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蓄血发狂
姚某之妻,年60岁许,1938年就诊。
患者平素抑郁寡欢,月前在街上闲坐,因惊马狂奔,惊而仆地,当夜即病。坐卧不安,骂詈奔走,经治无效,邀余诊治。
检查:面色潮红如醉,双目直视,唇紫舌黯,气息短促,语无伦次,狂言伤人。声振屋宇,时而手脚乱舞。余以试按其小腹,拒不让触及,问其家人,曰二便正常,脉大无伦,倍于常人。据此脉证,及肝气郁结,下焦蓄血如狂,治以疏肝解郁。选用桃仁承气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桃仁10克 大黄10克 桂枝6克柴胡12克 黄芩6克 炙甘草6克 芒硝6克(冲服)
【用法】 水煎,日服1剂。
上方服2剂后,大便数次,狂证明显减轻,服3剂狂止。后更柴胡疏肝散加减调理十余日而愈。
按:患者平素情志不舒,屈无所伸,怒无所泄,致使肝气郁滞。时延日久,一则气滞血瘀,二则郁而化火,卒成瘀热内结。《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又加该患者突受惊恐,使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而作狂,少腹拒按,唇紫舌黯,为瘀热蓄于下焦,正符合“血在下如狂”之说。《伤寒论》云:“但少腹急结象,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方中桃仁逐瘀;桂枝行滞;配调胃承气汤攻逐瘀结;合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意在疏肝解郁,标本兼治,如此狂证,获效敏捷。
案例二
赵某某,男,26岁。1972年6月初诊。
家人代诉:近月来性情暴躁,常和乡邻争吵。一日突受外伤昏倒于地,醒后成狂,语无伦次,打人骂人,家人将其绑锁在室内,患者挣断绳索跳窗逃跑,贪凉喜水,日夜不眠已5日。检查:面红,目赤,六脉弦大,诊为狂证(痰火上扰)。用芫巴散3克,茶叶水冲服,服后3小时左右,泻下黏液如胶漆。患者神志渐清,但仍有烦躁不寐,用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磁石、珍珠母、生铁落。10余剂后恢复正常。
案例三
刘某某,男,22岁。1967年5月初诊。
患者因被人殴打,情志不遂,遂发狂乱。在某精神病院治疗数月,1日服氯丙嗪达24片,不能治其狂。后求吾诊治,检查病人面红目赤,打人骂人,语无伦次,六脉弦大。综其脉症,此显系气郁化火,肝胆之火暴张,痰火上扰,心神逆乱之狂证。
【处方】 芫花(醋炒) 生巴豆(不去油) 苍术(米泔水拌炒) 川芎 胆南星等量
【用法】 共为细末备用。
用芫巴散3克,茶叶水冲服,服后4个小时,开始腹泻后下黏液半痰盂,神志遂清醒。配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生铁落。1日1剂,服10余剂恢复正常。
按:芫巴散是由嵩山道人传于祖父,用此方已60余年,疗效颇好。狂证发生多由于恼怒悲愤伤于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清窍所致。故治以涤痰开窍,清肝泻火。
芫花以花性轻扬走上又且以破痰癖见长。《本草纲目》云:“芫花之性,逐水泻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巴豆,《神农本草经》云:“巴豆破癥瘕积聚坚积,留饮痰癖,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胆南星,适用于顽痰咳嗽及痰湿壅滞。川芎,《珍珠囊》云:“可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苍术,可燥湿健脾化痰,本方以芫花、巴豆,逐水除痰癖;胆南星除顽痰壅滞;川芎升清利窍;苍术健脾燥湿以断痰源。为清肝胆之实火辅以龙胆泻肝汤,祛宿痰辅以温胆汤,诸药合用,有泻火豁痰醒窍之功,故用之于狂证,能应手获效。
因芫巴散为峻猛之剂,体弱者应减量,有的患者服药后,呕吐痰涎,服本药以泻下白黏液为药已中病,可以停服,若服3克黏液未下,次日可再服。
案例四
刘某某,男,20岁。
患者因事与他人发生纠葛,精神受到刺激,多日不得安眠,急躁易怒。进而呈兴致勃勃,谈笑风生样。经治罔效,病情渐增。整日烦躁,激越忿怒,詈骂不避亲疏,弃衣而走,毁物伤人。某医诊断为“躁狂忧郁症”。服用氯丙嗪,病情未减,转中医治疗。检查:自语,口臭、面赤,兴奋躁动,难于接近。舌质红绛、苔黄厚而腻,双手脉弦滑而数,此肝郁气结,痰火扰心,治以疏肝解郁,泻火涤痰,佐以镇静安神。
【处方】 柴胡15克 白芍30克 枳壳10克当归10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黄连12克茯苓12克 竹茹9克 郁金15克 川芎9克 贝母9克 青礞石9克 黄芩15克 大黄12克 朱砂15克 沉香7克 15剂。
二诊:已能入睡,躁狂消失,出现沉默寡言,但言语正常。以上方去礞石、沉香、大黄、朱砂等。继进5剂。
三诊:能自述病情,时有烦躁头晕,身困无力,余无异常,舌苔淡薄,脉弦。拟逍遥散加味,巩固治疗,半月余,痊愈。
按:狂病多因痰火作祟,火为阳邪,与痰互结,上扰最速,故《难经》云:“重阳则狂。”此始发因忿怒而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木火乘胃,津液被熬,而成此患。气郁为本,痰火为标,治应标本兼施。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礞石泻火逐痰;佐以黄连温胆汤,增强其清热化痰之功;更以朱砂安神宁志。当火泻痰减,投以化痰疏肝之剂,用逍遥散加减巩固治疗。
