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询问病史了解以下的基本信息:症状的具体情况,既往的治疗情况,家族史,患者的情绪情况、性格特点。
(一)症状
骨科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无力、身体麻木感觉、关节活动受限、走路不稳等,疼痛是最核心的症状,仔细询问可获得对病情的初步了解。
1.疼痛情况的问诊 可遵循以下顺序。
(1)疼痛的位置:请患者用一个手指指出具体位置或画出范围。枕颈交界区的疼痛可能是寰枕关节后部肌肉的紧张所致,伴有枕区的疼痛不适提示紧张的肌肉刺激了皮神经。严重的疼痛伴有不敢转动头部、不敢低头抬头则要考虑一些严重的情况,如寰枢椎不稳定、寰枢椎半脱位等。颈后部中线的疼痛提示韧带的炎症,多数与劳损有关。患者颈后部疼痛、不喜低头,抬头后可缓解,如在车祸(如汽车追尾后)后出现,要考虑挥鞭性损伤。
一侧颈部的疼痛,多数位于斜方肌肌腹位置,要考虑斜方肌长期紧张导致的劳损,要进一步触摸肌肉寻找激痛点,并感觉肌肉的状况,肌肉功能良好表现为肌肉松弛而富有弹性、无明显的压痛、左右转头活动范围正常,肌肉情况不佳包括肌肉过度紧张并导致颈部活动受到轻度限制,肌肉内触及条索状结构提示肌肉慢性炎症导致的肌肉纤维化。
上背部中线的疼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往往是棘上韧带炎的表现。沿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需要考虑有无前锯肌的劳损。
肩关节前内侧的疼痛在上举上肢或后伸内旋上肢(如女性穿内衣)时出现,要考虑肩峰下关节撞击综合征。
肘关节外侧的疼痛,伴有拧毛巾时加重,需要考虑肱骨外上髁炎。
腰部中线区域的疼痛如果早晨加重、活动后减轻,年轻人及中年人需要考虑椎间盘源性疼痛,男性还要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并追问家族史,老年要考虑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炎症,如伴有中线区域组织的凹陷,需要考虑腰椎滑脱。此区域疼痛的患者都应在疼痛区域做数次的叩击,观察有无叩击痛,因为病理性骨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一旦漏诊,后果很严重。如果确实有叩击痛,要追问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无夜间加重甚至痛醒,需要下地走动以缓解疼痛,这提示椎管内的肿瘤,当肿瘤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时,可出现以上症状;第二个问题,有无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结核或某些肿瘤会出现以上症状;第三个问题,有无近期的外伤史,以及本次疼痛与这次外伤的关系,据此判断有无腰椎的压缩骨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患者,骨折后反复追问病史,无明显的外伤史,疼痛也是逐渐出现,这提示对老年女性主诉腰痛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常规进行X线片检查将有效减少漏诊的可能。
腰部一侧区域的疼痛,年轻人要考虑多裂肌功能下降导致的非特异性腰痛,老年人以关节突关节的炎症多见。腰背部疼痛呈游走性,但均在骶棘肌的走行范围内,要考虑骶棘肌长期过度紧张导致的劳损,触摸肌肉会感觉到肌肉张力的明显紧张。
髋前部及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并不常见,出现时要考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的滑膜炎及结核;髋部外侧的疼痛或凉麻不适感要考虑梨状肌紧张综合征的可能,并追问有无同侧大腿及小腿的疼痛麻木感。髋关节后部的疼痛往往是腰部组织受损后的牵涉痛。
膝盖前内侧的疼痛在上楼或下楼时加重,要考虑髌股关节紊乱(年轻人及中年人)或髌股关节的退变及炎症(老年人)。膝关节走动一段距离后疼痛要考虑胫股关节炎,即通常意义上的膝骨性关节炎。
短距离行走后出现踝关节疼痛,要考虑创伤性骨关节炎,多数患者有严重的踝关节扭伤或骨折史。晨起或久坐后一旦行走,足底出现剧烈疼痛,走动一段距离后疼痛减轻,要考虑足底筋膜炎。
肢体的放射性疼痛首先考虑神经卡压的可能,读者应牢记,外周神经受到压迫时通常表现为所控制肢体的麻木感,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肌肉的无力甚至瘫痪,所以剧烈的放射性疼痛一般伴随有受累神经的炎症。单侧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通常提示神经受到刺激,要考虑在以下几个位置神经受到卡压的可能。颈椎管内的压迫主要在外侧区域,此区域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神经根,但一般仅见于明显的突出。事实上,由于解剖的原因,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主要会压迫到硬膜囊及其中的脊髓,压迫神经根的情况较少见。第2个区域是椎间孔,要进一步收集以下信息:抬头时加重说明压迫来自椎间孔后壁(构成椎间孔的两个椎体中,下位的椎体的上关节突最为可能造成压迫),此时要拍照颈椎的过伸过屈位和双斜位X线片(在立位时拍摄),观察椎间孔的情况,经常会观察到椎间孔的狭窄,这时建议患者向患侧屈曲并前倾头部,同时将患侧上肢抬高(手放在头顶上),通常会减轻疼痛,因为这一体位可以减轻神经根的张力;第3个区域位于颈部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壁丛神经由此穿过,肌肉的紧张会刺激到神经,进而出现上肢的放射性疼痛,这种情况临床较为少见,体检时需要触摸前中斜角肌判断有无肌肉的过度紧张。第4个区域在尺神经沟,患者主诉为前臂尺侧的麻木疼痛并放射至小指与环指,当听到这一主诉时,医师要追问患者疼痛是否在睡醒后出现,以及患者是否习惯于仰卧位睡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建议患者改为侧卧睡眠或仰卧时在肘关节后侧垫一个棉垫,通常可马上减轻症状,因为上述症状是由尺神经在尺神经沟受到挤压所导致的。第5个区域在腕管,如患者仅仅主诉手掌及示指、中指的疼痛,要考虑腕管综合征,要求患者主动屈曲腕关节至最大位,并坚持1min,如出现类似症状就要考虑腕管综合征的可能性,其病理机制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
