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沿黄城市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
宁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李鸣骥 黄立军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动载体,是赋予人类生命意义的符号。我国古人认为:文化是人类文明间相互交汇融合、发展演变并不断凝练,以提高人类自身修养的行为方式,即所谓的“以文教化”。
文化与各种经济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衍生出数量庞杂、内容多样、技术与知识密集、低碳高效的文化产业。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者Andy C. Pratt认为: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均有着密切联系,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了文化内容创意、文化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共同构成的庞大文化产业生产体系。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朝阳产业。它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并成长为一些西方国家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部门和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文化作为国家或文明的“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
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滞后的短板,畸形文化、审丑文化等不健康的拜金主义文化形态充斥于互联网、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要扭转这种不健康的文化发展氛围,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的、正确的文化形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逾渗效应,使先进文化更具有广泛性、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一隅,面积小,人口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属民族欠发达地区。但宁夏历史文化悠久,自秦汉以来,宁夏以屯垦盛兴,区域内历经沧桑演变,逐步形成了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成果文化等九大文化。宁夏沿黄地区是宁夏的精华地带,是我国西北塞上一颗荷载深厚多元文化底蕴的绿洲明珠。这一城市经济地带依水而兴,因水而富,以43%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区64%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但地区经济发展中长期偏重绿洲灌溉农业,资源型工业部门,201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75∶50.7∶39.55,工业部门内部依重依能“两高产业”产值占到沿黄经济区生产总值的65.2%。
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绿色的朝阳产业,具有产业类别众多,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的显著特征。随着旅游、文博收藏、演艺动漫等文化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已逐渐形成无形大于有形,文化大于科技的发展格局。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美国GDP的27%,英国占到11%,而我国不足3%,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区GDP比重2%左右。2011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部署,提出要进一步打造宁夏文化精品,壮大宁夏文化产业,推进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区的沿黄城市带如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无疑是对区域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补充,将能更好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地带动宁夏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宁夏沿黄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建设
宁夏沿黄地区山川秀美,湖泊众多,沙、山、水、绿洲组合形成的人文自然景观雄浑秀丽,自然环境原始淳朴,自然景观雄奇独特,加之历史源远流长,风格迥异的回族民俗风情、西夏遗存,符合当代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沿黄地区已成为我国西部旅游网络系统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地。
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应在沿黄地区进一步合理开发区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多视角的开发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沿黄城市带旅游产业。
(一)基本发展思路
1.实施旅游精品驱动战略,深入开发沿黄5A核心景区的文化内涵
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应采取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沙湖、西夏王陵、影视城、沙坡头等国内知名人文景观旅游景区作为核心,强化核心景区文化内涵与旅游深度,在食、住、行、游、购、娱、康(体)、教(育)等多个方面做足文章,确立沿黄城市带核心景区的文化观念、市场观念、需求观念、创新观念及效益观念。以文化多样性、地域特色性、耐赏性、旅游服务综合性营造旅游精品,促进核心景区的旅游业由观光旅游逐步转向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旅游,进一步塑造沿黄地区的核心景区品牌特色。
2.整合沿黄地区旅游资源,打造网络化文化旅游产业系统
在沿黄城市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统筹、多元投入、群众受益、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机制,科学规划景区景点,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资源,使区域旅游资源各构成要素之间能够相互有机联动,通过产业、交通、食、住、观、购等要素以文化旅游景观线路为基轴逐步形成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网络。
3.加快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构建成熟完善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对沿黄城市带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合理开发,运用恰当表现形式,增加现有景区(点)的知名度,提高吸引游客的魅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弘扬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拓展文化产业市场,形成富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在区域内逐渐形成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文化、山—河—沙文化为旅游特色,形成观光游、娱乐游、红色游、探险游、产业游、休闲游、农家游、民俗游等多元化旅游文化内容,逐步构建成熟完善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有机组合、系统结构互补不足
目前沿黄城市带各个主要旅游景区仍以自我封闭式发展为基本模式,景区与景区间有机衔接、无缝结合、相互协作不足。各个景区景点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品间的共生、伴生、合理组合状态。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间的整体有机整合、系统结构互补严重不足。
2.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深度不够,文化旅游引力较小
宁夏沿黄地区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国内及境外游客常常以2~3天走马观花式游玩观赏即能游完。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在该城市和景区停留一天一夜的游客,在当地的平均消费支出可达600~1000元,而仅在白天观光停留几个小时的游客,其平均消费支出只能到100元左右。因此,深入挖掘各个景区景点的旅游文化深度,加强回族民俗文化、西夏历史文化旅游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开发,对于吸引游客在区域多停留,愿意停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各个景区内,对于西夏文化及产品的推介,回族剪纸、服饰等各种工艺品、清真食品、回族门宦制度特征及回族生活习俗、清真寺建筑及婚丧嫁娶等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中没有全面展开。应积极借鉴文化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西部其他民族地区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逐步构成宁夏“黄河金岸”人文民俗、地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
3.重现代景区硬件建设,忽视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
