参,仍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为患,即痛者不通是也,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方用神效接骨丹。

【处方】 当归尾16克 赤芍15克 乳香12克 没药12克 土鳖虫15克 血竭16克 虎头骨(代)18克 酒大黄9克 硼砂6克 桃仁12克红花12克 自然铜(醋淬7次)3克 参三七18克 骨碎补16克 儿茶12克 麝香3克 泽泻9克 白芷9克 羚羊角粉(代)3克

【用法】 共为细面。每次3克,食醋少许冲服,每日2次。

经服用上药一料痛止过半,两料痊愈,加之调养适宜,未留有任何不适。

按:脑震荡后遗症,属中医学瘀血头痛范围。以头痛,眩晕,健忘为主症。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伤,气血受损,或瘀血内阻,气血、经气运行不畅,脑络瘀阻不通,髓海失养而致是证。本病目前尚欠好的疗法,本例仅两料药即获全效,其治疗主要特点即是大量活血破血药叠用。

案例八:偏头痛

杨槊,男,46岁。1974年11月13日初诊。

患病月余。经西医检查确诊为“颞骨炎”,久治不效,病反日剧。特求中医诊治,现自觉额角胀痛不休,痛甚则发昏厥,时有青筋显现,伴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饮食欠佳。舌质红润而无苔,脉弦有力稍兼涩。

辨证:气滞血瘀,脉络不通。

【治则】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 川芎10克 白芷10克 柴胡9克香附9克 白芥子9克 白芍12克 郁李仁12克地龙15克 虻虫6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1月16日二诊:头痛大减,稍有不适,头皮发痒,口干,脉弦数,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 当归12克 生地黄9克 川芎6克赤芍6克 桔梗6克 柴胡6克 枳壳9克 菊花12克 地龙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甘草3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1月19日三诊:头部时晕,最怕震动,饮食尚好,二便正常,睡眠欠佳,脉弦而无力。上方去菊花,加炒枣仁24克,夜交藤30克。3剂,水煎服。

11月22日四诊:睡眠安宁,惟头仍晕沉,左半部尚觉轻微胀痛。脉弦无力。

【处方】 川芎15克 白芷5克 柴胡6克郁李仁12克 香附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炒白芥子9克 地龙15克 白芍12克 生、熟地黄各15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1月25日五诊:头痛基本控制,但每值天气变化或远行时,即觉头部微晕,注意力不集中,脉浮而无力。思之,乃络瘀已除,肝肾阴虚明矣。治宜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处方】 熟地黄30克 山茱萸12克 牡丹皮6克 生山药18克 泽泻6克 云茯苓9克 炒枣仁18克 五倍子9克 半夏9克 远志9克

【用法】 10剂,水煎服。

12月6日六诊:上药尽剂后,自觉全身舒服,思想集中,睡眠亦安,惟早饭时头晕,脉弦细无力。

【处方】 党参15克 黄芪18克 当归12克炒枣仁18克 远志9克 生地黄15克 胆南星9克 黄连3克 麦冬9克 甘草6克 大枣3枚

上方续进6剂,病愈。

按:是例偏头痛患者,证属气滞血瘀无疑。胀痛甚乃气滞之明征;青筋露为络瘀之象。故用行气活瘀,通络止痛之法以治,俾气血通畅,痛止神安。瘀除之后,出现气阴两伤,遂又见机易法,施以气阴双补之剂,灵活圆变,头痛苦疾,终获痊愈。

案例九:偏头痛

王某某,女,28岁。1979年9月5日初诊。

病史:1976年9月某日清晨,突然头痛。初在左太阳穴处闷痛,时轻时重,渐至眉棱骨处疼痛,继则左眼瞳孔充血,泪水盈眶,时觉头部处刺痛,经某医院诊为“神经痛”。给服镇痛药,症状稍缓解。但时隔不久,头痛发作复重,遂去某医院,经X线照片等检查,诊为“上颌窦囊肿”。经手术治疗,疼痛消失,半年后又出现微痛,并逐渐发展,疼痛加剧,一日发作两三次,痛苦非常,历时3年,病终不愈。

现症:左侧头部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神情痛苦,缠绵不已左眼眶稍有青紫,舌质紫黯,脉沉涩。

诊断:偏头痛(上颌窦囊肿)。

辨证:瘀血郁结,久痛入络。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化裁。

【处方】 当归12克 川芎30克 赤芍12克丹参15克 桃仁12克 红花12克 柴胡6克鳖甲15克 牡蛎30克 乳香9克 夏枯草18克三七6克(研末冲服) 好酒适量

