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节性动脉炎)

结节性动脉炎)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1973年5月份赴省某医院检查,诊为“游走性静脉炎及结节性动脉炎”。曾服泼尼松及泼尼松龙注射,疗效仍不满意。于1977年4月两下肢结节数目明显增多,红肿疼痛,又经西医治疗,仍消旧出新,连续不断。心电图检查正常。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为正常。为巩固疗效,仍照8月21日方稍有加减。又治1个月,临床症状减轻,结节基本消失,未再出现。

李某某,女,48岁。1977年8月1日初诊。

患者自1974年4月,发现两下肢内侧多处结节,外侧较少,偶见上肢,背部。结节局部疼痛(胀痛多于刺痛),发于皮下,色红且肿,大如枣、桃不等。3~4天红肿消失,而皮下留有豆大硬结,捏之疼痛。重者发于肌肉,局部红肿,5~7天则出现如掌大的结节,半个月或2个月后红肿消失,仍于皮肤深处留有枣大之硬结,按之疼痛。结节或轻或重,久则可以自消。但易复发,甚为痛苦。曾于许昌某医院治疗,诊断不清,但给服西药泼尼松、抗炎松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效果不佳。于1973年5月份赴省某医院检查,诊为“游走性静脉炎及结节性动脉炎”。曾服泼尼松及泼尼松龙注射,疗效仍不满意。如此每年发作,春夏之季较重。于1977年4月两下肢结节数目明显增多,红肿疼痛,又经西医治疗,仍消旧出新,连续不断。来诊时,两下肢内外侧有5处结节,内多于外,右上肢3处,右眼睑周围一处结节,并伴红肿胀痛。大者如掌,小者如枣,口黏无味,食欲不佳,咳嗽吐痰(素有气管炎),胸闷,性情急躁,大便干,小便正常。

检查:精神尚佳,发育正常,结节处红肿,不突出于皮肤,压痛明显,心脏正常。X线检查肺纹理明显增粗。听诊闻之肺底部有轻微啰音。心电图检查正常。腹部触诊,肝肋下大1厘米,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胆囊区有明显压痛(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炎)。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为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中有片状发黑,脉弦滑。综观诸症,乃属肝气郁结,脾虚湿阻。

诊断:痰核(游走性静脉炎,结节性动脉炎)。

【治则】 疏肝健脾,除湿化痰。

【方药】 温胆汤加减。

【处方】 橘红15克 半夏12克 茯苓3克枳实18克 香附21克 佛手15克 川贝母12克胆南星9克 槟榔15克 白术9克 薏苡仁30克 黄柏6克 厚朴18克 陈皮15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复诊(8月11日):服后结节无明显变化,大便仍干,3天1次,舌、脉如前。照8月1日方,加全瓜蒌30克。10剂。水煎服。

三诊(8月21日):结节有好转。两下肢内外侧、右上肢、右眼睑周围之结节皆由硬变软,且无红肿。饮食增,胸闷轻,咳嗽吐痰亦减,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稍腻,脉弦滑。守上方去黄柏,加牡丹皮15克,赤芍21克。续服。

四诊(9月6日):上方服15剂,结节明显减少,右眼睑周围及右上肢结节基本消失,惟左下肢内外侧各有一处,但无红肿,压痛,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其间患者曾因感冒治疗1周,感冒愈后,惟觉腹胀,饮食不佳。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守8月21日方,加六曲30克。水煎服。

五诊(9月16日):上方服10剂,诸症减轻,惟左下肢内侧上方留有一处结节,不红不痛,舌质淡,脉弦。为巩固疗效,仍照8月21日方稍有加减。并配服成药逍遥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橘红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二陈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又治1个月,临床症状减轻,结节基本消失,未再出现。于1979年3月走访病家,愈后未再复发。

按:本病痰核系由患者素性急躁,肝郁克脾,湿聚痰生,留于四肢肌肉而形成。治宜疏肝健脾,除湿化痰。方用香附、枳实、佛手、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厚朴,疏肝健脾,橘红、半夏、川贝母、槟榔、胆南星、黄柏,祛湿化痰,赤芍活血化瘀。上药相伍,肝疏脾健,湿化痰除,佐以凉血活血之品,可杜湿酿痰,痰气不生,痰核焉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