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曾某某,男,9岁。1979年2月17日初诊。
患儿于10天前,被其兄照后脑部猛击一拳,当即打倒在地,昏迷约数分钟,醒后惊笑几声,突然四肢抽搐,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面色青紫,呼叫不应,持续2~3分钟,开始慢慢苏醒,自此后经常头痛、抽搐,每天抽搐3~4次,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经某医院神经科诊为“脑震荡”,但服药无效。诊其舌质黯红、苔微黄,脉沉涩。综其脉症,此乃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所致。故治宜活血化瘀通窍为主。
【处方】 川芎9克 赤芍12克 红花9克牛膝10克 炒枣仁6克 葛根12克 白芷6克钩藤12克 菊花10克 麝香0.15克
【用法】 葱、姜、黄酒为引3剂。水煎服。
二诊(2月19日):服药后,诸症减轻,每日抽搐1~2次,持续时间短,约数秒,仍感头痛如针刺,舌脉同前。仍宗前法。原方加石决明20克。6剂。水煎服。
三诊(2月24日):4天来未发抽搐,精神好转,头痛减轻,舌质红、苔黄,脉象沉弦。药即对证,效不更方。原方去姜、葱。继服6剂,巩固疗效。
共服药15剂,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本案发病原因为头部被撞击,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且由于小儿神气素怯,加之突受撞击,神气荡浮,而发抽搐。故投通窍活血汤加镇痉平肝之钩藤、石决明以活血通窍,行瘀通经息风。3剂病知,9剂病退,15剂大病爽然若失。由此适见,通窍活血汤对头部血瘀诸症,确为有效方剂。
案例二
职某某,女,50岁。1980年10月8日初诊。
半月前从车上跌下,遂致头痛,两手抽颤,胸闷胁痛,夜间谵语神昏,食欲极差,靠注射葡萄糖维持。曾多次在某医院医治无效。后来中医科就诊。
现症:面色白,痛苦呻吟,气息低微,大便数日未行,腹中胀满。舌质紫黯、苔厚,脉沉涩有力。
观其面色、气息,当属气虚。从其腹满便秘、舌色、脉象应为气滞血瘀。参伍脉症,断为虚中夹实。然因邪不去则正难复,非首当行气化瘀泻下则不能为功。随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 当归15克 生地黄12克 桃仁10克 枳壳10克 牛膝10克 红花8克 赤芍10克川芎10克 桔梗12克 柴胡10克 麦冬12克枣仁15克 大黄6克(后下) 甘草5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0月11日复诊:服后半日,自感肠鸣,随下黯紫血块许多。3剂服毕,共泻5次,抽搐谵语即止,胸胁胀痛减轻,每餐能进稀粥1碗。仍宗前法去大黄。继服3剂,以行气化瘀。
10月14日三诊:舌转淡润,脉趋和缓,食欲增进,神清,但仍有胁下微痛及全身困痛之症。此乃气滞血瘀未尽之象。随用前方加减以疏理肝气,调理气血治之。
【处方】 当归15克 炒枳壳10克 牛膝12克 赤芍12克 川芎10克 柴胡10克 香附12克 牡丹皮10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10月16日四诊:症状基本消失,惟活动后气短心悸明显。此系邪去而气血未复之象。改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以善其后。服3剂而告痊愈。
按:本证抽搐乃外伤引起气血瘀滞,阻塞脉道,血瘀气逆,并走于上,扰乱心神所致。由于血属阴,夜间亦属阴,故抽搐谵语多在夜间发生。根据《内经》:“坚者削之,留者攻之,实者泻之”之旨,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祛瘀获愈。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为四物汤,有凉血活血之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滞,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以助行瘀之力。初加麦冬、枣仁,宁心安神,桔梗开宣肺气治胸满胁痛,牛膝通经破血,引血下行。后期邪去正虚采用补中益气汤,调补气血以收其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