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痉证(例)

痉证(例)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依其形象西医也称多动病。初诊:自幼体弱,易感冒发热,8岁时出现头及四肢不自主运动,在当地县医院确诊为“小舞蹈病”。仅用药10余剂,诸症悉平,疗效较为满意。1周前外伤愈合,今晨自觉牙关紧急,伤痕隐发胀痛,稍有发热感。患者数日前左趾外伤未介意,后因恶寒发热,牙关紧,烦躁不安而赴某公社医院,并以“破伤风”住院治疗。时发痉搐,因口噤舌苔未诊,脉浮数,综观各症,系风毒侵于肌腠经脉,营卫不得宣通所致。

案例一:痉证(小舞蹈病)

张某某,男,9岁。

病史(其父代诉):1979年1月因被犬扑倒,卒受惊恐而发病。开始不能拿笔写字,手持物常失落,继而摇头,努嘴,眨眼,举止不定,颜面表情变幻莫测,四肢常呈现伸直、屈曲或扭转不定等怪异动作。初在当地治疗无效,后转至郑州,曾在某医院神经内科诊疗,诊为“小舞蹈病,多动病”。经服中西药物均不见效,服镇静药时稍减轻,停药后诸症依旧,且病情逐有发展,最后出现眼睛发呆,表情淡漠,乃邀余诊治。

初诊(1981年3月1日):症如前述。由于患儿肢体头面不自主运动,故脉舌未诊,余皆如常。本病依其形象西医也称多动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所以本病之多动乃风邪所作。患儿目呆,表情淡漠显系神志为患。《内经》云:“心藏神”“惊则气乱”。故治宜平肝息风,兼以定惊调神。

【处方】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钩藤12克薄荷5克 全蝎6克 蜈蚣1条 陈皮5克 桔梗6克 藁本5克 穿山甲6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本方服10剂症状大减,20剂诸症尽消,病人坚持服上方38剂,至今(10月6日)未再发作。

按:本病与大脑皮质、小脑等处的动脉病变和神经病变有关。症状则和中医学的惊风八候中的“引候”十分相似,四肢引动游移不定,变幻莫测皆乃风象。按脏腑分,宋·钱乙认为:“心主惊,风属肝”,故本证实与心肝有关,尤其是肝。所以本病之治重在平肝息风,酌佐宁心安神。方中白芍、薄荷、钩藤平肝息风;全蝎、蜈蚣搜剔风邪;藁本入足太阳经,引诸药直达巅顶,除风治头痛;当归、白芍、穿山甲活血;茯苓交通心肾化痰涎兼以定惊;穿山甲配桔梗化络中之痰以解心气之郁。诸药协同,有平肝息风,活血宁神之效,所以疗效显著。

案例二:痉证(小舞蹈病)

谢某某,女,13岁。

初诊(1978年7月3日):自幼体弱,易感冒发热,8岁时出现头及四肢不自主运动,在当地县医院确诊为“小舞蹈病”。曾服镇静药、激素等西药无效,近来逐渐加重。头不自主摇动,挤眉努嘴,吐舌,扭肩,左侧上下肢扭动。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细。证属风痰阻络,筋脉失养,宜用益气养血,镇肝息风化痰。

【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川芎9克 珍珠母3克 钩藤12克 制白附子9克石菖蒲9克 僵蚕9克 远志6克 丹参9克全蝎9克 蜈蚣3条 红花3克 蝉蜕5克 胆南星4克 朱砂0.7克(冲) 琥珀0.7克(冲) 3剂。

三诊(7月15日):服上方6剂,摇头,挤眉努嘴、吐舌次数均减,拟前方去附子加天麻6克,川贝母6克,乌梢蛇12克,叠进16剂,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按:是案患儿素体虚弱,且常感外邪,日久则致风痰阻滞经络,筋脉失养,故治以扶正祛邪之法。方用黄芪、当归、白芍、红花、川芎、丹参等,补气养血活血;珍珠母、钩藤、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蝉蜕平肝息风;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化痰浊;朱砂、琥珀,宁心神。仅用药10余剂,诸症悉平,疗效较为满意。

案例三:痉证(小舞蹈病)

郭某某,男,14岁。1953年7月28日初诊。

病史:患者月前下河洗澡,至家受父责打斥骂,遂现情绪不安,举动非常,上肢不规则频频伸直、屈曲,扭转,继之下肢亦然,并不时挤眉眨眼,吐舌努嘴。某医院诊为“小舞蹈病”。住院月余,症状有增无减,且现口舌震颤,不能含物,四肢不停息舞动,躯干与腹肌随四肢舞动抽搐,颤跳不止,欲站不立,欲躺不稳,昼夜不眠。诊见:神志恍惚,面色憔黄,头身不时自汗,口干不饮,腹胀,扪之少腹有硬结块状,6天未解大便,苔黄厚燥。