案例五:狂笑
王某某,女,3岁。
1953年冬发病,每日发作性狂笑二三次,每次约半小时许,经多方治疗无效。
余诊其脉,观其面色,问其大便均无异常发现,初疑为神不守舍,以安神镇静中药3剂,配合针刺大陵、内关治之。
诊之,药服迄,患儿仍狂笑不休,脉象面色同前,细查舌尖部质色略黯,思忖再三,始认为系心经瘀血所致,方改拟活血化瘀,定志安神之法。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 当归3克 桃仁3克 红花2克 川芎1克 赤芍2克 生地黄2克 桔梗1克 枳壳2克 柴胡1克 茯神3克 远志2克 牡蛎5克
【用法】 水煎频服。配合针刺神门、内关(泻)。
三诊:服药2剂后,狂笑减少为每日1次(笑的程度也有所减轻)。效不更方,嘱再服3剂。
四诊:服上方两剂后,狂笑不再发作,查舌质已为常色,遂嘱停药,观察月余未见复发。
按:狂笑一证早见于《内经》。《内经》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余认为:痰、火、瘀血等都属邪气,都可以使心实,使神志发生异常改变。本案患儿狂笑不止,且见舌质黯,乃确系瘀血为患,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疏理气机;茯神、远志、牡蛎,安神定志开窍,针刺心经原穴神门以安神定志;刺内关用泻法,泻其实邪以宁神。药针配合,瘀血尽去,神自安矣。
案例六
崔某某,男,32岁。1965年夏就诊。
家属代诉:患者半月前赶车交公粮,适值夜半返里途中,倏觉神志不清,竟将牛车赶向河中,后经随车者拉回,询其故则对答颠倒,笑无休止。近2日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狂躁奔走,气力大于常人,骂詈号叫不避亲疏。
检查:患者神志模糊,面目红赤,眵多胶黏,善怒吵闹,语言尚清,虽不食而狂饮,大便数日未行,按之腹硬有块。舌质红绛、苔厚腻,脉弦滑有力。
证属食滞里热,痰火上扰之狂证。治宜攻积导滞,涤痰开窍,佐清肝泻火,拟调胃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
【处方】 大黄18克(后下) 川厚朴9克 芒硝15克(后入) 青礞石20克 化橘红9克 胆南星9克 石菖蒲9克 远志9克 沉香3克(磨冲)黄芩9克 甘草6克 生铁落20克
【用法】 3剂。水煎服。另用淡盐汤催吐。
二诊:催吐宿食秽物半碗许,约后又吐痰涎碗许。3剂尽,大便始通,便下秽臭黏液。神识稍清,问之仍瞪视黯然,时有轻歌骂詈。再予上方去川厚朴、芒硝,减大黄量为9克,加夏枯草12克,以清肝泻火,6剂,水煎服。
三诊:诸恙递减,神清识人,举止已安。日可休息5~6小时,舌尖红,舌苔黄而不厚,续用清热化痰之品,兼以开窍醒神。
【处方】 生铁落20克 姜竹茹9克 桔梗9克 石菖蒲9克 茯神15克 贝母9克 黄芩9克栀子9克 玄参12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四诊:上方服用15剂,神志大清,已无狂躁怒骂。但舌仍红,脉细数,加之夜寐不足,此乃痰火已平,阴气未复之象。嘱服甘草小麦大枣汤加百合、知母调理1个月,后随访康复如常,无再复发。
按:狂证,属阳明燥实,心肝火盛,痰火上扰,神明失用,故出现神不守舍、狂躁谵语等一派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景岳全书》曰:“凡狂病多因于火……以致肝胆气逆,木火合邪,故治者当以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本案食滞里热,阳明燥结,痰火上扰,故先以调胃承气合礞石滚痰丸,攻积导滞,泻火涤痰。更以盐汤探吐以导痰,使狂躁乃安,神志复常,继以甘麦大枣汤加百合、知母、益阴宁心,前攻后补,其辨治甚为精审。
案例七
黄某某,女,35岁。1977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平时善惑多虑,情绪易于波动。2个月前因情志所伤,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夜不能寐,进而躁扰不宁,动而多怒,狂言乱语,打人骂人。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而数,症属痰火上扰,心神不宁,治宜清热涤痰,镇心开窍。
【处方】 香附15克 青皮12克 柴胡10克橘红13克 半夏15克 木通10克 黄连15克胆南星12克 天竺黄12克 菖蒲13克 桃仁10克 赤芍13克 3剂
二诊:躁狂减轻,情绪稍有稳定,效不更方,续进3剂。
三诊:上药服完后,狂妄症状解除,且能入睡,惟表情淡漠,精神呆滞,以菖蒲12克,郁金15克,生熟地、白矾各5克,厚朴12克。解郁,涤痰开窍,以善其后。
按:此案开始由于情志所伤,由肝及脾,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闭心神,故最初表现为精神抑郁,沉默痴呆。继之时延日久,痰浊化热,痰火上扰,心神不宁,故神志错乱,躁狂不安,甚至打人骂人,所以治以解郁清热涤痰开窍。方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解郁;黄连、胆南星、天竺黄、橘红、半夏、菖蒲清热涤痰开窍;用桃仁、赤芍者,以其气痰郁结日久,必碍血行之故。经此治疗后,郁火泄除,但痰气留滞,故又出现癫证的表现,所以投以解郁涤痰开窍之剂而病告痊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