【用法】 水煎服。10剂。

二诊:药后疼痛显著减轻,未有剧烈发作。停药去某医院检查,提示“上颌窦黏液囊肿残留”。让其再次施术,本人拒绝,返回求余继服中药。遂仍用前方,或穿山甲代鳖甲,或昆布易夏枯草,服用38剂。头痛消失,自觉痊愈,因故未能再去某医院拍片,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偏头痛又名偏头风,多属痰火为患。二陈汤加柴胡、芍药、川芎、牡丹皮、菊花、白芷之类,化痰清热可愈;如属肝经风火者,则可用龙胆泻肝汤加祛风之味亦可愈,然此案不属上二类。综观其病,眼眶青紫,舌质紫黯,脉象沉涩,此瘀血郁结也;发病迅急,病势甚剧,邪风侵于脑也,故有“高巅之上,惟风可达”和“久病入络”之说。久病必瘀,瘀血留结,缠绵已久,遵“留者攻之”之旨,遂用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显其卓效。其中当归、芍药、桃仁、红花、丹参、三七,活血化瘀;二甲,牡蛎、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俱为治本;乳香、川芎,行气止痛以治其标;柴胡,好酒为引,直达病所,诸药为伍,使瘀散、肿消,积化。3年之顽疾终获痊愈。

案例十:顽固性偏头痛

李某某,女,54岁。1975年11月8日初诊。

病史:患者15年前后即患偏头痛,头顶胀痛,伴阵发性头晕。呕吐涎沫,甚或吐出胆汁样物,其味苦酸。每次发作常需卧床休息,短者四五日,长者旬日,始能恢复。初期数10天一发,之后逐渐加剧,食不下咽,必须卧床,开始服镇痛药尚可,近数年来迭尽中西药罔效。

诊见:头痛连脑,目眩,干呕、吐涎沫,其味酸苦,便溏胁满,时发时止,体胖,面白,舌体胖大,质淡嫩,苔薄白,六脉弦细。

辨证:厥阴寒浊,上扰清窍,木不疏土,升降失司。

【治则】 温肝理脾,升清降浊。

【方药】 吴茱萸汤化裁。

【处方】 吴茱萸20克 党参12克 生姜30克 大枣5枚 姜半夏10克 桂枝6克 川芎10克 3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大减,服首剂后,腹痛隐隐,便溏数次,之后无不适感,阳复寒却,拟原方吴茱萸改为12克,加土白术12克培健中州,继服3剂。

药后,诸症消失,追访10个月,未见复发。

按:《素问·奇病论篇》谓:“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本例病程15载,据脉症,为厥阴寒浊上扰,清浊移位,升降失司。吴茱萸辛温,入肝脾肾经,可温化足厥阴之寒浊;合川芎辛窜上行,可治厥阴头痛;配桂枝则可温脾;姜枣调和营卫;党参益气补虚,半夏除湿降逆。合而用之,证因兼施,补泄互用,标本同治,效捷旋踵。

案例十一:头面痛(三叉神经痛)

徐某某,男,57岁。1979年8月15日初诊。

自述汗出受风之后一侧头面疼痛,牙亦感痛,半月来疼痛日重。伴患侧颜面轻度水肿,夜不能寐。曾在某医院五官科诊为三叉神经痛,并服西药片亦未见效。方邀余诊治,查: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综观诸症,乃脾虚湿盛,复感风邪,风湿相搏,经气闭阻而为病。随诊为风邪夹湿之头面痛,治当轻清宣化,祛风除湿,投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处方】 麻黄12克 炒杏仁15克 薏苡仁40克 生甘草9克

【用法】 2剂,水煎温服,取微汗避风。

8月17日二诊:药后患侧面痛大减,牙痛亦轻,患侧面部水肿显消,夜寐尚安,舌苔显退,脉趋和缓,效不更方,叠进2剂,诸症悉除。

追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概属中医学头面痛范畴。因风为阳,易与其他诸邪相兼为病,风湿相夹,湿阻经络,清阳不升,发为此病。治用麻杏薏甘汤。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湿,配薏苡仁利湿;杏仁苦温而润,宣降肺气,疏利三焦,配薏苡仁更增祛湿之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发汗解表,并祛风除湿,方证合拍,效如桴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