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疗法常用技术操作的具体方法

行为疗法常用技术操作的具体方法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放松下来,而后心理咨询师描述一个场景,引导来访者尝试着想象,如果能够顺利地想象出来,就可以进入放松场景想象:让来访者想象一个平日里认为最为放松的环境,并尝试在想象中体验非常放松的感受。在扮演结束时,对于来访者在扮演中表现出来的新的适宜行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其进行强化,并鼓励来访者尝试将这种新的行为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

任何心理疗法理论,都需要有一个理论走向实际的过程,所以,很多心理咨询师在实习阶段,会表现出“不知如何来运用这些技术”。在此,我尽可能地将之可操作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系统脱敏

原理 交互抑制作用,以肌肉的放松来对抗紧张与焦虑。

组成 ①放松训练;②建立恐怖或焦虑等级层次;③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个案中以想象脱敏为主。

步骤

①准备工作:放松训练和建立等级。

②脱敏的三步曲

放松:让来访者按照放松训练中学到的方法放松。

想象脱敏:由心理咨询师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等级层次最低的一个恐惧(焦虑)事件开始。

停止想象:让来访者报告此时感觉到的主观恐惧等级分数。

然后重复上述放松步骤。

治疗关键 ①治疗信心;②不回避焦虑;③强化适应行为。

治疗难点 ①放松困难;②设计等级;③想象困难。

心理咨询实际操作步骤

第一步:教来访者放松方法及测试来访者放松体验程度。

首先让来访者坐好,身体要舒适,双脚放平在地面上,两手掌心向上分别放于两腿腿面,闭上眼睛。而后说:“现在深深地吸气,让腹部鼓起,然后短暂的屏气,再慢慢地呼出。呼气的同时,感受身体放松下来。这样重复几次,直到可以感受完全放松下来。”

如果来访者感觉放松了下来,就可以继续;如果来访者说感觉不太明显,可以先让来访者体验肌肉紧张,而后再放松。具体操作:“现在把手握起来,同时深深吸气,握紧拳头向身体内拉进,让整个手臂都紧张起来,拉到不能再拉的时候,屏气,而后呼气,同时放下手臂,放开拳头。静静地体验一会儿肌肉松弛下来的感觉。”

如果来访者仍说没有感觉,那么需要放弃这一疗法。而以精神分析及认知疗法为主。

第二步:想象能力测试及确定想象放松场景。

首先放松下来,而后心理咨询师描述一个场景,引导来访者尝试着想象,如果能够顺利地想象出来,就可以进入放松场景想象:让来访者想象一个平日里认为最为放松的环境,并尝试在想象中体验非常放松的感受。如果来访者想象困难也需要放弃此疗法。

第三步:进入想象焦虑等级划分。

首先告诉来访者,对他感到焦虑的事情需要划分一下等级,等级从0到10分,最焦虑与恐惧的为10分,一点都没有感觉的为0分。而后让来访者想象他最不愿面对的场景,也就是最为焦虑与恐惧的场景,最后一点点地划分焦虑较低的一些场景。分数由高向低划分。(可以以程度或距离递减。)

第四步:开始进入正常的脱敏。

进入脱敏时,需要从最轻的焦虑场景开始。引导语:“好,让我们进入放松的状态,深深的吸气,屏气,再慢慢地呼出。这样重复三次。好,现在让我们进入最低的那个焦虑场景(心理咨询师需要语气缓慢地进行描述)。如果你已在想象中进入了,请举一下左手。”

等待来访者举手示意后,咨询师继续:“现在深深的吸气,好,再慢慢地呼出,同时想象那个放松的场景,很好,再吸气,呼出,非常好,进入放松的场景中(这里需要心理咨询师具体再描述一下,来访者之前所说的那个令他放松的场景)。如果你已进入了这个场景,请举一下右手。”等待。

