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喘咳(肺炎)
王某某,男,8个月。1975年11月3日初诊。
发热7天,在某医院诊断为“小儿肺炎”,经注射青霉素、链霉素,静脉滴注红霉素,口服泼尼松、异丙嗪及中药等,效果均不明显,来院求诊。
症见:发育营养较差,前囟大,未出牙。咳嗽痰鸣,气急鼻煽,口唇发绀。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紫。体温38.8℃。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8.8×109/L,嗜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
给予珍珠粉治疗,每次0.15克 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治疗2天热退,诸症减轻。3天后,肺部湿性啰音消失,病愈。
案例二
陈某某,女,3岁。1977年12月7日初诊。
患儿发热8天,体温38℃左右,烦躁口渴,咳有痰声,气急鼻煽明显。胸胁疼痛,抬肩呼吸。指纹青紫,在气关以上,脉洪滑数,舌红、苔黄。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X线检查:两肺可见散在片雾状阴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4×109/L,嗜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41%,嗜酸性粒细胞1%。就诊前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势不减。
遂给予珍珠粉治之,每次0.4克,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二诊:服药1天,热势减退,烦躁减轻。继服2日。
三诊:诸症大有好转,再服2日,诸症消除。X线复查:两肺阴影消失,纹理清晰。病告痊愈。
按:珍珠甘咸性寒,有泻热定惊、镇心下痰等功用,故可用于治疗肺经郁热、痰喘惊抽等证。民间亦有用本品治疗麻毒内陷,郁闭于肺之气喘鼻煽者。本品入药以散、面为宜。因珍珠质硬不易粉碎,以豆腐同煮,然后取出研磨成粉或用火煅研磨成粉备用。一般剂量,6个月至1岁,每次服0.15克,1~3岁,每次服0.2~0.4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病势不减者,可连服几天。一般不需加用其他药物,个别症情甚重者,可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案例三:喘咳(肺炎)
徐某某,男,4岁。于1979年3月26日邀余会诊。
主诉:发热喘咳半月。
现病史:患百日咳2个月未愈,复感风温时邪,致发热咳喘加重。曾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半月,未能控制。
现症:两目无神,呼吸气促,鼻翼煽动,咳喘痰鸣,烦热口渴,两足发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唇发绀,舌黯红、苔薄白中间微黄而燥。脉数无力,体温3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8×109/L,嗜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X线检查:肺纹理粗糙,有片状阴影。
辨证:风热闭肺,肺失肃降。
诊断:喘咳。
【治则】 宣肺透邪,清热化痰。
【处方】 炙麻黄3克 杏仁5克 生石膏20克 甘草3克 黄芩5克 僵蚕10克 川贝母5克北沙参10克 麦冬5克 桔梗5克 地龙5克胆南星3克 朱砂3克(分次冲服)
【用法】 1剂。水煎。两汁共150毫升,每次服30毫升,昼夜尽剂。
3月27日复诊:服药4小时后,遍身微汗,身热渐减,体温37.5℃,咳喘减轻,咳痰清稀,呼吸平稳,口唇红润。舌红、苔薄白,脉微数。证属热去阴伤。调治以养阴清肺,化痰止嗽之法。
【处方】 北沙参10克 麦冬5克 黄芩5克川贝母5克 茯苓5克 陈皮5克 半夏5克海浮石5克 僵蚕10克 天竺黄5克
【用法】 2剂。
3月29日三诊:热退咳止,精神好,饮食复常。痊愈出院。
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本例久咳体弱,复感风温之邪,热邪壅郁肺胃,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便闭结,腑气不通,热邪熏蒸,肺气更壅,故咳喘热笃,证情骤急。治疗上首取宣肺透邪,清热化痰之法,一剂汗出热减,腑气得通,病愈大半,继以养阴清肺,使之清肃下行,病得痊愈。
案例四:肺热喘咳(病毒性肺炎)
王某某,男,6个月。1969年10月16日初诊。
发热2天,体温39.6℃,痰鸣,气喘,咳嗽,吐白沫,口唇发绀,腹胀,惊颤,夜寐不宁。舌苔薄黄,脉数,指纹青紫。某医院诊为“病毒性肺炎”。中医辨证属痰热壅肺,肺气不宣。治宜清热化痰,泻肺定喘。方用葶苈五子汤加味。
【处方】 葶苈子1.5克 牛蒡子3克 炙紫苏子2克 炒杏仁3克 莱菔子3克 川贝母2克炙橘红3克 苇根3克 连翘3克 钩藤1.5克
