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五一区内可以自由旅游吗

宁夏五一区内可以自由旅游吗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宁夏回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略作讨论,以促进宁夏回族文化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宁夏,推动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回族文化旅游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必须下大气力做大做强。
问题与思路_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宁夏回族文化旅游:机遇、问题与思路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梁向明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据宁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宁夏总人口为630.13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4.77%。换言之,宁夏回族人口已超过自治区人口总数的1/3。

回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散布于全国98%的市县的700多万回族穆斯林对宁夏这片热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宾至如归的亲近感,宁夏对全国各地的回族穆斯林有着巨大吸引力。

回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回族文化,而且为宁夏留下了丰厚且禀赋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更未形成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宁夏回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略作讨论,以促进宁夏回族文化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2年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宁夏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机遇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决定》对我们科学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1年12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十届十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把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宁夏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都为宁夏开展回族文化旅游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文化与旅游有着很高的关联性,二者都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根基和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欣赏文化、体验文化和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诸环节,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旅游是人们求知、求新和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旅游,既能满足普通民众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可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历史遗迹、体察风土民情,都是在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和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均有积极意义。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文化与旅游是“灵魂”与“载体”、“内涵”与“外显”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旅游让文化更具魅力和活力。只有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各展风采,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就意识到通过旅游活动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文化修养。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曾说过:“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矣。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以往,人们外出旅游多图游山玩水,所谓“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现如今,这种旅游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另一个地方寻求新的体验,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使得文化旅游变得日益重要。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一些专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日渐增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文化旅游已占据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37%,且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也开始进入旅游消费需求的迅速膨胀期,文化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文化旅游业也随之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文化旅游是拉动经济增长、获得高额稳定回报的重要产业,大抓得大益,快抓快发展。要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宁夏,推动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回族文化旅游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必须下大气力做大做强。这是培育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宁夏扩大就业、增加回汉群众经济收入的必然选择。

二、问题

宁夏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些人文性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是经过长期历史传承和积淀而保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

从总体上看,宁夏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四大景观系列,即清真寺景观系列、回族历史遗存景观系列、回族风情系列和回族特色风味佳肴系列。

以上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历史人文资源的珍稀性,譬如同心清真大寺、中宁县洪岗子拱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如利通区和泾源县浓郁的回族风情;三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既有中阿合璧、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和拱北建筑,又有风情独特的伊斯兰风情。

宁夏现有各式清真寺4200多座,遍布于山川城乡。这些清真寺建筑大多具有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也有不少为纯阿拉伯式或带有浓郁阿拉伯艺术特征的建筑。这些数量可观、特色各异的清真寺建筑为宁夏开展国际国内回族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载体。以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心清真大寺和青铜峡市鸿乐府道堂为例。坐落于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把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伊斯兰装饰艺术巧妙结合的伊斯兰建筑,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从照壁和礼拜殿脊梁处墨书题记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两次重修过。该清真寺在历史上曾是宁夏伊斯兰教学术活动的中心,许多知名穆斯林学者和著名阿訇,如宁夏经堂教育创始人海东阳(字文轩),伊赫瓦尼著名阿訇虎嵩山等,都曾在此讲学或布道,因而它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穆斯林中影响颇大。不仅如此,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还曾在此建立了回族历史上首个革命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58年,同心清真大寺以其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和特殊的革命历史地位,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的鸿乐府道堂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沙沟门宦的著名传教中心。这里还曾是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的中心地区。清同治十年(1871年)哲赫忍耶第五辈教主马化龙罹难后,其无头“埋体”葬于此地,并建拱北。1922年,第八代教主马震武将此地辟为道堂时,已拥有殿台、楼阁138间,各地教徒千里迢迢前往拜谒者络绎不绝。由于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在麦加朝觐期间曾一度留居也门游学,并成为也门沙孜林耶苏非道堂“谢赫”穆罕默德·布录色尼的封印传人,且作为最后一位使者被派回中国传教,故而,哲赫忍耶称他们的“根子在阿拉伯,枝叶在中国”。因此,鸿乐府道堂在阿拉伯世界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纷纷捐资修建该道堂,使之恢复到全盛时期的原貌。