来访者举手后,咨询师接着引导:“好,来重复做几次,我不再说话,你自己去做,只是进入焦虑时仍需要举一下左手,进入放松时仍需要举一下右手。好,现在开始!”而后等待来访者举手示意,并记录每一次举手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果时间慢慢地减少到可以很快放松之后,就停下来,让来访者对此焦虑场景重新打分。如果在3分以下,就可以进入再高一级的场景脱敏。

第五步:布置家庭作业,来访者回家后,自己做此练习。

个案分享

女,高三学生,17岁,个较高,较瘦,穿着一身校服,对陌生人表现出有些不信任的防御,不太喜欢说话,即便说话也会很小心。

来访原因:不想去上学,认为没有必要考大学。妈妈很着急,带她去医院,开了抗抑郁的药,服后反应强烈不能看书,只想睡觉,再也不想吃药。妈妈只好带女儿去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愿去了,说那个心理咨询师只会讲道理,一点帮助都没有。妈妈如何劝说都不去。

收集资料了解的内容:来访者从小学习优秀,在高二的下半学期,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一直都还能坚持上课,到了高三却表现得越来越不好。前些时候突然说不想去上学,而且还说考大学没有意义之类的话。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妈妈是个很能干的女人,话很多,很爱孩子,本以为成绩一直优秀的女儿可以顺利考取重点大学,现在则为孩子出现问题感到非常焦虑。

与来访者会谈之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素是对考试考不好的恐惧。咨询初期用了系统脱敏,并恢复了上学。

具体的过程如下。

(1)教会来访者学会放松方法,并对来访者想象力进行了测试,确认适合此疗法。

(2)来访者对放松场景进行了想象:在绿草如茵的山上躺着,有阳光和白云。

(3)帮助来访者建立恐怖或焦虑等级层次:如果你给关于考试这方面的感觉打分的话,10分代表着非常的恐惧而无法面对,0分代表着平静,没有任何恐惧。

一起设计了可以引发来访者焦虑的目标情境,并打上分数。

(1)最恐惧的是面对卷子,怕考不好:8~9分。

(2)走进考场:7~8分。

(3)走进学校:6~8分。

(4)谈论起考试:6分。

(5)看书时想到考试:4~5分。

而后按照上面的程序逐一进行脱敏。3天后,她开始上学,同时仍坚持心理咨询,改善依赖心理及人际交往中的错误认知。

(二)角色扮演或行为排演

角色扮演多用于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和社会技能训练

(1)问题及情境说明。

(2)角色分配:主角——来访者,配角——心理咨询师。

(3)心理咨询师的指示语——扮演要求。

(4)信息反馈。

(5)模仿学习。

(6)结束时的工作。

在扮演结束时,对于来访者在扮演中表现出来的新的适宜行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其进行强化,并鼓励来访者尝试将这种新的行为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个案分享

来访者,男,34岁。因调换工作,对第二天用人单位的应聘面试感到焦虑、紧张,很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减轻对第二天面试的恐惧。

首先给他做了应聘场景系统脱敏,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一起设计了应聘有可能提及的问题。由我扮演主试人员,他扮演应聘者。我提出问题,他来回答。在他回答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时给予纠正,咨询结束时他表现得非常好。第二天,打电话过来,反馈他的应聘特别顺利,并表示感谢。

(三)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1.阳性强化法的原理

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来访者。同时指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只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来访者一般都可以慢慢地接近目标。虽然赏与罚有时可以相辅相成,但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2.适用范围

(1)精神科病房或慢性病疗养院常常使用阳性强化法调节来访者的行为,例如代币法。

(2)阳性强化法近些年来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3.实施过程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目标过大,将难以操作。设定的目标应当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

(2)监控靶行为:评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特别要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获益)。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设计新的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4)实施强化:继续记录靶行为。当来访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正性强化的标准应是现实可行的,可达到的。要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朝期望方向发展。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来访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个案分享(此案例摘自心理咨询师教材)

