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疗法的实验及理论

行为疗法的实验及理论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狗的唾液腺用导管接到可测量其总量的装置。被试者是一名出生11个月的婴儿,叫艾波特。人格成长理论及实践经验,将对儿童青少年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与帮助。空腹的白鼠被放入斯金纳箱后会自动出现各种失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下面,总结几个与心理咨询个案调整相关的行为疗法的理论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理解,会对我们为来访者编制有效的行为调整方案有较大的帮助。

一、行为疗法的实验及理论

(一)经典行为疗法实验

首先从几个实验开始,体会一下这些实验带来的启示。

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把狗的唾液腺用导管接到可测量其总量的装置。实验进行时,先给狗进食,测量其唾液分泌,然后先给狗听铃声(无唾液分泌),然后紧接着喂食物,狗唾液分泌,如此重复若干次之后,只给狗听铃声,不呈现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即铃声已经成为进食的信号,狗已经形成了铃声与进食的条件反射。

这一理论是习惯形成的基础理论。例如:在学校上课前会有铃声提示,学生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回到教室。再如:在某一时间段,每天都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时间久了,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只要到了那个时间段就会想做同样的事情。

2.恐惧形成实验

被试者是一名出生11个月的婴儿,叫艾波特。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在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使婴儿害怕的响声,经过三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是有胡子的人。

关于这个实验,其实非常残忍。因为在这个时期,人的感知觉形成的印象几乎会陪伴终生,它将一直储存在潜意识中。除非这个孩子通过后天的治疗,把当时的记忆意识化,否则,很难消除这种影响。这个实验描述了恐怖症的形成,华生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恐怖形成的过程。

这个实验也让我们了解:如果我们不自觉地恐惧一些大多数人都并不恐惧的对象,而自己却无法了解其原因,那么,这种恐怖症状就很可能源于儿时已忘却的经历。这个实验也揭示了:婴儿时期的记忆更为深刻,并以潜意识的方式对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正如阿德勒所言:人的最初记忆对人起着终生的影响。心理咨询个案也会经常提醒我们,不能忽视三岁前经历对人的影响。人格成长理论及实践经验,将对儿童青少年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与帮助。

曾有位家长说:“我现在对我的孩子非常好啊,他怎么还是那么不听话,和我不亲呢?”我向她讲解了在孩子人格形成初期,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在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她回忆当时她很反感和拒绝孩子的出生,对待婴儿期的孩子,态度比较恶劣,明白了早期的影响力一直发挥着作用。所以,她懂得了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爱与理解,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地转变。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老人说这样的话:“孩子有记忆了,就不能打他了。”这句话仿佛在说:“他没有记忆的时候,你怎样打他都行。”这是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呢?为何亲手带大的孩子总是与自己不亲,甚至还会出现仇视自己的现象呢?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常常从婴儿时期开始,所以婴儿时期,外界对婴儿需要保持良好和一贯性态度,否则,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这个实验传达了有关婴儿感受形成的一些启示。

3.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白鼠实验的斯金纳箱中,木箱的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有食物盘,键被按下时食物盘内出现一粒食物。空腹的白鼠被放入斯金纳箱后会自动出现各种失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白鼠两次按键之间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形成按键反应,即形成了按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早期的社会经验,对一个人的习惯形成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人的儿童时期,在家庭环境中大部分时间是被他人关照着,很难获得更多与人互动及独立操作的经验。但在社会经验中,人们常常在“误打误撞”的过程里形成一些经验与看法。可见,家庭与社会环境都在影响着孩子思维习惯的形成。鼓励孩子多与家庭之外的人接触,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品质。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影响着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而不好的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形成负面的思维习惯。

4.观察学习实验

让儿童分别观察现实的、电影的与卡通片中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结果表明,观察过这三类成人榜样的儿童都发生了类似的攻击性行为。

这个实验,容易使人联想到安娜防御机制分类中的“对攻击者认同”。安娜的解释:“它是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使人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以此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所以在家中常被打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打人的行为。

这个实验揭示了:体验过恐惧的人,更容易去制造他人的恐惧。阿德勒说过:犯罪行为源于内心的恐惧。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中,曾为打架的孩子做过心理分析,其心理过程与前人所得经验是一致的。

(二)行为疗法的经典理论观点

下面,总结几个与心理咨询个案调整相关的行为疗法的理论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理解,会对我们为来访者编制有效的行为调整方案有较大的帮助。

1.巴甫洛夫与华生

巴甫洛夫

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华生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总体评价

优点 巴: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华:将巴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理论的形成。

缺点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

2.班都拉

班都拉曾对社会模仿学习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下述4个过程。

(1)注意的过程:人们要向某个模型学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准确地感知对方的行为。注意过程一方面与要模仿的对象有关,如其行为的有效性、特点及行为的价值等;另一方面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有关,如其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感知习惯和过去所受过的强化的情况等。

(2)保持的过程: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模仿学习,必须能记得所要模仿的行为。这包括对象的信息的双重存储,通常要利用言语进行编码。保持的目的是能够重新提取出来并付诸于行动。

(3)运动的再现过程:在某些阶段,对所要模仿的行为言语信息的呈现需要有一个把它们翻译为有效的行为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观察者的生理能力,是否其反应已包括了必要的反应成分在内,以及在尝试采用新的行为时,是否具有正确的调适能力。

(4)动机建立过程:学习的和操作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在从事他们所学来的行为时,是否具有明显的动机。观察者在下列情况下更愿意采用他们通过模仿习得的行为:①可以得到内部的奖励;②内心认为是值得的;③已经见到过这种行为给模型带来过好处。

除了班都拉在上述4个过程中提到的影响模仿学习的一些因素之外,还需要注意下列一些影响模仿学习的因素。

(1)被模仿人的特征:如相似性、能力、地位等。被模仿人(模型)与观察者相似,则观察学习其行为的可能性就更大;模型的知名度高,模仿也就越可能发生。

(2)观察者的特征:如依赖性、从属性、安全感等。观察者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更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仿学习也更易于发生。

(3)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这与观察者是主动的参与或是被动的观察有关。班都拉曾于1969年做过一个实验,改变大学生怕蛇的行为,其研究发现只是进行被动观察者,其行为改变的效果比主动参与示范者的活动的大学生要差。主动的模仿更有利于行为改变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