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糖尿病足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下肢动脉硬化,血流不畅而发生大小血管栓塞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因此,防治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病变很为重要。
(1)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的主要体征:
①局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主要是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但极少累及髂、主动脉。
②患肢皮肤温度降低。患肢发凉,皮肤温度降低。检查时应比较左右下肢皮温。有时可测知凉足与更近端的正常皮肤温度有显著差别,呈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③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表现为皮肤变薄发亮、苍白、干燥、角化、变脆、常有裂口,且皮下组织明显消耗。这是由于动脉血供给不足,且已持续时间较长,应引起注意。
④毫毛及趾甲的变化。足背毫毛脱落,趾甲变厚或脆薄变形。此种情况说明有慢性缺血。
⑤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由于下肢供血不足,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若足部发凉而潮湿(多汗),说明有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良好。
⑥皮肤颜色改变。皮肤变红,压迫后消退,提示严重缺血;若皮肤发红压迫后不消退,可能是由于严重缺血,血液从脆弱的微血管渗出到皮肤或皮下组织,足下垂时呈现紫红色,提示血循环很差,使足部微血管扩张,且因动脉血压很低,血流缓慢,血液的颜色透过菲薄皮肤,使足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可做抬腿试验:先将下肢抬高30~60秒,见足背皮肤明显苍白,随之将肢体下垂可见皮肤呈紫红色。
⑦感觉障碍。感觉丧失一般是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但突然的动脉血管阻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觉。
⑧运动障碍。神经病变可引起足下垂及其他部位麻痹,但较近端动脉血管堵塞也可以有同样表现。
(2)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特点:
①缺血性疼痛。在安静时出现疼痛,意味着末梢循环不良,可能是股动脉近侧端有严重闭塞。下肢下垂时,疼痛可以减轻;在步行时由于缺血,可引起间歇性跛行,这是由于步行时引起的缺血性疼痛。
②坏死。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或胫后动脉搏动而皮肤温度高的坏疽,称狭义的糖尿病坏疽,并非闭塞性动脉化所致。坏疽多发生于侧支循环不发达的足尖部。因缺血而逐渐发病的坏疽很难治愈。
(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原因: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得不到满意控制,发生动脉硬化,进而出现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糖尿病患者的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于胫前、胫后、腓侧动脉。临床表现为下肢缺血性疼痛,严重缺血者可发生坏疽。
①下肢大血管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最终血液呈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降低血管壁弹性;以致血管阻塞,使下肢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②下肢微血管改变与大血管的病理改变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微血管缺血,但无脂质沉着和斑块形成。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基底膜增厚,以致微血管灌注不全或全部阻塞,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及局部灶性坏死。
糖尿病患者下肢大、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时,多伴有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加重局部组织缺血,降低抗病能力。
(4)糖尿病性下肢坏疽的预防:为预防糖尿病性下肢坏疽,除了积极治疗糖尿病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外,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避免各种诱因,如烫伤、小外伤、鞋挤压伤及足癣感染等。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早期治疗脚气病、胼胝、鸡眼等。注意剪趾甲的安全,不要伤着脚趾肉。对轻微的外伤也要及时治疗,预防感染。一旦感染时,应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③日常注意保护肢体清洁卫生,勤洗脚、洗澡。冬天要注意下肢保暖。④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活动腿脚,促进血液循环。⑤饮食上要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并要严格戒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