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物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化学物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物致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由于接触化学物质物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急性期切忌外用刺激性大的酐剂、醑剂及不透气的软膏,以免加重病情。用法:阿司咪唑1/d,每次l片;酮替芬2/d,每次1片;余者皆为3/d,每次1片。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抑制皮炎。

化学物致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由于接触化学物质物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

一、临床症状

皮炎表现一般无特异性,由于接触的性质、浓度、接触方法式及个体反应不同,发生的皮炎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轻症局部出现红斑、淡红或鲜红色、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小丘疹密集,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在此基础上有多数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自觉症状大多有痒、烧灼感或肿痛感,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

二、诊断要点

1.有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的病史。

2.皮疹发生部位常在接触刺激物处。

3.皮疹形态常依接触物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如致敏物则常为边缘清楚,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也可发生自身过敏;如为刺激物的则常以红肿、水疱或大疱、糜烂甚至坏死均可发生。

4.有痒感和烧灼感,重的有痛感、发热等全身症状。

5.病程有自限性,某些致敏物所致者,可于除去原因后1~2周皮疹可消退。

6.致敏原皮肤斑贴试验呈阳性。

三、治疗方法

1.及时清除存留或可能存留在皮肤上的刺激物。应强调接触刺激物后立即就地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min,对碱性物质应酌情延长冲洗时间;冲洗时不要遗漏头皮、皮肤皱襞部位。

2.暂时避免接触致病物及其他可能促使病情加剧的因素。

3.局部治疗。根据皮损形态和范围选用适当剂型的外用药。

(1)急性期:呈现大量渗液的损害宜采用3%硼酸液或生理盐水酌情作连续性或间歇性湿敷。无溶液的红斑、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瘢性损害可外搽炉甘石洗剂、震荡洗剂、樟脑扑粉,每日多次,或外用皮质激素霜,如0.05%地塞米松软膏、0.1%醋酸曲安奈德软膏、含0.1%醋酸曲安奈德的复方康纳乐软膏、0.025%醋酸氟轻松软膏、0.1%醋酸曲安西龙软膏、0.025%培氯松软膏、含0.05%丙酸氯倍他索的复方咪康唑软膏等,每日2~3次。

(2)亚急性损害:伴少量渗液、轻度糜烂的亚急性损害宜外用糊剂,如氧化锌糊剂、含0.5%新霉素的3%~5%糠馏油糊剂等,2/d。

(3)慢性损害:浸润增厚或苔藓样变可外用上述药物组成的软膏、酐剂或醑剂,其内尚可加入尿素或做局部包敷以提高疗效。急性期切忌外用刺激性大的酐剂、醑剂及不透气的软膏,以免加重病情。

4.全身治疗

(1)抗组胺药物:多采用H1-受体拮抗药(H1-抗组胺药)治疗。该类药物能拮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所致红斑、风团,但多具不同程度中枢抑制作用。目前常用的H1受体拮抗药有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啶、去氯羟嗪、可太敏、非那根和阿司咪唑等,其中阿司咪唑作用较强而持久,且无中枢抑制作用。一般可酌情选用1~2种治疗。用法:阿司咪唑1/d,每次l片;酮替芬2/d,每次1片;余者皆为3/d,每次1片。

(2)10%葡萄糖酸钙10ml、10%硫代硫酸钠10ml或维生素C 0.5~1g,静脉注射,1/d。

(3)糖皮质激素,用于皮损广泛或反复发作显示高度过敏者。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抑制皮炎。初用剂量为泼尼松40~60mg/d,口服,或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滴注,待症状控制后,酌情减量后停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