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路径分析
宁夏大学团委 冯 奎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与交叉,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具有综合性、延展性、载体性、体验性、创意性、精品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基本特征,涵盖了历史、民俗、道德、伦理等各领域。这一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地处西部,虽然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充分,但却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文化色彩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宁夏观光旅游。因此,认真分析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及不足,深度研究提升宁夏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战略课题。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综合宁夏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看,已形成以“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城一沟”(镇北堡影视城、横河古城、水洞沟)、“红色记忆”等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突出的特点在于深深融入了以“回族优秀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为核心的文化元素,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划》所列人文旅游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宁夏包含16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76.2%。其中一些旅游资源非常珍稀,如水洞沟是中华史前文明的缩影,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的西夏王陵是研究西夏文化的主要考古发现地。
(二)较高价值的历史遗产
宁夏历史遗产旅游资源类型全、数量多、品质高,如以“古长城(6段)、古陵墓(200处)、古遗址与古城堡(1005处)、古灌渠(14条)、古石窟(90处)、古岩画(20处)、古化石(11处)、古寺庙(30处)、古宝塔(10余座)”为代表的著名十古系列。这些历史遗产具有极强的观光游览、修学旅游、购物旅游、升华精神等旅游价值和“修复与培育生产力”的功能,它们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禀赋对游客而言是最大最持久的吸引力,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三)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资源
回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婚嫁、节庆、丧葬、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武术、民间游戏娱乐等民俗旅游资源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清真美食,为素有“回族之乡”的宁夏山川,增添了别具风格的塞外风情。
(四)需求明确的目标顾客
对来宁旅游的游客问卷调查显示,对大漠黄河最感兴趣的占55.64%,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39.60%,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39.22%,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6.30%,对饮食烹饪感兴趣的占20.47%。可见,游客对黄河大漠文化和回族文化的兴趣最大。
(五)稳步推进的文化旅游规划
《宁夏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沙湖生态旅游发展与总体布局规划》《水洞沟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等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已陆续出台并稳步推进。这些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布局、项目支撑、市场促销、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突出了文化资源是实现宁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一价值导向。
二、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中外游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综合分析,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核心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一)对文化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
“大兵团”作战优势不明显,众多景区内部由于缺乏文化元素而只能进行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同时,也缺乏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品位低、功能不全,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文化主题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尚不鲜明
突出表现在没有以文化专题划分旅游线路,致使游客的旅游心态仍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观景,未能感受到旅游资源中蕴涵的文化魅力。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集成能力不强
由于产业化步伐跟进不够紧密,宁夏文化精品“点”对旅游产业发展“面”的带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形成“延链”效应,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
(四)高校未能发挥好参谋与助手作用
以宁夏大学为首的高校所拥有的相关学科及文化资源优势由于缺乏抓手和平台,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才培训、项目策划、产品设计、内涵提升等方面都未能发挥好参谋与助手作用,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及研究成果向旅游生产力的转化步伐大大延缓。
三、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在宁夏GDP中将占到9.3%,成为宁夏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产业。这必将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成为外汇创收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趋势及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游客需求,可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定位为:神秘西部,黄河圣地,西夏故里,回乡桃源,红色之旅,经典贺兰,魅力六盘,水洞追梦,大漠风情。服务这一特色定位,必须以提升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品牌,注重发挥民俗文化优势,注重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始终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基本原则,把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盘活、用足、用好,努力在国内外旅游业界打造“宁夏,寻梦之旅”的品牌形象。
(一)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存量做精、增量做优”的原则制定具有强制力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高起点、高创意,努力使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相呼应、相协调。要全面调查并核实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存量、分布、内涵、价值、保存状态、环境现状等状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资源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打造出蕴涵宁夏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
(二)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
