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咳嗽证治述要

咳嗽证治述要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伤咳嗽,系由脏腑内伤,影响肺脏而发生之咳嗽。进一步说明,因客气、病气上呛于肺,而发生咳嗽。虽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咳嗽乃肺之病理表现,邪气干于肺方可发生,故肺最重。综上所述,咳嗽是肺脏主要病证之一。盖肺受病邪可咳,而五脏六腑有病,累及于肺亦为咳嗽。因各脏腑生理病理不同,故而咳嗽之症状各异。气与咳俱失,属于气虚现象。外感咳嗽,是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之咳嗽。

咳嗽之原因很多,内伤、外感都能影响肺脏而发生咳嗽,故咳嗽患者较多。兹将余之体会,试述于下。

一、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系由脏腑内伤,影响肺脏而发生之咳嗽。《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医学三字经·咳嗽》亦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此为对《黄帝内经》经文之注解,说明五脏六腑皆能引起咳嗽,不独肺脏可致咳嗽。《医学三字经》又曰:“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进一步说明,因客气、病气上呛于肺,而发生咳嗽。虽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咳嗽乃肺之病理表现,邪气干于肺方可发生,故肺最重。而“胃非轻”一句,须斟酌后自可明了。因胃为五脏六腑之主,五脏六腑之营养皆来源于胃,饮食不入,则五脏气衰,正气不足,病气必甚。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如寒饮食入胃,可从肺脉上达于肺,则肺寒;如有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可发生为肺咳。可见胃与肺关系密切。故《素问·咳论》论诸咳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综上所述,咳嗽是肺脏主要病证之一。盖肺受病邪可咳,而五脏六腑有病,累及于肺亦为咳嗽。因各脏腑生理病理不同,故而咳嗽之症状各异。欲了解内伤咳嗽,须进一步用四诊八纲学说予以分析,自可将咳嗽之因果了然于胸目中矣。

(一)五脏咳嗽之症状

1.“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此乃因心脏病变,而反映之咳嗽,故咳而心下痛;心脉循于咽,故喉中介介如梗状,心属少阴君火,故甚则咽肿喉痹。

2.“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肝脉上循两胁下,故咳则两胁下疼痛。胠下指肋下,即胁下满。《黄帝内经》中虽未提及可致失血,然肝为藏血之脏,肝受病邪,血不潜藏,确可失血。

3.“肺咳之状,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主呼吸,咳则气逆,故喘息有音;咳甚则伤肺,肺伤则出血,故有唾血之症状。

4.“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右关之脉主脾,脾脉上膈挟咽,故脾咳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即牵连到肩背痛。脾咳之特征与他脏不同,脾属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故湿甚必克土,往往有湿困脾土之症状。盖脾虚不能运湿,湿聚中焦,遇阴则成饮,遇阳则凝痰,故古人云:“脾为生痰之所,肺为贮痰之器。”所以脾咳者,其痰必多。

5.“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居腰部,从尾椎上数第七节,即肾之部位,故肾咳则腰痛。本节所说之肾咳,系指肾阳虚。从甚则咳涎看,即可知之。若肾阴虚,不但腰痛,更有内热之症状。按肾阳虚患者多属老年咳喘,肾阴虚者多属青壮年。

附 五脏咳嗽病例1例

孙某,男,淮南市大通区人。

1975年6月10日由其兄领来就诊。云:“4月初,因外感发热、咳嗽,经某市级医院治疗,热退后咳嗽不止,更加衄血,虽治疗,不知血从何来。于5月6日,突然鼻孔窜血,良久乃止。又到某医院治疗,仍无效,乃转回淮南,治仍不愈。”余切其脉弦数,左关尤甚,因问:“胸胁闷否?”答曰:“左侧胸闷已久,数服沉香丸无效,更加闷痛。”按古圣人曾云:“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是说肝居右侧,左侧亦归其治节,症状表现可出现在双侧胁下,故左侧闷痛亦属肝病之表现。今切其脉,左关弦甚,乃肝热现象,而左侧胸闷,应是肝郁无疑。如此由闷加痛也,当是郁久化热;衄血者,则为肝火迫血妄行。综合脉症,属肝郁化热。治当凉血疏肝,方用丹栀逍遥散,去白术,加三七、鲜白茅根、鲜小蓟,二鲜捣汁生用。

6月13日二诊:服上方3剂,咳嗽、衄血已止,胁痛亦轻。仍以上方去小蓟,加生地黄。3剂。

6月16日三诊:胸胁正常,唯精神差,以八珍汤补益之。

余所治之肝咳,与《黄帝内经》记载不同。《黄帝内经》所记之肝咳为:“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余所治肝咳,只左胁闷痛,尚可自由转动,比《黄帝内经》记载者轻;而其衄血、窜血却比《黄帝内经》记载者重。可见病之转变,千变万化。

(二)五脏久咳可移于六腑

1.“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之咳嗽,系从心传来,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心咳不愈传于小肠。气与咳俱失,属于气虚现象。

2.“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肺咳传于大肠。老人与小儿,咳而遗矢者不少,可能由于气虚之故。

3.“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因肝与胆相表里,故肝咳移于胆。输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咳甚则气逆,故胆汁回流,从咳而出。

4.“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与胃相表里,故脾传于胃。咳甚则胃气逆,逆甚则呕,呕甚则长虫出。

