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康复提倡早期康复、主动康复。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的应用。在治疗上肢的骨关节损伤时,除损伤局部所属关节的功能恢复外,其他未受伤的部位都应在康复过程中接受功能训练。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要求各关节保持充分的稳定。在各组肌肉中,尤其需要强有力的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才能保证正常的行走,这些是下肢的康复训练中的首要目标。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承重与神经保护,康复的目标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髓损害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脱位后治疗目的是使骨折端正确对位或复位,使其尽快愈合,促进其后的功能恢复。临床上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骨折对位稳定良好,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及消除肢体肿胀;恢复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肢体的活动。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恢复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
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功能训练以患肢肌肉主动等长收缩为主。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但身体其他关节应进行功能锻炼。
中期阶段(骨折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患肢肿胀已经消除、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此时可开始骨折上下关节活动,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加,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后期阶段,骨折逐渐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应结合理疗、体疗等手段,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注意全身功能训练的协调性以及步态训练。同时结合训练目的和病情变化配合给予理疗。
由于损伤对机体的影响,即使在骨折完全愈合、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后,由于局部稳定肌功能的下降、本体感觉异常、中枢对外周肢体的控制能力下降等原因,患者仍会残留各种问题,如步态异常、各种疼痛等。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如步态训练、局部稳定肌功能强化训练、耐力训练等康复治疗以达到完全恢复的目的。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90%以上,其中女性约占3/4。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关节外骨折,骨折不愈合极少发生。此类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促使患者及早离床活动,以防止全身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的发生,如髋内翻。
(一)诊断
1.有明显外伤史。
2.髋部皮下可见淤血。
3.髋部疼痛,活动受限。
4.局部疼痛,轴向叩击痛(+)。
5.患肢屈曲、内收(轻度)、外旋、短缩(明显)畸形。
6.X线片可明确诊断。
(二)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目前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有十余种。Evans分型是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和骨折是否有移位而将粗隆间骨折分为六型。其中1、2型为稳定型,其余均为不稳定型。
(三)治疗
1.保守治疗 行骨牵引8~12周,保持髋关节于轻度外展、旋转中立位。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
(1)长期卧床无法活动的患者。
(2)无法耐受手术打击的患者。
(3)有全身性感染疾患的患者。
(4)手术部位皮肤损伤的患者。
2.手术治疗
(1)目的: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离床,功能锻炼。
(2)多数学者认为伤后72h手术较为安全,最初12~24h应全面检查患者,做手术准备工作。
二、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可导致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一些心血管疾患。股骨颈骨折系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之间的骨折。由于骨折线在关节囊内,因此也称为股骨颈囊内骨折。
(一)诊断
1.髋部疼痛,活动受限。
2.患髋屈曲、内收,下肢外旋、短缩畸形。
3.大粗隆上移,局部压痛,轴向叩击痛(+)。
4.X线片可帮助诊断。
(二)分型(Garden分型)
Ⅰ型:不全骨折。
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Ⅲ型:骨折端移位,股骨头有旋转变化。
Ⅳ型:骨折完全移位,股折远端上移、外旋。
(三)治疗
1.保守治疗
(1)无移位骨折:GardenⅠ型或Ⅱ型骨折可保守治疗,皮牵引6~8周,双拐下地,免负重直到骨折愈合。
(2)为了不发生骨折移位并早期离床下地,也可早期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
2.手术治疗
(1)闭合复位内固定:年轻患者应给予内固定机会,可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不满意的病例,并可同时植骨。
(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新鲜骨折和高龄(80岁以上)患者。
(4)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个月以上)内固定失败,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塌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