【用法】 2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60毫升,分3次温服。
10月18日二诊:咳喘减轻,体温38.5℃。惟腹胀,寐惊,2日未大便,舌苔指纹同前。效不更方。继服2剂。
10月20日三诊:咳喘将愈,体温正常,大便已通,舌苔薄白,指纹红。为荡涤余邪,继服2剂。病告愈。
按:本例痰鸣、咳喘、腹胀三大主症俱备,兼见高热、惊颤。故投以葶苈五子汤清热化痰,泻肺定喘,消胀;酌加苇根、连翘清热解毒;川贝母、橘红;化痰止咳;钩藤息风止痉。守方连服6剂病瘥。
案例五:痰热闭肺(毛细支气管肺炎)
张某某,女,3个月。1981年1月9日初诊。
发热3天,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喘促烦躁,痰鸣、咳嗽;四肢抽搐,口唇发绀,腹胀。舌质红、苔白,指纹青紫过命关。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属痰热闭肺,热盛动风。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息风止痉。方用葶苈五子汤加味。
【处方】 葶苈子2克 紫苏子1克 牛蒡子3克 杏仁1克 莱菔子1克 川贝母2克 化橘红2克 海浮石3克 蝉蜕1克 大枣3枚(去核)
【用法】 1剂。水煎取60毫升,分3次温服。
1月10日二诊:诸症大减,抽搐止,喘促基本平息,但仍有痰鸣、低热。将上方莱菔子增至2克。继服。
连服3剂,病获痊愈。
按:本例乃痰热闭肺,气道不通,邪热内陷厥阴,肝风内动,病情危笃。然其治不离痰、热、风,故宗祛痰、清热、息风之法,投以葶苈五子汤以清热化痰,泻肺平喘;添蝉蜕以疏风散热,息风止痉;川贝母、橘红、海浮石,清热化痰以通肺窍;大枣健脾扶中以防过伤稚阳之体,而复其正气。药仅4剂,则危病转愈。
案例六:痰湿壅肺(毛细支气管肺炎)
李某某,男,6个月。1980年10月7日初诊。
痰鸣,气喘,咳嗽,腹胀。舌苔白腻,指纹紫红。某医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属痰湿阻络,肺气不宣。治宜化痰利湿,宣肺消胀。方用葶苈五子汤加味。
【处方】 葶苈子2克 紫苏子2克 牛蒡子3克 杏仁2克 莱菔子5克 化橘红5克 川贝母3克 海浮石3克 薏苡仁3克 大枣3枚(去核)
【用法】 3剂。每日1剂,煎汁取60毫升,分3次温服。
10月10日二诊:除咳嗽、痰鸣外,余症均有好转。治当加强化痰利湿之品。宗原方加冬瓜子3克,茯苓2克。续服3剂。
10月13日三诊:早晨微喘,偶有痰鸣,余症皆瘥。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以善其后。
按:本例为痰湿阻络,肺气不宣。诸症之缘皆由痰湿而生,故将治疗着眼点放在痰湿二字上。首方用葶苈五子汤加清化热痰之川贝母、海浮石,虽取效然不显著。细究其因,乃因痰湿壅盛,肺窍不通。盖痰湿同源,痰为湿之渐,湿为痰之辅,虽投薏苡仁健脾祛湿,终因力单而不利痰。故二诊又加入冬瓜子、茯苓等利水渗湿之品,则湿去痰化,络脉通畅,卒收全功。
案例七:肺热喘咳(病毒性肺炎)
王某某,男,9个月。
1974年4月8日以“病毒性肺炎”收住入院,住院后用西药治疗8天,病情不见好转,邀请中医诊治。诊见患儿咳嗽频作,喘憋汗出,发热(体温39.5℃)倦怠,神志时有不清,颜面苍白,两颊红,口唇发绀,大便清稀。舌质深红、苔薄白,脉沉滑数。此为温邪犯肺,热毒炽盛,气血两燔之重证。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开窍之法。
【处方】 鲜芦根18克 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 玄参9克 板蓝根15克 百部9克 地骨皮9克 天竺黄6克 牡丹皮6克 地龙6克 青蒿12克 川贝母6克 牛黄1克(冲服)
【用法】 水煎服。
4月19日复诊:上方服3剂后体温降至37.5℃,自汗出,咳喘减轻,神志清晰,精神好转,大便日行2次稍稀,面颊仍红,手心热。舌质红,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化痰透邪。
【处方】 霜桑叶6克 前胡6克 杏仁6克紫苏子6克 桑皮6克 川贝母6克 百部6克紫菀6克 天竺黄6克 海浮石9克 板蓝根9克
4月22日三诊:上方服3剂后热退喘平,但仍咳嗽有痰,手心低热,两颊微红,精神转佳,大便稍稠。舌质恢复正常,脉微数。证属余热未尽,肺阴不足。施以滋阴清热养肺之品。
【处方】 沙参12克 地骨皮6克 紫菀6克白前6克 麦冬6克 桑皮6克 青蛤散9克
【用法】 上方服3剂后诸症皆消,于28日痊愈出院。
按:病毒性肺炎属中医学肺热喘咳病范畴。发于婴幼儿者,多见病情危急,如治疗不当可造成死亡。本例患儿先天不足,喂养失宜,表卫不固,温邪犯肺,肺失肃降而发病。正虚邪实,化热入里,成为气营两燔之重证。由于明辨病机,巧施诸药,用芦根、杏仁、板蓝根,宣肺解肌透邪;生石膏清肺胃实热;地骨皮、玄参,凉营育阴退热;川贝母、天竺黄化痰润肺、清痰热而平喘。后立清营透邪之法,佐以养阴清热扶正,使余邪得除,患儿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