来访者:男孩,5岁。3岁时开始出现在走路过程中,偶尔拾起路边的土块或纸屑进食。父母经严厉喝斥。结果不能改变他的行为。后来变得严重,不论什么,只要能吞到肚子里都要吃,如棉球、线头、纸屑、海绵及柴油等。近2年常吃这些异物,很少正常吃饭,同时不喜欢吃青菜,而喜欢吃粉条、酸菜,尤其喜爱吃蛋黄。据了解,小刚平日还喜欢看画有动物的图片,常让父母给他买。家长表现很担忧,同时表示一定积极配合咨询师对孩子的治疗。

对小刚的初步印象是:不良行为问题。

咨询的目标应是:纠正男孩的不良进食行为。

阳性强化法实施划分步骤如下。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异食行为。

(2)监控靶行为:由父母记录其不良行为出现的次数,当靶行为出现,只记录不责备。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当小刚看到纸屑、棉球等没有立即进食时,要马上给以奖励和赞扬。

(4)实施强化:继续记录靶行为。当小刚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

阳性强化形式:选取蛋黄或画有动物的图片为奖品,即阳性强化物,同时需要加入父母的赞扬及对其喜爱的态度。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中,我一般不建议用物质及金钱给予奖励,大部分会建议孩子自己从行为中获得被认可与价值感。

曾经有一对夫妇来咨询,他们之前去过一个“很火”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咨询,因为孩子很懒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做家务。那位心理咨询师给家长一个建议:如果孩子主动学习或在家做了某些家务,就给孩子一些钱。刚开始孩子很兴奋,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接下来,无效了:你给我多少钱都不干了。这也一个误区,孩子对待事物的方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认知状态,也就是他是怎么看怎么想的,而非单纯的物质刺激就可以改变。希望大家在运用阳性强化法时对此加以注意。

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疗法

1.行为塑造

强化:一个具体行为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其后,导致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增加,导致具体行为增强;负强化指刺激结果减少,导致具体行为增强。

惩罚:如果施加的强化物会减少操作行为的发生频率,这种限定强化就是惩罚。惩罚也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正性惩罚是指行为结果是一种厌恶刺激;负性惩罚是指行为结果是减少或撤除喜欢的刺激。

2.冲击疗法(满贯疗法)

治疗原则与系统脱敏不同,不是逐渐面对害怕的情况,而是一下子面对大量或高强度恐惧情况,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

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体检。

3.厌恶疗法

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经过反复实施,适应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建立条件联系。

负性条件包括治疗师皱眉、摇头、训诫、电击、刺激、限制舒服行为等。

适应证:露阴癖、恋物癖、同性恋、酒依赖等,应严格控制,征得同意。

改良的厌恶疗法:内部致敏法,想象自己被惩罚的情景。

4.提升自信训练

运用于人际关系的情景,用于帮助来访者正确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训练步骤如下。

了解情况:个人史、家庭背景等。

情景分析:不会拒绝。

寻找适当行为:观察他人、觉察自己。

实际练习阶段:角色扮演、非语言表达、正性语言表达、负性语言表达。

迁移巩固阶段:正性信息反馈、肯定成绩进步、布置作业。

5.矛盾意向法

理论假设:来访者在有意进行某项活动中改变了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态度的改变使原来伴随该行为而出现的不适应情绪状态与该行为脱离。如:让失眠的人体验清醒;让紧张的人体验出汗;让夫妻按时吵架等。

6.自我管理

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调整,适合范围较大,包括各种身心疾病都可以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优点:提高改变动机;直接在生活中改变;适合不易在心理咨询室中观察和处理的行为。

威廉斯和洛恩提出自我管理行为模型操作步骤如下。

(1)选择目标:一次确定一个;重要、可测、能达到、积极;明确希望达到的水平;明确日期。

(2)监测靶行为:选择适当靶行为,进行基线评估,记录行为数据。

(3)改变情境因素:避免引起不适当行为的情景、刺激;促使希望行为的出现。

(4)获取有效结果:区分行为结果,确定是奖励还是惩罚的性质;组织强化匹配,使适应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5)巩固收获:建立评估-反馈系统;维持自然结果。

(6)行为合同:义务、责任和执行方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