辨证:素蕴湿邪,脾阳被困,燥屎积结阳明之腑,偶遇水渍及情绪激动,致使肝筋失荣,故发此症。

【治则】 急下通里,存阴荣筋,佐以安神利湿。

【处方】

(1)枳实9克 油当归9克 白芍9克 川芎9克 1剂。

(2)巴豆霜0.5克 朱砂、琥珀各2克

【用法】 共研细面,分2包,早、晚各冲服1包。

翌日泻下稀便,混杂硬块,泻后患者顿觉安定,可以闭目朦胧,舞动显著减轻。效不更方,又连服2剂,继泻稀便4次,舞蹈举动消失,它症相应而瘥。惟精神疲惫,复进上方汤剂1剂,以涤余邪,现已20余载,几经访视,未再发作。

按:现代医学认为,小舞蹈病乃属急性风湿病的一种主要表现,治疗多用镇静药。本案住院月余,症状有增无减,此非诊断不确实,未究其根源,中医虽无此病名,然从症候表现属风痉躁动范畴。症见少腹硬满,燥屎内结,舌红苔黄厚燥,口渴不饮,脉数有力,断为湿邪困脾,阳明燥结,肝失荣筋,热浊移邪上蒙清窍所致。据《金匮要略》:“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之法,以通为用。故以巴豆为主,急下存阴,使实、湿并下,复佐镇静安神之品,使清窍开豁,肝脉得荣,而痉得平。

案例四:痉病(破伤风)

刘某某,男,7岁。1978年11月6日初诊。

不慎割破右手掌,6天后牙关发紧,继而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当即来诊。查:表情淡漠,苦笑面容,伤口尚末愈合,但神志尚清,脉浮紧数。此及伤口受风,侵及肌腠经脉,营卫不调,变生诸症,随诊为“破伤风”。治宜祛风定痉,拟五虎追风散加减。

【处方】 蝉蜕15克 胆南星5克 僵蚕6克全蝎6克 蜈蚣3条 防风12克 荆芥10克薄荷5克 钩藤12克 细辛2克 甘草3克

【用法】 上药2剂水煎,每日2次鼻饲,每日1剂,药后徐徐汗出。随之诸症减轻,守上方去荆芥、薄荷。继用4剂,诸症消失,惟肢体发强,活动欠灵,守上方加木瓜12克,川牛膝12克,杜仲12克,服5剂而收全功。

按:本症乃风毒侵袭脉络,气血壅滞,而致拘挛抽风之证。方用全蝎、僵蚕、蝉蜕、蜈蚣,息风解痉;防风、荆芥、钩藤、薄荷、细辛、胆南星,祛风散寒,发汗解痉;因汗出表解,故去荆芥、薄荷,以防表散太过,耗伤阴血;因痉抽缓解,肢体强硬不适,故加木瓜、川牛膝、杜仲,通经活络,疏调气血而收功。

案例五:金创痉(破伤风)

张某某,男,28岁。1978年10月23日初诊。

1周前外伤愈合,今晨自觉牙关紧急,伤痕隐发胀痛,稍有发热感。下午即烦躁不安,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诊为“破伤风”。用止痉散治之。

【处方】 蜈蚣、全蝎各等份(共研末) 蝉蜕30克

【用法】 煎汤冲服,每次3克,每日2次。

服后即症见缓解,连服1周,病告痊愈。

按:破伤风乃风毒之邪由破伤之处侵入肌体,阻滞经络,使营卫不和,血脉不利,筋脉拘急而动。用止痉散通经解毒,息风止痉,更取大剂量蝉蜕煎汤送服以倍增其效。因蝉蜕性味甘寒,入肝肺二经,清散肝经之风热,而达息风止痉之功,治之风毒痉厥每每获效。

案例六:痉病(破伤风)

王某某,女,8岁。1965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数日前左趾外伤未介意,后因恶寒发热,牙关紧,烦躁不安而赴某公社医院,并以“破伤风”住院治疗。曾用破伤风抗毒素、镇痉药和中药3天,病情不减,转住我院简易病房观察治疗。

病呈苦笑面容,牙关紧急,发热、不食,项背强急,卧不着席。时发痉搐,因口噤舌苔未诊,脉浮数,综观各症,系风毒侵于肌腠经脉,营卫不得宣通所致。治当疏散解表,清热止痉,佐以清润。

