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某,男,50岁。1972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左胸肿块刺痛1年。
病史:于1971年10月,发现左胸部肿块,如豆粒,服药好转。1972年1月肿块扩大,如柑橘,省某医院提出须做胸肌广泛切除术,患者畏惧。至3月在洛阳某医院做囊肿摘除术,术后3个月肿块又增大,如胡桃。10月复做第2次手术,1个月后肿块又出现并发展,如拳头大,肿痛难忍,而来求诊。
现症:左胸肿块,红肿刺痛,胸闷气短,腹胀食少,身倦乏力。
检查:面色少华,肿块形圆质软,可以推动,界限明显,中央有凹陷,色微黑,挤之有腐渣样物质溢出,有臭味。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肝郁脾虚,痰血凝结。
【治则】 疏肝理脾,软坚散瘀。
【方药】 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白术9克茯苓15克 柴胡6克 香附9克 青皮9克 枳壳9克 昆布12克 海藻12克 穿山甲(代)9克广木香6克 半夏9克
二诊(1973年3月22日):上方服30剂,肿块开始软消,刺痛减轻,食欲增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照上方加石菖蒲9克,西茴香9克,牙皂3克,牡蛎21克,白芥子9克。
三诊(9月15日):上方服药50剂,肿块全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诸症痊愈。经9年追访,肿块未发,身体健康。
按:由于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肝郁必克犯脾胃,使脾虚失运,致湿盛生痰。痰瘀搏结凝聚,循肝经结于胸部,而成脂瘤。方中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青皮、西茴香、广木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白术、茯苓、甘草、白芥子、半夏、石菖蒲,健脾祛痰;昆布、海藻、穿山甲(代)、牡蛎、牙皂,消痰软坚,祛瘀散结。诸药合用,使肝郁开,脾湿祛,痰结化,血瘀散,肿块消,则囊肿自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