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王某某,女,40岁。1935年8月就诊。
自述一胎产二男,媷劳太甚,遍身水肿,继而咳嗽加重,小便少,经当地某医生诊治,服中药40余剂,症状无减反增,求余诊治。诊见舌淡、苔白,六脉沉紧。并伴有胸闷,身沉重。证属产后气血双虚,复受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水饮内停。治宜疏风宣肺,温化水湿。
【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 麻黄5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6克 炙甘草5克 桂枝6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6克 3剂。
三诊:服药后咳喘大减,但遍身水肿如故。当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以健脾行气利湿。
【处方】 猪苓9克 泽泻10克 白术12克茯苓皮12克 桂枝6克 大腹皮10克 陈皮6克桑白皮5克 炙甘草5克 生姜皮3克 10剂而愈。
按:《金匮要略》云:“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复受风寒之邪,壅滞于肺,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而咳喘益甚,即用宣肺降逆,温化水气之法。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止咳;桂枝配麻黄温经通脉以驱邪外出;芍药敛阴和营,扶正鼓邪外出;细辛、干姜、半夏,温中以散内寒;五味子摄纳肾气,镇摄上浮之气。表解邪去故咳喘大减。《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产后脾虚,不能制水,水湿泛于肌肤而肿甚,故二诊时施以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之法。方中五皮饮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五苓散益脾和中,化气利水;添炙甘草温养心脾。本例其标在肺,其本在脾。二方合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标本兼施,则水肿渐消。
案例二
魏某某,女,40岁。1938年秋诊治。
病史:产后二旬,面色苍白,全身水肿,下肢尤甚,腹胀如鼓,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医投十枣汤肿势不减,故邀余诊治。
诊见:除上症外,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此乃脾不健运,肾不化气。治宜温脾助肾,化气行水。
【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炙甘草9克 薏苡仁15克 陈皮9克 木瓜9克制附子9克 肉桂9克 2剂。
诸症略减,惟乏力较甚。宗原方加黄芪30克。复进3剂。
肿消胀减,食欲增加。后以上方加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调治月余,诸症均瘥,体臻康复。
按:大率产后多虚。本例虽见全身水肿,腹胀如鼓,此乃标实。“急则治标”,暂投淡渗利湿尚可,若峻逐水邪,徒伤正气,至犯虚虚之戒。故选实脾饮加减,温脾助肾治其本,行气利水以治标,俾脾肾阳复,阴霾自散,肿消病瘥。
案例三:产后血瘀水阻(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水肿)
马某某,女,23岁。1966年3月22日(产后第26天)初诊。
病史:产后3天,腹痛未除,因温水浴而受风寒,遂出现恶寒、咳嗽、身肿等症。先后经中西医治疗,诸症减轻。之后,自用单方发汗2次。至3月21日病情恶化,汗出,身肿,咳嗽甚剧,咳少量粉红色泡沫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22日上午11时许入院。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水肿”,给予毛地黄等药纠正心力衰竭。至下午5时,病情愈加险恶,病人喘促急骤,其声尖厉,始邀余往诊。
诊见:患者胸高息短,喘不能卧,惟以呼出为快,顺口流出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全身水肿,尤以下肢为甚。脉散乱飘浮、时有时无,来时犹如雀啄,疾数无度,以左手为甚。此乃瘀血化水,水泛为患,应标本兼治。宜遵唐容川《血证论》之法治之。
【处方】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茯苓皮9克 桔梗4.5克 杏仁6克 紫苏梗4.5克 琥珀3克(冲服) 三七粉3克(冲服) 川芎6克 桃仁泥6克 蒲黄6克 甘草3克
【用法】 1剂。水煎,急服。
待药煎讫,患者上气喘促更急,不能服药,一盅药汤分4次勉强灌下。服药半小时许,患者呕吐2次,吐出宿水约1 000毫升。少时,喘急稍缓,但咳嗽仍剧,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尚无间断,脉散乱不收。其病虽危,已吐宿水,犹可医治。因此乃血水为病,上犯心肺。今痰水得吐,肺道得畅,为顺非逆,故可生。遂嘱患家煎第二道再服。
23日晨复诊:诸症均减,脉有结代,仍按上方加减。处以:
【处方】 陈皮6克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茯苓皮6克 贝母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琥珀3克(冲服) 三七粉3克(冲服) 紫苏叶3克茯神9克 当归6克 川芎3克
【用法】 生姜皮为引。1剂。水煎,急服。
下午5时三诊:咳喘将止,呼吸较为畅快,已可半卧于床,咳吐量少,血沫消失,惟肿势未减,当以利小便为治。仍以上方去紫苏叶、茯神、当归、川芎,加泽泻6克,猪苓6克,大腹皮6克,白术9克,车前子3克(布包煎),生姜为引。1剂。水煎服。
24日晨四诊:患者精神愉快,面带笑容。自述,昨安睡一夜。现咳吐次数甚少,痰清稀薄白,小便次数有增,脉濡弱稍缓而无结代。肿势仍有待消。处以:
【处方】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茯苓皮6克 贝母6克 杏仁6克 半夏6克 琥珀6克(冲服) 三七粉3克(冲服) 当归6克 川芎6克白术9克 陈皮6克 甘草3克
【用法】 生姜皮为引。1剂。水煎服。
下午5时又诊:精神尚佳,肿势渐退,仍以上方去杏仁、半夏、当归、川芎,加泽泻9克,薏苡仁9克,防己3克。3剂。水煎服。
27日晨六诊:肿势大减,咳喘已平,自觉气虚不支。此邪气将尽,当佐扶正之品,以促康复。处以:
【处方】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茯苓9克白术9克 陈皮6克 半夏9克 杏仁6克 桔梗4.5克 贝母6克 党参6克 琥珀6克(冲服)当归9克 川芎6克 防己4.5克 薏苡仁9克甘草3克
【用法】 生姜为引。水煎服。
上方略有出入,药食并调。7日后病愈出院。
按:《血证论》云:“失血家,其血既病,则亦累及于水。水蓄胞中,则为尿结;水淫脾胃,则为胀满;水浸皮肤、则为水肿。治法: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引,宜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五皮饮亦治之。”又云:“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血既变水,即从水治之,宜照上所举诸方,分寒热加减,再加琥珀、三七、当归、川芎、桃仁、蒲黄,以兼理其血,斯水与血源流俱治矣。”本患乃产后瘀血未尽,积而化水,重复发汗,阳气更伤;阳虚水泛,壅遏心肺;水阻气郁,气机滞塞,更凝血脉,终致血瘀水阻,水邪泛溢为患。西医诊为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肺水肿,证情危笃,病势窳败,治殊棘手。其脉散乱飘浮,时无时有,并非实证;胸高息壅,痰盛水肿,亦非虚证。若从其脉,当以回阳固脱为主,必以参、附为先;若从其症,则当温阳化气制水,必法真武为治。值此错综险杂、危如千钧一发之际,余遵唐氏之法,以宣肺行水为主治之。盖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利则阳气通,阳气布则水津行,故急清廓上源以通阳行水,佐活瘀之品以通瘀行血。如此,须舍脉从症、标本兼施,使肺气得宜,水液得布,血脉得通,气道畅利,故诸症悉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