宁夏回族穆斯林独特的风俗,多彩的生活,庄严而热烈的回族传统节日等,为宁夏山川平添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宁夏开展回族风情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回族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促进回族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以此为依托,不断挖掘潜力,充分彰显特色,瞄准市场需求,实现雅俗共赏。然而,面对市场,宁夏在回族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景点类型单一

众所周知,宁夏旅游的主打产品是“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和“回族风情”。在“西夏古都”系列中,有享誉中外的西夏王陵、西夏博物馆和贺兰山岩画等王牌景点;在“塞上江南”系列中,既有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沙湖和沙坡头等垄断性旅游资源和景点,又有2011年4月在青铜峡金沙湾落成的中华黄河圣坛。而在“回族风情”系列中,除了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等几座清真寺和2008年建造的中华回乡风情园外,恐怕就没有多少能对游客产生较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了。虽然游客对清真寺有着某种神秘感,且各清真寺修建年代早晚不一、建筑风格和艺术造型各异,但作为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其在本质上却没有太大区别。这就容易使旅游者感到雷同,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使游客陷于除了几座清真寺外,再没有什么可玩的窘迫和尴尬局面。

(二)参与性不够强

旅游具有参与性特点,游客希望在旅游活动中满足游、购、娱和吃、住、行等多方面需求,并由此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对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颇具神秘感,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了解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宁夏现有的回族文化旅游项目内容比较单调,大多数旅游项目仅限于参观,有些旅游项目,如清真寺礼拜大殿、水房(沐浴房)等,甚至连参观都不被允许,更不用说参与了。这就很难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也就失去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对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定位不够准确

一些景区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项目开发上无视回族的文化传承和风俗习惯,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要么搞“大杂烩,一锅煮”,要么跟风引进和随意嫁接,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其结果,非但未能获得预期的经济回报,反而给游客造成了某种视角混乱。如何对现有回族文化旅游景点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和设计出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值得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缺乏新鲜创意

目前宁夏的大部分回族文化旅游仍以数量扩张为主,虽然总体规模较大,但单体规模普遍偏小。不仅如此,回族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受季节影响较大,5~10月为旺季,其余时间则基本处于休眠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着力发展回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多开发体验、表演、手工、艺术展览等人工旅游项目,使创造力、感受力和故事力成为回族文化旅游的主要驱动源,通过创意这个“主体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的创意转化,用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旅游资源约束,淡化季节制约,改变旅游产品不可移动的特征,促进回族文化旅游从资源驱动向文化软实力驱动转变。

(五)投入和宣传力度不够大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的产业。但目前宁夏大多数回族文化旅游景区(点)没有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亮点,这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后续投入不足、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如何宣传宁夏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彰显宁夏回族文化旅游的特色和魅力,是宁夏文化旅游发展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回乡风情”“神奇宁夏”等口号需通过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要以为宣传过了就勿需再宣传,要把宣传宁夏独特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厌其烦地进行下去。

(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盲目建设现象严重,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形式趋同

以回族“农家乐”游为例,近年来,一些市县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纷纷开展回族“农家乐”游,先后建立了利通区穆民新村、灵武市中北村、金凤区满城南街、泾源县冶家村等多个回族“农家乐”游景点,使得游客无所适从。

三、思路

发展特色旅游应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独辟蹊径,剑出偏锋,开发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笔者以为,宁夏要做强做大回族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做文章、做大文章。

(一)着力打造“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开展回族聚居地观光游

吴忠市现有人口137.7万,其中回族人口占51.35%,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利通区的回族人口又占人口总数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回族之乡”,回乡风情、清真美食、回族服饰、回族花儿、回族乐器和回医回药等民族文化特色尽显于此,完全可以将该区打造成“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