文化产业富有智力、知识、技术和创意资源,产业链长,有利于转变经济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更为明显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因此,整合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成立以“研究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远景价值的战略举措。
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要以“适度规模化、企业实体化、产业集聚化”为基本标准,找准对社会和国人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创意和特色上下足工夫,深度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文化旅游消费品。在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管理上,政府要加强科学规划,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从做“壳”到做“核”的转变,通过加快产业集聚、搭建孵化平台、完善扶持措施等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调整政府角色,搭建孵化平台。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园中的职能重在提供符合市场规律的服务及支持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公共服务,做好产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把优先的财政资源用来推动市场培育,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要坚决避免“重有形园区,轻文化内涵”“有文化企业,缺产业链条”的现象发生;其次,重视软件建设,突出文化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因此,要根据园区内企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对一些特殊企业要容忍它扎实做好内容,因为内容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即使利税少一些也要予以积极支持;最后,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聚。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考量应该看它的产业有无真正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最终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时,也要看有没有在细分行业里的龙头骨干企业,有没有标志性的企业集团。
(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
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要善于“借古誉今”“借力打力”“借船出海”。要认真研究宁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学会借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来达到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知名度的目的。如秦皇汉武、唐宗元帝、康熙元昊等都曾在宁夏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六盘山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国领袖毛泽东息息相关,回族民俗与民间工艺享誉海内外,贺兰岩画与水洞遗址再现远古人类的原始信仰、审美观念、生活场景,等等。要善于抓住并积极开发这些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化题材为旅游所用,全面提高宁夏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积极开展跨区域横向联合,全方位实施市场促销
文化是旅游业之魂,把分散、内容单一的文化资源整合为有内在联系的专题,形成内容上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具有完整内涵与意义的文化旅游项目,对于提升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都具有重大意义。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丝绸之路、石窟壁画,还是雄宏黄河、水洞风情,它们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注定了宁夏的文化旅游必须走区域横向联合发展的“大兵团”作战之路,积极开展省区之间、市县之间、市区之间、县县之间的联合互动。唯有此,才能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的最本质魅力。如固原市须弥山的开发就走了这样的道路,它大大延长了游客在景区的游览时间,使远古的石窟文化、丝路文化对游客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冲击,给游客带来一次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
要开展全方位的文化旅游市场促销,努力增强文化品牌在国内外游客中的吸引力。应根据宁夏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与长远的历史文脉,制定出完整的文化坐标体系,如“长城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丝路文化、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岩窟文化”等,以此为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提供创意,策划卖点,包装形象,为旅游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特别要注重构建以文化旅游中心城市、重点文化旅游县市、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专题文化旅游热线为骨架的全区文化旅游网络,在全国、全世界塑造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可把世界上高知名度的黄河与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融为一体,如“黄河——多时代的长城,黄河——奇妙的沙漠,黄河——北国江南水乡风情,黄河——人工改造沙漠的生态系统,黄河——历史上辉煌的西夏文化,黄河——世界四大文明中的中国伊斯兰政治、文化、经济枢纽”,等等。这些产品的联合推出,必然有别于其他省的黄河之旅。
(五)立足地域文化优势,着力培育特色品牌
目前,宁夏已制定并正在实施打造“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带,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即“打造以宁夏平原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中部干旱带为主的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中心的大六盘文化产业带”,旨在把银川市发展为现代文化产业服务区,把石嘴山发展为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区,把固原市发展为特色历史人文和生态文化产业区,把中卫市发展为西部风情旅游服务产业区。这一特色文化布局对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无疑注入了持久动力。基于这一态势,要精心包装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前景看好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储备一批、立项一批、推荐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跟进机制,尽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要着力打造宁夏特色旅游精品,如“黄河水上游、沙漠探险游、沙湖生态游、西夏秘境游、回族风情游、丝路寻踪游、长城访古游、贺兰探奇游、六盘消夏游”,等等。其中应重点打造“两山”品牌(贺兰山和六盘山),让“两山”成为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王牌。如,可策划柔情浪漫之旅来宣传“两山”,推出“感悟‘两山’文化,体验绿色氧吧”等大型活动;针对不同的时节,可推出“春季赏花踏春、夏季清凉避暑、秋季红叶浪漫、冬季赏雪祈福”等一系列旅游主题产品;通过建立全山语音监控系统,在特别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为游客提供“大声说出你的爱”主题活动,游客的亲情寄语、爱情寄语可在全山广播,让游客在登山中感受亲情、爱情的力量;可以“经典贺兰、红色六盘”为支撑元素,大文化挖掘、大活动推动,推出“探寻岳飞踪迹,再吟满江红”“追忆红军长征,红旗漫卷西风”等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并及时通过大渠道推介,大市场营销,细化营销区域,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度开发。
