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寒湿痹证一案探讨

风寒湿痹证一案探讨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寒湿痹证,在中医学中很早就有专篇论述。风为阳邪,喜动而善走;寒湿二邪之性阴浊,多滞腻留连,必得医生与病家密切合作,作长远治疗打算,以图全功。据脉症,为产后气血双虚,风寒外束,且有内逼之势。经2个月治疗、护理得当,患者已基本痊愈。余秉承《黄帝内经》旨意,采取温经、和血、祛风、渗湿为法,成三面夹攻之势,而讨贼之大阵现矣。2个月以来,患者病情变化层出不穷,但余总以辨证施治为纲,随机应变。

风寒湿痹证,在中医学中很早就有专篇论述。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指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寒气胜者为痛痹。”至其发病机转,多由人体素质、气候、护理、药物等条件决定。盖风寒湿三邪既中人体经络、四肢、百骸后,多有窠穴可居,隧道可越。风为阳邪,喜动而善走;寒湿二邪之性阴浊,多滞腻留连,必得医生与病家密切合作,作长远治疗打算,以图全功。1963年春,余治愈一位极度严重之痹病,兹将有关治疗经过记述于下。

黄某,女,23岁,在田家庵区商业局工作。

患者素有关节炎史。产后气血双虚,1月30日凌晨,雪花满天,冷气刺骨,其与丈夫闹气,一时恼怒,滚下床沿,躺卧凉地约1小时。适逢家中无人,至发现后,患者已觉周身不适,急来我部就诊。初起时除头痛、恶寒咳嗽、脉浮缓、舌淡苔白等风寒袭表证外,周身关节酸痛亦复发作。据脉症,为产后气血双虚,风寒外束,且有内逼之势。治以解表温经。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菟丝子9克,当归6克,熟地黄12克,陈皮9克,川牛膝6克,白芍9克,川芎6克。3剂,水煎服。

药后表解,但周身走痛,腰部及右腿麻木,动作失灵,以致卧床不起,病家唯恐有瘫痪之虞。经2个月治疗、护理得当,患者已基本痊愈。现将本病病因病机、证治要点整理于后。

《黄帝内经》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该患者素有痹病,又复感寒,正合《黄帝内经》之旨:“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因此感邪愈深,腰背腿胯部痛无休止可知矣。此外,患者胸部、颈项、腋窝、腿股时有汗出涔涔,身下虽垫被褥数件,亦湿透无余,体困重不可翻转,脉沉缓,胸闷不饥。亦正合《黄帝内经》云:“其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甚也。”又云:“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据经文所论,湿邪亦为造成本病因素之一,而且也说明患者,阳少阴多之身体素质。而聚散无定,掣引而疼痛,复为风邪之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治疗本病时亦当遵循。余秉承《黄帝内经》旨意,采取温经、和血、祛风、渗湿为法,成三面夹攻之势,而讨贼之大阵现矣。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阿胶9克,附子片9克,云茯苓15克,乳香9克,川芎6克,桂枝6克,五加皮9克,党参9克,杜仲15克,薏苡仁15克,肉桂6克,羌活6克,荆芥6克,防风6克。水煎服。

2个月以来,患者病情变化层出不穷,但余总以辨证施治为纲,随机应变。如患者有时感到背如压砖,胸闷不畅,即于方中加杏仁、枳壳、薤白以通胸阳之气;患者有周身湿疹,晶莹光亮,抓之出水,奇痒异常时,即重以玉米、云茯苓、苍术、防风渗湿透托,湿疹外透后,即如雨过天晴,胸中备觉清爽无比;患者自觉恶寒时,即以桂枝、当归、肉桂等助阳温经之品;患者有时两脚麻木,或时痛时不痛者,乃重用当归、赤芍、川芎、五加皮、肉桂等养血活血、驱风散寒之品,则麻木自解也。

最奇者,患者在服药期间,每于人空室静之时,侧耳细听,觉自己两上肢内有丝丝游动之气,由肩头顺胳膊向下移动,一直外出手丫或指尖时,即冒出哧哧风声,特别清晰。如游动之声中途停止,即立觉瘙痒,用手抓之,立现数颗晶莹小疱,抓破即出湿水,痛痒异常。唏嘘怪哉!余杏林悬壶几十年,不曾见也。

按:本例患者长期服温经散寒、祛风、渗湿之药物,其病邪已被药力驱使,无容身之地,以致邪气仿佛按照一定路线移动,行其四末为其出路。此种现象与中医学经络学说中某些经络循行路线有吻合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