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地处永宁县杨和镇,距首府银川21公里。该村现有农户1448户,人口4680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96.45%,回族穆斯林中纳姓又占75%以上,是宁夏引黄灌区少有的回族聚集村和典型的回乡。该村不仅以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浓郁的回族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旅游者和考察者,而且因为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纳家户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建筑风格独特,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占地9000多平方米,仅礼拜大殿即达1020平方米,是目前宁夏最大的礼拜大殿。该村距永宁县县城仅1公里,交通便捷,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典型的“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镇”,也是最能集中展示回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毗邻的中华回乡文化园依托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的全国唯一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回族文化的4A级现代化文化旅游综合景区。该园现已建成的一期项目包括主体大门和大团结广场、中国回族博物馆、金色礼仪大殿、回族民俗村、演艺大厅(阿依莎宫)、餐饮中心(曼苏尔宫)、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大院主题宾馆、中华回乡文化园“阿依莎”民间艺术团等,均是借鉴伊斯兰经典建筑的造型,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是一个浓缩了中国回族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民俗风情的大型民俗文化风景区。其中,回族博物馆是借鉴伊斯兰建筑的优美造型和回族文化传统的一座现代化特色建筑,是国内目前仅有的一座以全面展示回族历史和伊斯兰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博物馆,填补了我国回族历史文化陈列和展示的空白,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项目将建设伊斯兰文化交流中心、伊斯兰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伊斯兰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世界伊斯兰建筑微缩景观、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动画世界、圣裔赛典赤·赡思丁家族陈列馆、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等。上述项目完成后,中华回乡文化园将成为东亚最大一处集中陈列和展示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培育伊斯兰文化艺术人才的教学实习基地,成为弘扬回族伊斯兰文化、举办各类回族伊斯兰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中心,成为中国穆斯林与世界穆斯林友好交往的中心。

自2008年5月开园以来,中华回乡文化园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累计门票收入1200余万元。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建成及开园运营,对宣传和弘扬回族文化、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两地开展回族穆斯林聚居地观光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可满足游客了解回族的历史文化、伊斯兰建筑风格与礼仪文化、民俗与民间工艺的需要,又能让游人亲自品尝穆斯林饮食并欣赏穆斯林餐饮文化,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等多种精神和心理需求,是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可组织游客参观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仪式和宗教节日活动,访问回族家庭,购买回族生活日用品,体验回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以满足旅游者猎奇、求异的心理需求。

(二)与阿拉伯国家签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鼓励双方互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

宁夏回族文化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市场,二是海外市场,主要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市场。除此之外,自治区有关部门还应加大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等东南亚伊斯兰国家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利用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优势,争取与上述国家建立经贸和旅游关系。因此,宁夏一方面要继续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应根据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在旅游时间节点上的互补性及阿拉伯国家游客对宁夏的文化情愫,充分利用中阿经贸论坛的成果,借助中阿文化旅游对接会的契机,尽快启动宁夏与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旅游市场,搭建起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世界交往联系和旅游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宁夏回族文化旅游国际化的突破口。

如前所述,宁夏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既有大漠风光和塞上边陲的壮丽景观,又有南国水乡的旖旎秀色和特色独具的西夏文化。而回族文化作为宁夏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省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宁夏旅游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对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来说,宁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饮食禁忌等方面与他们有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清真寺作为回族穆斯林的“符号”象征,是游客深入了解回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看点。可以这样说,中国没有任何地方堪比宁夏这样让世界穆斯林产生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和便利条件。这里适宜的气候、优美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浓郁的回族伊斯兰风情对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的游客颇具吸引力。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虽相距甚远,但友谊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把双方的友好交往传承至今。历史上的宁夏恰好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在连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经专家鉴定,20世纪80年代初在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发现的大量出土文物,如波斯银币、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等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舶来品,有力地证明宁夏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召开以来,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交流。2011年3月,宁夏大学在海湾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宁夏大学迪拜孔子学院;同年9月,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大学成立了宁夏高层次阿拉伯语人才培养基地——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2012年3月,宁夏大学又成功获批了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宁夏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条件的日益好转,宁夏赴伊斯兰教圣地——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在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安排和协调下,宁夏有2185名穆斯林自费前往麦加朝觐;2011年,宁夏自费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陡增至2656名。