(六)高层次设计、高品位开发旅游商品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优势,进行大胆而深刻的创意策划,变文化旅游内涵为旅游商品优势,产生远远高于商品通常物质价值的高文化经济附加值,精心打造包括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等在内的一批富有宁夏特色的著名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突出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重点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和石窟文化)及塞上江南风光,根据各景点设计不同规格和品味的纪念品。如,沙湖景区的沙湖版画、粘贴画、木雕画,青铜峡旅游景区的一百零八塔模型、水电站模型,沙坡头景区的羊皮筏子模型、羊角工艺挂件、沙画、沙漏,横河古城景区的黄河卵石石雕,西夏王陵景区的西夏文物拓片、瓦当雕饰,须弥山景区的古钱币或复制古钱币,回乡文化园景区的回族穆斯林特色手工艺品,镇北堡影视城景区的电影拍摄花絮,贺兰山岩画景区的岩画拓片,等等。
在土特产品和工艺美术品的开发设计上,既要注重经济实用性,更要注重美感和艺术感。对每件产品要注重从宣传到包装都能让游客感受到一种蕴涵浓厚文化风格的亲和力。如,枸杞宣传语:枸杞助您事业红红火火,心明眼亮,枸杞之功,食一粒枸杞果甘甜可口,品一口枸杞茶回味无穷;甘草宣传语:宁夏甘草——从苦涩中长出的甜蜜,宁夏甘草——中华药宝,宁夏甘草——“黄衣国老”;贺兰砚台宣传语:贺兰砚——从十指间流出的精美艺术,贺兰砚——双手精雕出的五彩世界,天然俏彩贺兰石、人工精琢贺兰砚;盐池二毛皮宣传语:滩羊裘皮——温暖全家庭,滩羊裘皮——您温馨与浪漫的选择,滩羊裘皮——献给您洁白无瑕的爱,等等。
积极开辟文化旅游商品新品种。大力开发以贺兰山岩画为内容的板刻、挂毯、提包、黄河卵石等多品种的岩画系列产品;利用西夏陵区散落的瓦当、瓦片,刻饰西夏文字或绘画,作为西夏故都旅游纪念;在选材适中的煤矿上刻以“太西乌金”字样,并配以精制的玻璃罩和台架;利用青铜峡柳编的传统工艺,增加花色品种,从实用性和装饰性上下工夫,形成菜篮、水果篮、花篮、茶叶盒等系列柳编产品;利用泾源老龙潭的水锈石,聘请盆景艺人进行设计制作,使其成为展现泾源秀美风光的缩影;等等。
(七)常规与特色并重
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互补性,为开展特色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宁夏以往忽视对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的挖掘、包装和宣传,因此应加大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以求取得“轰动效应”。但也需要注意在进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宣传的同时,一定要有对常规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否则容易在大众心目中产生误导,认为宁夏到处是沙漠和荒凉,进行常规文化旅游很危险。毋庸置疑,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最终还是建筑在常规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常规文化旅游搞得好,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文化旅游条件改善了,对于特色文化旅游来说也提供了方便,从而使特色文化旅游的市场不断壮大。特色文化旅游搞好了,就会在公众中产生很好的宣传作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常规文化旅游的发展。所以,特色文化旅游与常规文化旅游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宣传时一定要造出这种印象。另外,宁夏在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客,增加不同的文化旅游内容,努力发展“观光——探险、观光——购物、观光——民俗、观光——修学、观光——科考”等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以便增加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八)宁夏大学要做繁荣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智库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主题,并指出当代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这一论断,是对当前我国大学责任和使命的新要求。贯彻这一精神,对宁夏大学而言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将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定位为“坚持大学的文化品位,立足大学职能和办学实际,服务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当前,要重点在“如何实现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研究成果与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上”下足工夫,以“大为”谋“大位”,做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智库。
要依托“人文学院、西夏研究院、回族研究院、文化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优势与特长,积极践行“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引领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努力把自身的文化优势与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生产力,
要及时组织力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集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为一体的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要以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准则积极参与构建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历史文化研究体制的改革;要高水平、高起点建设好阿拉伯研究中心和阿拉伯学院,努力办好迪拜孔子学院,不断在中东地区加大对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不断提高大学服务中阿经贸论坛的水平和层次,并积极开展阿拉伯文化研究,为地方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优质服务;要及时调整与文化旅游产业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与专业结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适时开设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确保学科服务的目标指向;要培养造就一批熟悉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层次领军人物与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力强、发展强力持久的艺术人才,努力培养一批会策划、懂经营、精管理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要与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龙头及骨干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企业策划品牌项目、打造旅游特色、聚集社会焦点等提供服务与支持,重点做好游客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动态调查与追踪约访,为企业迅速调整营销策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决策咨询。
要深入拓宽地区与历史及民族文化的研究事业。宁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宁夏大学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具有一定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谋划校企合作,加大开发性研究力度。同时,要设立相关课程,结合大学生特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提升在文化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
要承担起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抢救地方文化遗产、建立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的重任,积极建成一个以宁夏文献为主体、西夏文化为重点、回族文献为基础的完整、系统、高质量的地方文化数据库,使宁夏大学成为立足宁夏、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地方文献情报中心及少数民族文化研发基地,打造品牌、形成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