5.“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肾咳移于膀胱。老人咳嗽,遗溺者更多,统属气虚。

6.“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其虚更甚。

按以上之六腑咳嗽,除胆咳、胃咳外,其余均属虚咳。如大肠咳,咳则遗矢;小肠咳,咳则失气,咳与气俱失;膀胱咳,咳则遗溺。统属气虚现象。尤其三焦咳,咳则腹满,面浮,气短,其气更虚也。

二、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是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之咳嗽。“六淫”即是“六气”。如当至而不至,不当至而至,乍寒骤冷,统称为“六淫”。淫者,邪也、偏也、过也、乱也,此种反常变化,最易令人咳嗽。

外感咳嗽之症状与治疗述于下。

1.风咳 系感受风邪引起之咳嗽,可分为两种。

(1)风温:脉动数,发热咳嗽,有汗,痰黄,微恶风寒。治疗以辛凉解表止咳。方用桑菊饮、银翘散。

(2)风寒:脉浮缓,咳嗽痰白,无汗或有汗,发热恶寒。治疗以辛温解表止咳。方用桂枝汤、杏苏散。

2.寒咳 多发于冬季,乃寒气当令,感寒而发生咳嗽,可分寒咳轻症和寒咳重症两种类型。

(1)寒咳轻症:脉浮弦,无汗,发热恶寒,咳嗽有痰,头痛。治疗以辛温发散。方用杏苏散。

(2)寒咳重症:脉弦而紧,发热恶寒,咳喘无汗,喉中辘辘水声。治以发表逐水。方用小青龙汤。

3.暑咳 由暑邪引起之咳嗽,脉右大左小,口渴,面赤,无汗。治以辛凉发散。方用加味香薷饮。汗出表解后,仍咳嗽不止者,可分为痰多湿盛及热盛无痰两种。

(1)痰多湿盛:咳而且嗽,痰多声浊,不渴。治以化痰燥湿。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杏仁。

(2)热盛无痰:右脉数大,咳声清高,干咳口渴。治以清热生津。方用沙参麦门冬汤。

4.湿痰 由湿邪引起之咳嗽,可分为湿热、寒湿两种。

(1)湿热咳嗽:右脉滑数,咳声重浊,痰多胸闷。治以清热化痰利湿。方用三仁汤去白豆蔻,加芦根,倍滑石。

(2)寒湿咳嗽:形寒咳嗽,苔白不渴,经络拘急。治以温中燥湿通络。方用桂枝姜附汤加杏仁、广木香。

5.燥咳 感秋燥之气引起之咳嗽,身热不甚,干咳不已,痰少胶黏或咳吐不良,口干而渴,舌红。治以辛凉甘润,生津救液。方用清燥养荣汤。

6.火咳 感受夏季火气引起之咳嗽。夏季火气当令,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本病。其脉右寸独大,咳嗽气粗,口渴身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治以辛凉解表法,佐以养阴。方用银翘散与桑菊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甘草、桔梗、薄荷、杭菊花、杏仁、川贝母。兼心热者,其脉左寸亦大,舌尖鲜红,加黄连;兼阳明热甚,其脉洪大而数,加白虎汤为宜;兼下焦热者,小便老黄而热痛,加滑石、通草、车前子;肺热咳痰带血者,加鲜白茅根60克,鲜小蓟45克(鲜小蓟捣汁冲服)。余用此方凡50年,效果甚好。

三、湿热咳嗽治验

何某,女,53岁,怀远县杨圩人。

其夫杨某,业中医,1947年8月7日介绍其妻病情云:“内人体弱多病,上月初,时感头晕,发热,恶寒,咳嗽,下午较甚,似兼外感。乃予银翘散连服二帖,表热退清,仍感头晕、咳嗽、胸闷。遂更医治疗,诊断为阴虚,以六味地黄汤出入为法,服几帖无效。又更医治疗,诊断为心肾两虚,以六味地黄补肾,加酸枣仁、龙眼肉宁心。服几帖不但无效,胸闷更甚,咳嗽亦较前剧烈,不饥心烦,夜不能眠。”见患者身瘦削,面色潮红,脉细数有力,咳声重浊,舌苔黄滑,嗳气频频。因问患者:“胸闷否?”答曰:“闷甚。”根据脉症,系湿温化热,由腻补所致也。当以清热渗湿为主。方用三仁汤,去白豆蔻,加芦根、滑石为法。晚饭后家人来说:“病人服药后,咳嗽见轻,合目似睡,良久不动。”其夫听罢,顿时变色,余含笑曰:“不妨,汝看后即知。”少顷其夫缓步而来曰:“病人已熟睡。”

次日上午二诊:患者昨晚吃稀粥后,又服二煎药。今早刚天亮,又吃一盅泡炒米。脉缓苔薄白,咳嗽已轻。仍以上方减其制。1剂,水煎服。

三诊:脉静身凉,咳嗽亦止,但精神稍差。乃停止服药,以饮食调养。

按:本文所谈之咳嗽,或由脏腑内伤,或由六淫外感所引起。尤其湿温咳嗽,更多见而且顽固。吴瑭《温病条辨·中焦·寒湿篇》第43条注按:“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后清,清而后愈。”若据此,“待其化热而后清”岂非养疽为患?故《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所以待其化热而后清者,乃吴瑭智者千虑之失也。

又治湿温有三禁,即一禁汗,二禁下,三禁柔润。误汗,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误下,则洞泄;误柔润,则锢结难解。若何某之湿热咳嗽,误用甘寒养阴以润之,以致形成锢结难解,此医者之过也。及余治疗时,该患者湿已化热,据“热清而后愈”,当用清凉渗利之剂,果2剂而愈。此无他,生机勿失之验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