凡此种种,都极大地促进了宁夏与阿拉伯各国的经贸文化合作,特别是有力地促进了中阿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从阿拉伯联盟所属成员国来华旅游的人数、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的态势和整个旅游进出口额等方面看,中阿旅游合作开始显示出勃勃生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银川—昆明—迪拜往返直航正式开通,从银川飞往迪拜只需7小时,大大缩短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空间距离。阿拉伯国家之间交通便利,地域也不甚辽阔,银川航班飞到迪拜,就等于飞到了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因此,首条宁夏至阿拉伯国家航班的开通,对两地间互为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上述条件均为宁夏面向阿拉伯地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奠定了基础。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宁夏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成功开拓了东南亚旅游市场,每年来自文莱、泰国、印度等国的旅客数量占到宁夏入境游客总数的30%以上。然而,来宁夏旅游的阿拉伯国家的游客却很少。因此,需要我们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有关单位和旅游企业要主动参与起草、制定“宁夏面向阿拉伯地区旅游目的地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线路图”,注意研究阿拉伯国家游客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其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

其次,应当实施“走出去”战略,由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局牵头,各旅行社参与,与阿拉伯国家签订协议,彼此在对方国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设立专门的对阿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办事处,互送游客。

再次,要以宁夏大学迪拜孔子学院、阿拉伯学院和阿拉伯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契机,下大气力办好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同心阿语学校,加大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的力度,及时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情变化。同时,尽早开设阿拉伯语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和认证。

最后,要开展个性化服务。譬如,在穆斯林入住的宾馆房间摆放《古兰经》,地上铺设礼拜毯,客房提供有阿拉伯语节目的电视频道,清真餐厅避免出现与酒有关的穆斯林禁忌之物,尊重穆斯林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适当增加五星级宾馆的数量,并使之合理分布在首府银川和吴忠、中卫、固原等区域中心城市。

(三)组建“宁夏回族演艺团”,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回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旅游演出是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区发展文化旅游的一种大胆尝试,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浙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陕西西安的《梦回大唐》与《长恨歌》、河南登封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甘肃敦煌的《大漠敦煌》、内蒙古阿尔山的《成吉思汗》、湖北恩施的《夷水丽川》等大型主题歌舞或实景演出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并逐渐成为各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模式。

应该说,宁夏并不缺少本土化的回族旅游演出资源,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回族花儿《吆骡子》《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曼苏尔》等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文化产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丰厚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和提升,更未形成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宁夏的回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之所以一直不温不火,形不成气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成熟的回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现有的能够体现和展示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回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如《月上贺兰》《花儿》《回乡婚礼》等,非但数量少,而且影响力非常有限。作为回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其市场化途径和渠道尚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剧目甚至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土化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针对宁夏回族文化旅游演艺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借鉴上述省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模式,组建“宁夏回族演艺团”,下大气力组织一批深谙回族文化的本土艺术家或延请国内外知名编剧、导演,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产生更多新想法,提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当地的回族艺术家,对本民族和自己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更熟悉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最直观、最恰当的手法表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作出一批优秀回族题材剧目。通过策划旅游演出项目,在首府银川市及中华回乡风情园等回族文化旅游景区(点)打造2~3个格调高雅、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的大型实景夜间旅游文艺演出,将回族的生活场景与花儿、口弦等回族音乐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回族文化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从而形成回族文化旅游演出市场的丰厚资源。

(四)实施回族伊斯兰文化旅游精品战略

可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中国回乡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活动期间,可举办诸如“走进回乡”旅游观光、“魅力回乡”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激情回乡”黄河漂流大赛、“印象回乡”汽摩自驾游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在首府银川市建设“宁夏穆斯林旅游文化中心”,依托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丰厚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回族文化旅游精品,让游客在这里“一站式”地体验回族伊斯兰文化以及清真美食、中阿合璧的建筑艺术。

精心打造回族“农家乐”游。作为一个回族自治区,不仅外地游客,即使许多本地人都对真正的民间农家乐抱有热切的期待。因为,只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才能体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只有在真正的回族农家院落,游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回族的气息,品尝到地道的清真餐;只有在真正的回族农家院落,回族元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宁夏不少农家乐一开始规划设计得很好,等到具体实施时却宛如泡沫,即时即灭。

