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畏寒证(例)

畏寒证(例)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服中西药均无效。但发作时,手指仍轻微肿胀,畏寒恶风,指端麻木,时有刺痛,膝关节冷甚。脾为生化之源,寒伤脾阳,无有不衰者。脾为后天之本,乃人身中流砥柱,由是加黄芪、白术补中健脾,实卫固表。服药5剂自觉寒冷减轻,四肢由凉转温,心悸气短均有好转,惟舌苔、脉象仍无变化。临证重用附片、肉桂壮阳救逆,配潞党参扶元益气,黄芪益气固表,佐鹿茸补虚暖肾。

案例一

姜某某,男,34岁。1975年7月17日初诊。

病史:2年前,患者渐觉全身恶寒,虽值炎热之时,夜卧仍需盖被,白天衣帽整齐,乃至手套鞋袜亦不废离。皮肤若与外界接触,旋即觉得冷麻不适,日常洗涤,概须热水,遇寒则症状加剧,尤以手足加重,身常冷汗出,汗多畏寒甚。某公社卫生院曾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口服中西药均无效。后至县医院,诊为“末梢神经炎”,几用针剂、洗剂,并服独活寄生汤加味以治,终不济事,反见加剧。出现两手肿痛,每值夜半肿即始作,翌晨渐消,后肿势加重,终日不退,经治数月,仍然不瘥,肿以指端尤甚,痛似针刺难忍,身困嗜卧,食欲缺乏。延至1975年夏,病情更剧,遇风则寒战发抖,不能站立。他医又以活血化瘀、温化寒饮、温补肾阳等法治之,均无显效,后延余诊治。

1975年7月16日初诊:症状如前述,精神委靡,身困无力,面淡无华。望其舌,质淡苔薄而润,诊其脉,六脉沉迟无力。

辨证:阳气虚弱,表卫不固,血脉凝涩。

【治则】 益气固表,温阳散寒,养血通络。

【处方】 黄芪30克 桂枝12克 白芍15克当归15克 通草9克 细辛6克 白术12克甘草6克 生姜5片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续服。

9月18日来信言:上方服15剂后,病情大有起色,精神转佳,食纳亦增,手足冷痛减缓,可任冷水洗涤。但发作时,手指仍轻微肿胀,畏寒恶风,指端麻木,时有刺痛,膝关节冷甚。

上方药证相符,始获疗效,但因病程日久,实难速愈,嘱其仍宗上方,以穷其根。续进月余,冷肿胀尽除,恶风畏寒皆失,指感较为灵敏,关节活动自如。为使终愈不发,上药炼蜜为丸,缓图固效。

按:本病为脾阳不振,卫不固表之阴盛阳虚证。经云:“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脾为生化之源,寒伤脾阳,无有不衰者。阳不卫外,四肢失温,故身寒畏风,手足冷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即是阴胜阳衰证的具体描述,故拟当归四逆汤温阳散寒,养血和营。脾为后天之本,乃人身中流砥柱,由是加黄芪、白术补中健脾,实卫固表。脾健表固,纵遇寒冷,何畏之有?

案例二

王某某,男,31岁。

因受寒邪侵袭后发热,服退热药汗出如洗,病愈不久即恶寒,四肢如冰,在当地服药无效,于1962年7月来我院就诊。时值炎热夏季,身穿棉衣,脚穿棉鞋,仍恶寒,四肢发凉,拘急难伸,自汗出,腰酸膝软,小便频数。观其面色白无华,精神疲倦,闻其语气低弱少语。问其症,自述得病以来头晕目眩,气短、心慌、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无力。

辨证:此属过汗伤阳致阴寒内盛。

【治则】 振阳逐寒。

【方药】 加味四逆汤。

【处方】 乌附片15克(先煎)干姜15克 炙甘草9克 肉桂15克 黄芪30克 2剂。

二诊:加潞党参30克,改用附片30克。3剂。

服药5剂自觉寒冷减轻,四肢由凉转温,心悸气短均有好转,惟舌苔、脉象仍无变化。以上方配制蜜丸1料,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克,日服3次。

三诊,上方续服5剂。

四诊:乌附片45克,炮姜15克,炙甘草9克,潞党参30克,黄芪30克,肉桂15克,鹿茸3克(另包单煎)。10剂。

前后共进25剂,畏寒之症已除,他症亦消失。后配丸药1料,以巩固疗效。

按:此病原为寒邪外袭,因治不如法致发汗过多损伤阳气。临证重用附片、肉桂壮阳救逆,配潞党参扶元益气,黄芪益气固表,佐鹿茸补虚暖肾。诸药为伍共奏益气兴阳逐寒之效。元阳得以振复,表气得以充达,沉寒痼冷之疾自可除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