【处方】 柴胡12克 淡黄芩12克 高粱根7个(切碎) 川贝母12克 肥知母12克

【用法】 1剂,水煎灌服,兼服蝉蜕酒,1日3次,酌量服。

附:蝉蜕酒配制法:蝉蜕60克,朱砂3克,白干酒120毫升,泡1天即成。

二诊:服后汗出热止,项背强硬、抽痉、牙关紧均骤然减轻,脉和缓,改拟滋阴潜阳,息风镇痉为法,以清余邪止痉。

【处方】 生白芍15克 贡阿胶10克 龟甲胶10克 乌梅10克 生牡蛎30克 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 蜈蚣3条 全蝎3克 甘草3克

【用法】 3剂 水煎服。

三诊:药后诸症均消失,脉和缓,为巩固疗效以上方去蜈蚣、全蝎、钩藤。带药3剂,调养而愈。

按:此病为风毒,侵于肌腠经脉,营卫不得宣通所致,故用柴胡、黄芩、高粱根疏散解表,通达经脉;用知母、川贝母清润肺胃,杜邪里传;加蝉蜕、朱砂疏风,镇静,止痉,取酒之辛散以助解肌发汗之力,使风毒之邪随汗而解。汗乃心液,因出汗太多,恐其伤阴耗血再动肝风,故继以滋阴潜阳,息风镇痉之剂以善其后而收功。

案例七:痉证

牛某某,男,36岁。

患者素体壮实,嗜饮酒。1979年2月发热、头痛5日不解,突然见项背强直,时发抽搐,口吐涎沫,遂急诊于当地公社卫生院,诊为“癫”。嘱服氯丙嗪、苯妥英钠等药无效,翌日,抽搐次数增多,它症沓至,遂又急转县人民医院诊治。凝为“脑部肿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3日,症状仍未有好转。服中药清热解毒、祛风止痉之品,亦无显效。后于2月25日至省级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结核性脑膜炎”,因无病床,只在门诊治疗,以候住院。患者家属当日晚邀余救治。

初诊:患者剧烈头痛,痛势如劈,欲撞壁以求速死。抽搐阵作,抽时两手握固,颈项强急,角弓反张,呕吐不止。因近7天来殊少饮食,故虽呕吐之无物,欲饮水,但水入即吐,体温持续在38℃以上,舌质偏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证属痰湿阻滞性头痛,法当芳香化湿,和胃降逆,泻肝息风止痉,宜温胆汤加味。

【处方】 陈皮9克 半夏9克 云茯苓15克竹茹12克 枳实9克 藿香9克 佩兰12克葛根12克 夏枯草30克 钩藤20克 生姜9克

【用法】 1剂,水煎服,另用夏枯草30克,煎水代茶,少少与饮之。

2月26日下午复诊:诸症稍缓,头痛减轻尤著,药已中的,仍守方加量再进1剂。

【处方】 陈皮12克 半夏9克 云茯苓15克竹茹18克 枳实9克 藿香12克 佩兰12克葛根30克 夏枯草30克 生姜30克。另以夏枯草60克煎水代茶。

2月27日下午三诊:头痛锐减,抽搐已止,呕吐少作,顿餐可进流质饮食50毫升。苔白厚稍腻,脉仍弦滑,前治已效,仍以上方,另加黄连6克,并以夏枯草100克浓煎代茶,频频饮之。

3月1日下午四诊:服上药2剂后,头痛,呕吐皆止,惟觉头晕沉不舒,胸脘痞闷,纳食不香。苔稍厚但不腻,脉虽弦而不滑,此乃湿性黏滞,缠绵难愈之故,宜继投化湿之剂。

【处方】 陈皮9克 半夏9克 云茯苓12克枳壳9克 葛根15克 夏枯草30克 砂仁6克苍术12克 生姜6克

【用法】 3剂。水煎服,另用夏枯草100克,用法如前。

3月4日五诊:病情基本控制,饮食大增,每餐近250克,惟体力未复,当将息调养,培补后天,遂拟补益脾胃之剂。

【处方】 炒白术12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云茯苓12克 砂仁6克 建曲15克 甘草6克党参9克 生姜3克

【用法】 水煎服,并嘱其欲饮水时,仍以夏枯草适量煎水代茶。

进之方6剂后,体质渐复,3月10日病愈还乡。

按:本案结核性脑膜炎,以中医辨证,乃属痰湿阻滞,引动肝风,犯及清窍,致抽搐频作,头痛呕逆。故治疗始以化浊开窍,息风止惊,继而祛湿化痰,终以健胃醒脾。制方中皆伍以和胃降逆之品,方中重用夏枯草,意在取其清热泻肝、化痰散结之力(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本药有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