为了把回族“农家乐”真正做成回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精品,建议选择那些回族风情浓郁、基础设施较好的“纯”回族村落开展“农家乐”游。从现有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看,可以考虑选择吴忠市利通区穆民新村、灵武市大北村和固原市泾源县冶家村等处开展回族“农家乐”游。

同时,自治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服务规范标准》等管理规定,并适时对回族“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确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回族“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点。

伊斯兰教独特的建筑式样对游客颇具吸引力,可组织游客游览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使旅游者通过游览中阿合璧的伊斯兰教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建筑风格,体会中阿两种宗教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除此之外,还可组织游客,重新开辟曾用于商业或宗教活动的丝绸古道,亦可考虑推出伊斯兰教游、回族名人足迹游、穆斯林商队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以徒步或乘车的方式,重走古道,体会别样的回族伊斯兰文化风情。

(五)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参与项目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开发和旅游参与项目策划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受普通游客欢迎和参与性最强的旅游项目。

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回族民间乐器、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回医回药和回族山花儿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完全可将其开发成旅游纪念品或旅游参与项目。

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宁夏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算很多,目前已挖掘出来或有挖掘潜力的主要有:回族民间乐器——口弦、哇呜、咪咪,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踏脚、木球、拔腰、方棋、武术(鱼尾剑),回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刺绣、二毛皮制作技术、黄渠桥羊羔肉制作技术,回族医药——汤瓶八诊等。

回族民间乐器以口弦、哇呜和咪咪最具代表性。这些乐器音色优美,便于携带,易于演奏,在宁夏乃至临近的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回族聚居区世代相传,已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艺。

口弦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主要流行于宁夏固原、海原一带回族妇女中。闲暇时节,每当夜幕降临,一些回族妇女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奏动人的口弦,借以散心消遣,或寄托妻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抒发她们深埋心底的复杂感情。

哇呜俗称“牛头埙”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捏制的一种民间小乐器,深受宁夏回族群众喜爱。

走进宁夏南部山区一些农村,经常会听到一种音色悠扬、近似唢呐的吹奏乐演奏声,这就是回族青少年所喜爱并擅长的民间乐器——咪咪。这种乐器是用竹管自制而成的,酷似笛子,制作简单,演奏方便,是回族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

踏脚、木球和拔腰是宁夏地区回族群众传统的体育活动,参与性极强,完全可开发成回族文化旅游景区的表演项目。

踏脚是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特别是泾源县的一项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木球是回族青少年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俗称“赶牛”,享有“平民曲棍球”之美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拔腰是农村回族青年所喜爱的一种体育项目,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又可满足游客锻炼身体的多种需求。

这些带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旅游项目可大大提升宁夏作为“中国穆斯林省”的地位,吸引国内外穆斯林游客,促进宁夏回族文化专项旅游的发展。

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已有1300年历史,是波斯保健医学、中东伊斯兰医学与中华医学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养生保健疗法,分为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脉和气诊。该疗法作为回族保健医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已于200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要的回族文化旅游产品。

除此之外,高亢婉转、悦耳动听的回族山花儿也是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产品。花儿内容宽泛,形式灵活,曲调优美,勿需乐器伴奏,可随时随地即兴演唱。

(六)加大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的力度

宁夏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人才缺乏。无论是旅游策划和设计创意人才,抑或是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都十分匮乏,致使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入挖掘,一些好的旅游产品也无法推向市场。就回族文化旅游而言,阿拉伯语人才的极度短缺,严重制约着宁夏回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培养和造就既谙熟阿拉伯语,又熟悉旅游专业的各种复合型人才。

笔者以为,一方面,宁夏要在继续办好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同心阿语学校的基础上,以2011年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建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力争经过5~8年的建设,使阿拉伯学院真正成为“宁夏高层次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乃至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深度合作培养各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在首府银川市建立中国伊斯兰文化大学。通过上述举措,培养回族文化旅游及促进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伏平.宁夏回族史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55

2.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6

3.梁向明.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94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中阿文化产业合作是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在广大穆斯林国家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加强中阿文化产业合作的意义、宁夏在开展中阿文化产业合作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产业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又称“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也有一些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组合起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一般认为,“文化产业”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是在1992年。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