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千岗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

近千岗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则是通过合同聘用形式,确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用关系,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促进教师人才的流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成背景与意义_教师政策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成背景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同时也为了稳定时局和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采取保护政策,教师的录用、任命和调配等都采用计划与行政的手段,形成了中小学师资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资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独立承担,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师任用制度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其高效简洁的特点具有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集中国家人力加强教育建设,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需要,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中小学师资统一培养、统一分配的极具计划经济色彩的人事管理模式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呼唤更加灵活、更富有生机的新的教师人事制度。

一、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形成背景

(一)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教师任用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教师任用制度作出重大变革。

1.市场经济发展亟待实现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系统是封闭性的。计划经济时期统一培养、统一分配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教育系统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物质能量交换(这里主要指人才的交换),从而实现教育系统的“吐故纳新”。一方面,教育系统不能对系统以内的人员进行“劣汰”的筛选,把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员调节出去,从而实现“吐故”;另一方面,教育系统也不能对系统以外的人员进行“优胜”的筛选,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教师队伍,实现“纳新”。教育系统的这种封闭性造成系统内部活力不足。而对教师来讲,由于完全是分配的,就算所学专业不对口,也只得安心工作,压抑了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市场经济发展亟待加快教育系统的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对我国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尤为重要。我国非常低的人才流动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才归部门或单位所有,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通过市场调节进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同样,统一培养、统一分配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处于相对固定状态,多数人对工作的态度是“从一而终”,在一所学校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令人缺乏创新与激情。这样的人才计划性安排、人才终身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现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计划经济时代人一生的工作相对固定的状态已完全被打破,中小学校也迫切需要建立教师聘任制度,以推动中小学教师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聘任制打破了事实上存在的岗位终身制,改变了教师队伍的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了教师队伍,使得少数不适合教学工作者受到触动,多数在岗教师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有利于形成平等、公开、公正、竞争的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保证教师队伍朝着高素质的建设方向发展。(1)

3.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尽快形成公开、公正的中小学教师竞争环境

计划经济要求的是“结果均等”,不管什么人,不论做多做少、贡献大小,分配都是大体相等。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越走越窄、越走越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缺乏公开、公正和竞争性,使学校丧失用人的自主权,教师丧失选择学校的权利,而且忽略了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岗位职责,容易使中小学教师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导致主观努力的动因缺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对教师岗位的新要求。为此,急需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强调“机会均等”的用人制度。

(二)实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统一的分配制度,中小学教师受制度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双重限制,既没有流动的可能,也缺乏流动的能力,一旦进入某所学校,就为某学校或某地区所拥有,这种人才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实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则是通过合同聘用形式,确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用关系,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促进教师人才的流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同时,实施教师聘任制实际上就是竞争上岗,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这种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教师人才的竞争与交流,有利于加强学科改革和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激活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需要

实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把教职工的人事管理权交给学校校长,为学校的内部管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校可以做到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因聘上岗,从而实现“能者能上、庸者能下”,优化组合教师队伍。因此,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实质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人事管理,在教师的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规范的聘任程序,以合同聘用形式,确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聘任关系,转变“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状况。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意义

(一)确立教师与学校的新型关系,推进现代学校人事制度的建立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职务作为“资格”与工资待遇挂钩,却与岗位责任脱节,“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岗位意识淡漠,重身份轻履职。实施教师聘任制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三个转变,即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人才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变干部角色为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角色;第二,建立起教师与学校的新型人事关系,通过订立聘任合同,体现教师与学校平权的民事法律关系,明确了学校和教师有关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第三,初步建立了竞争机制,其特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内部管理,长期以来被国家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

(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竞争机制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考量的空间,教师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加。老教师深感时代不同,只有继续努力才不会落伍;中年教师感到,尽管离退休还有数年时间,但不能“混日子”,否则有失去岗位的危险;青年教师觉得,只有努力拼搏才有前途。聘任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正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自觉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确定新的方向,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行教师聘任制以来,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及专业水平的积极性明显增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有利于完善岗位责任制,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实施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教职工能否被学校聘用、能否续聘,均须依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科学考核。为此,各学校建立健全校内岗位责任制,并量化考核标准,根据工作性质提出具体要求,将学校工作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教职工,形成了较严密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

【注释】

(1)张朝晖.论教师管理制度中的教师聘任制[J].教育探索,2006(1).

(2)丁文珍.教师聘任制与教师合法权益[J].教学与管理,2004(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