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某某,男,7岁。
患者于1978年6月因外伤而致左小腿不适,局部肿痛、发热,逾月不愈,伴形体消瘦,面色白,精神委靡。经当地医院X线拍片诊为“骨髓炎”。6至10月间断用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病情反而加重,左小腿部形成4个瘘管,胫骨上1/3处隆起,常排出清稀脓液。兼纳差、盗汗,患肢肌肉萎缩,行动不便。于1979年1月赴郑州某医院检查,经拍片仍诊为“骨髓炎”。因患儿年幼不宜同位素治疗,于1979年2月19日改求中医。
诊见:局部情况同前。面色白,神疲瘦弱,患肢肿痛,纳呆,跛行,步履艰难,胫骨上1/3处隆起变形,溲赤,大便素溏。舌质红、苔薄黄,六脉沉数。综上所述,仍属瘀血凝滞筋骨,复感风寒之邪,化热、腐肉、蚀骨发为斯证。诊为多骨疽。治宜重投清热、败毒、化瘀之品。
【处方】 蒲公英30克 紫花地丁20克 金银花30克 牛膝20克 山药20克 茯苓30克 白芥子10克 车前子20克 丹参15克 三棱6克麦芽15克
【用法】 水煎2次,共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完。
该方共服18剂,肿势明显减轻,脓液腐物减少。后用扶正托毒,温阳通脉之剂共90剂。服药期间共脱出死骨4块,病告痊愈。予扶正托毒方:
【处方】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肉桂10克白术30克 菟丝子30克 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各20克 牛膝20克 山药20克 当归20克白芥子10克 熟地黄20克 补骨脂15克
【用法】 水煎。每日1剂。
至1979年11月随访,病人体臻康复,患肢胫骨稍隆起,但不红不痛,活动自如。1980年11月赴郑州某医院X线检查,除胫骨稍隆起外,余无异常,并报告为骨髓炎已愈。
按:本病西医称“骨髓炎”,症状和中医学的“多骨疽”“疵疽”相似。本病虽生于下肢,切不可以局部病论治。中医认为肾主骨。故该病初期以清热化瘀为先,中、末期以健脾益肾,托里生肌为主。实践证明,适时予以补肾,确能祛除腐骨,生肌敛口,增进本病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