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要考虑三种情况:①腰椎间盘突出征,通常会在患者腰椎的CT或MRI扫描中观察到神经根受到明显的挤压(此时需要足够的临床经验确认椎间盘突出确实压迫了神经根,因为很多时候椎间盘的轻度突出并没有压迫到神经根),一定要做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大多数患者会在抬高患侧下肢后(一般不超过60°)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由于直腿抬高后会牵拉神经根在椎管内移动,如果神经根已经受到明显的压迫,它的上下滑动无疑会加重症状。②梨状肌综合征,典型的表现为行走后出现髋部的凉麻不适并伴有大腿前侧的疼痛不适(有时也会出现后侧的不适),有时会放射到小腿,后伸并内旋髋关节会减轻症状(这会牵伸紧张的梨状肌,将其放松,从而解除坐骨神经受到的压迫),而直腿抬高试验是阴性的。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即应该除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梨状肌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不甚明了,可能是腰椎稳定性下降导致梨状肌在行走时代偿性紧张,最终出现过度的痉挛,少数人的坐骨神经由梨状肌的肌肉间隙穿过,在这些人中,如果梨状肌痉挛就会压迫坐骨神经,出现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③腰椎管狭窄,主要是行走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沉重感,少数患者则会感觉下肢的疼痛不适。其典型的表现是症状在行走后加重(腰椎前凸加大导致腰椎管容积减少),下蹲时减轻(腰椎由前凸变为腰椎后凸,腰椎管容积增加)。
(2)疼痛的时间:急性的疼痛通常意味着损伤,大多数年轻患者的疼痛会在2~4周的时间内自行缓解。急性疼痛一般通过发生机制可推测其发病原因:睡醒后颈肩的疼痛多数为肌筋膜炎(落枕);搬重物时扭伤腰部多数为关节囊及关节软骨的挫伤,有时伴随有关节滑膜的嵌顿。
慢性疼痛要询问以下几点:疼痛的时间有多久,已经疼痛10年以上的患者很难迅速缓解症状;每天疼痛的时间,卧床一晚醒来后反而出现疼痛,要考虑炎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关节炎),椎间盘源性疼痛(卧床时腰椎间盘压力下降,髓核吸水膨胀导致髓核肿胀刺激破裂的纤维环)以及睡姿不良,通常较低较硬的枕头、较硬的床垫(床板)以及侧卧并屈髋是力学上比较有利的选择。下午疼痛加重、劳累后疼痛加重、久坐后疼痛加重,通常提示关节稳定性下降,医生首先考虑使用运动训练技术来提高关节稳定性。
(3)疼痛与姿势的关系:低头时颈后部疼痛提示韧带的炎症与劳损;抬高上肢或后伸内旋上肢时出现肩部疼痛提示肩峰下关节撞击综合征;拧毛巾时肘关节外侧疼痛提示肱骨外上髁炎;站立久后腰痛要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某些患者(如一些平足的患者)站立时重心偏后,这会导致腰椎后部的关节突关节承受过度的压力,早期出现劳损;步行后腰痛要再追问一下步行速度,实际上,多数患者小步快走时腰痛会减轻,只有在慢速走路时才会出现腰痛,这与应力集中于腰椎后部结构有关;久坐后腰痛是大多数慢性腰痛患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源于腰椎稳定性下降、坐姿不良等多种因素。
(4)疼痛与治疗的关系:关节稳定性下降导致的疼痛,如大多数慢性颈痛、肩痛、腰痛,服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效果较差,服用止痛药物也仅仅缓解症状;少数患者在行腰椎牵引后腰痛会突然加重,并诉说腰部像断成了两节,原因可能是牵引的力量过大造成了组织的损伤、大量疼痛信号的传入导致运动感觉系统的紊乱,随后传出冲动减少、腰椎局部稳定肌功能下降,最终腰椎稳定性急剧下降。
2.肢体无力的问诊 上肢的无力较为少见,一旦患者主诉明确的上肢无力感,要通过详细的体检判断肌肉力量下降的程度,并尽一切可能寻找无力的原因。髋部无力多数为髋关节稳定性下降,拍摄骨盆的X线片,只要没有股骨头缺血坏死或严重的骨性关节炎,进行髋关节的悬吊运动训练通常会迅速缓解症状。下肢的无力要结合肌张力和客观的神经系统检查来判断,下肢无力伴肌张力增高,伴随有下肢踩棉花感或下肢发飘的感觉,要考虑颈椎管狭窄或胸椎管狭窄的可能;下肢无力主要是足背伸无力或足趾无力,没有肌张力的增高,要考虑腰椎管内压迫的可能。
3.其他 有无身体麻木感觉、关节活动受限、走路不稳等情况,既往的治疗情况、家族史,结合主要症状再针对性地询问以上情况可获得更加有用的信息。患者的情绪情况、性格特点可在问诊的过程中获得初步印象,如怀疑患者有焦虑或抑郁状态,可进行专科的评估,但一般应由专业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作出确定诊断。如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则康复治疗的效果一般都不会太理想,医生要心中有数并对治疗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