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主要是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分为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和噻唑二酮5类。
(1)磺脲类降糖药:磺脲药的使用对象应该是血糖比较高,但还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偏强。包括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肾平)和格列吡嗪(美吡哒,优达灵)、甲苯磺丁尿等。其中格列本脲作用最强,格列吡嗪作用快而短,格列齐特和格列波脲作用时间较长,格列喹酮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此类药物作用特点是促进胰岛的B细胞分泌胰岛素。长期服用此类药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减少对胰岛素的抵抗,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使葡萄糖岛在肝脏储存。所以,磺脲类药物只能在胰岛还有一定功能时发挥作用。如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则不能单独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2)苯甲酸衍生物类:这类药物虽也有刺激胰岛素的作用,但它的结构及作用部位与磺脲药不同。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与磺脲药相似,其适用对象也主要为不胖的,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但对磺脲药效果不佳者。此类药物作用快捷,服药后无需等待即可进餐。常用的苯甲酸衍生物类降糖药包括瑞格列奈(如诺和龙)和那格列奈(如唐力)。
(3)双胍类:这类药物包括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丁基双胍、吡咯苯等。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是改善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可以使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快速利用。双胍类药物适用对象包括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所以特别适合于肥胖、血糖偏高不易降低者。它还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分解,阻碍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双胍类药物可以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不但可以降低血糖,并且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这类药物包括日本产的倍欣和德国产的阿卡波糖(拜糖平、拜唐苹)。这类药物作用与前两种不大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餐后血糖。其可适用于各种糖尿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者。
(5)噻唑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包括罗格列酮、匹格列酮。它可在多层次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
综上所述,目前口服降糖药有5大类,它们的作用机制与特点各不相同,完全可以联合使用。原则上讲,任何一类口服降糖药中的一种均可与另一类口服降糖药中的一种合用,而且“一种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此外,任何一类口服降糖药也均可与胰岛素合用,包括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脲药也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当然,同类口服降糖药不宜合用,否则增加的主要是副作用,而不是降糖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