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氰和腈类化合物损伤及其防治

氰和腈类化合物损伤及其防治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吸氧,昏迷时间长,缺氧严重者,应积极防治脑水肿。急性氯化氰中毒的救治与氰化氢相同,但应同时采用防治化学性呼吸道炎,尤其是防治肺水肿的措施。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和消化功能障碍。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一、氰化氢(氢氰酸)

【临床特点】

主要引起机体组织内窒息。

1.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潜伏期。一般病情危重。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多量氢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数分钟内死亡(猝死)。

2.重症而非猝死病例。早期症状,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出气带杏仁气味;口服者有口腔、咽喉灼热感、流涎、呕吐,呕出物有杏仁气味。并有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心悸、脉率加快、皮肤及黏膜呈鲜红色。后有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意识朦胧。继而抽搐、昏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发绀、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停止、脉搏弱而不规则、心搏停止、死亡。静脉血呈鲜红色。尿硫氰酸盐量可增高。

3.轻症者可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表现。

4.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亦可吸收致中毒。

5.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中毒早期呼出气或呕吐物中有杏仁气味,皮肤、黏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为特征,有助诊断,但呼吸障碍时可出现发绀。

6.血及尿中硫氰酸盐量可作为接触指标,其受吸烟及饮食影响,应参考当地正常值。中毒时起病急,不能等化验结果才做诊断。

【处理措施】

1.人身防护

(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2)眼防护:参见呼吸系统防护措施。

(3)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4)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5)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2.急救措施

(1)现场处理:①皮肤接触。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min。②眼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搏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④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 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2)皮肤或眼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3)医疗措施: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对中、轻度病人应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及时用3%亚硝酸钠静注,然后注射50%硫代硫酸钠10~20ml。对重症患者用10%的4-二甲氨基苯酸2ml肌内注射,再加用硫代硫酸钠10g;如症状反复,可在1h后重复半量。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吸氧,昏迷时间长,缺氧严重者,应积极防治脑水肿。

3.灭火方法 用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二、硫氰酸铵

【临床特点】

属中等毒类。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眼及皮肤接触,刺激眼和皮肤;长期暴露可引起流清涕、腹部疼痛、体重减轻、无力和皮疹。

【处理措施】

1.防护措施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或穿戴防护用具;暴露之后,立即清洗。

2.急救

(1)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15min。

(2)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

(3)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搏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

三、丙 烯 腈

【临床特点】

1.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黏膜刺激症状。

2.重者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昏迷、大小便失禁及全身阵发性强直性抽搐、发绀、心律失常、呼吸浅慢,常因呼吸骤停而死亡。

3.尿检测硫氰酸盐通常增高。

【处理措施】

1.防护措施 合成本品的车间,宜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式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进入反应器清釜前必须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可能接触其蒸气时,戴防毒口罩用药用炭滤料吸附丙烯腈。本品易经皮肤吸收,工作时戴橡胶耐油手套,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工作后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可使本品水解而去毒止痒。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及活动性肝、肾疾病患者不宜接触本品。

2.急救处理

(1)皮肤污染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彻底清洗皮肤。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min。食入者,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 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2)吸入者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呼吸、心搏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及早给氧,呼吸骤停者给予人工呼吸,必要时可高压氧治疗。

(3)氰化物解毒药:轻者用硫代硫酸钠;重者用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详见“氰化氢”)

(4)对症治疗。

3.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灭火剂为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四、氯 化 氰

【临床特点】

1.具明显刺激作用,可导致急性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

2.吸入较高浓度时,表现为眼部刺痛、流泪、流涕、咳嗽、呼吸困难外,尚有恶心、眩晕、乏力、步态不稳及意识障碍等全身症状。

3.高浓度可迅速致死。

【处理措施】

急性氯化氰中毒的救治与氰化氢相同,但应同时采用防治化学性呼吸道炎,尤其是防治肺水肿的措施。除合理氧疗外,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防治分泌物堵塞气道(如给予1%二甲硅油吸入,及时吸痰等)等应为治疗重点,喷雾吸入途径效果更佳。

五、乙腈(甲基氰)

【临床特点】

1.氰离子潜伏期多在4h以上,亦有接触3d后才发病的报道。

2.急性中毒。面色灰白、虚弱无力、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抽搐等症状。可因昏迷、抽搐、呼吸衰竭、心脏停搏而死亡。

3.肾损害。出现蛋白尿,亦有报道出现尿频等症状。国内外均曾多次发生乙腈中毒事故并有致死的临床报道。

4.可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5.中毒者血浆中CN-、SCN-及乙腈含量增高亦有助于诊断。

【处理措施】

1.防护措施

(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自给式呼吸器或通风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2)眼防护:参见呼吸系统防护措施。

(3)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4)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5)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2.急救处理

(1)清除皮肤污染,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接触者,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误服者应尽快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吸入者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尽早给予高压氧治疗。

(3)及时使用高铁血红蛋白生成药(参见氰化氢)。中毒程度轻者,也可单用硫代硫酸钠亦有良好解毒效果。

(4)给予自由基清除药,如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E等。

(5)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保护心、肺、脑、肾、肝的功能,防止肺水肿,如早期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轻肾损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补液、利尿以加速毒物排出,减轻肾损伤。

(6)因潜伏期长,患者至少应观察48~72h。

(7)皮肤污染应立即用水冲洗和更换衣服。如乙腈溅入眼内,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min。

3.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为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六、溴 化 氢

【临床特点】

1.侵入途径 吸入。

2.急性毒性 LC502 858ppm,1h(大鼠吸入)。

3.临床特点 人吸入的最小中毒浓度为5ppm。溴化氢可引起皮肤、黏膜的刺激或灼伤。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和消化功能障碍。

【处理措施】

1.防护措施

(1)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2)眼防护: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4)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5)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急救措施 参见总论,对症处理。

3.灭火方法 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