目前,沿黄城市带部分游客较多景区对于景区景点的装饰性、设施性建设较为积极,部分景区景点内建设了一些游乐设施,但整体层次较低、品味不高、运作较差、效益较低,对于景区文化、景观、民族特色的深度开发不但无益,反而具有破坏景观整体性的作用;各个景区景点内区域特色性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尚没有全面铺开;景区整体景观水平和优势竞争力提升幅度不大,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成为产业和产品优势,景区景点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4.重复建设,一拥而上式发展模式急需改观
宁夏沿黄城市带自然及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涵盖山岳、河流、森林、草原、戈壁、沙漠、沼泽、湖泊、绿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自然景观,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悠久的移民开发历史。独特浓郁的回族穆斯林风情相融合孕育出奇特、雄浑、秀丽、神秘、淳朴、古老的“人文塞上”旅游资源总体形象。沿黄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的组合也应是丰富多样、特色各异,但从目前景区景观系统布置、景观路线设计来看,诸多景区的主要景观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复性,部分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过于追求人造、模仿景观,忽视了与地域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契合。沿黄各个乡村地区部分“农家乐”形式的农业休闲娱乐观光业也同样呈现为重复建设,一拥而上的发展模式。
(三)解决途径
1.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推动多元化文化旅游发展
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从旅游区、旅游城市内部通过发掘和整合资源,建立起相应的市场机制,以观念、制度创新,形成沿黄各城市全民大旅游意识转变。在沿黄4个城市形象设计上,要树立起旅游城市形象,突出城市的人文特色和文化旅游品牌定位,推动人人参与建设区域文化旅游。通过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部门的发育、发展,促成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部门。
同时,加快改革现行的沿黄城市带旅游业投资体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多渠道筹资,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之间的界限,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导向,以更广大的社会参与,吸引中外投资者共同参与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积极开展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品推介活动,提高宁夏文化旅游知名度
积极利用各种平面及网络媒体在不同场合宣传介绍宁夏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动员和组织全区各部门,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发挥名人效应,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宁夏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和日趋改善的旅游设施,加大旅游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通过阳光沙疗福地、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西夏历史故地等品牌,让国内国际更多的游客了解宁夏,向往宁夏。
3.进一步提炼回族民俗文化的旅游内涵,延伸沿黄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链
宁夏沿黄地区应以银川市、吴忠市、永宁县纳家户、灵武市等区域回族民俗文化发展为核心,深入推动回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对回族传统建筑(清真寺、拱北、古城等)、民族服饰、清真食品、回族武术、医学传承、门宦制度演变、民间陶艺、剪纸、花儿、宁夏坐唱、杂技等一大批地方民俗文化深入挖掘,通过特色产品开发、特色演艺节目创新、回乡饮食推介,打造和完善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回族文化旅游产品,作为对沿黄城市带地文旅游景观的有机补充,共同构成极具宁夏沿黄地区特色文化内涵的大旅游产业。
二、宁夏沿黄城市传统文化产业带建设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或文明史上存在过、发生过,今天仍被人类记忆或传承的文化架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Justin Oconnor界定了16类传统的文化产业。其中包括:广播、电视、出版、唱片、设计、建筑、新媒体、传统艺术、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音乐厅、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宁夏沿黄地区以区域赋存的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民族、历史特色。以文化铸造宁夏地域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宁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文化产业的继承与发展壮大是沿黄城市带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规划建设的沿黄城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带中,银川市重点发展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电子音像、文体娱乐、演艺、文化传媒、影视拍摄基地等为主的文化服务业;石嘴山市发展以军旅故地、工矿体验、探险、园林奇石及湖泊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和文体娱乐、休闲、演艺业;中卫市依托黄河、大漠、杞乡、“花儿”等知名品牌,做强西部风情旅游服务业。逐步形成三个文化产业层,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核心层产业;大力培育旅游演艺、文博会展、民间艺术等文化外围层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制造业和文化销售业等文化相关层延伸产业,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群。其中大部分均为沿黄城市带独特的优势传统文化产业部门。
(一)基本发展思路
1.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神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吐故纳新。沿黄城市带应充分利用区域传统文化优势资源,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生活、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走向产业。在传统文化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在产业化进程中获得新生。尤其是应立足区域已有的优势演艺、出版传媒、影视等传统产业,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打造一系列宁夏特色的国内知名品牌产品,促进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传统文化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的商业引力,通过产业化手段和商业运作,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技术改造下的产业升级与商业包装,将传统文化产业融入现代社会市场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机制转变。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促进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由技术含量低、封闭传承发展转向技术含量高的层次和更开放、受体更广泛的现代传统文化产业上去。
3.做大做强优势传统文化产业,逐步促成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继续深入进行沿黄各城市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深入整合区域优势传统文化产业,促进经营性传统文化产业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沿黄各城市应积极制订各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沿黄地区文化产业龙头。鼓励社会各界全面参与创办文化产业,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培育一批传统文化的龙头企业,推进宁夏优势传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4.注重沿黄城市带的城市文脉保护,维系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
对沿黄城市带各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实体表现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保护性开发为宗旨,维护城市的本土文化特色。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是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城市决策者应加强对各个城市历史的全面认识,在城市规划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重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城市传统文脉的有序传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不足,部分传统文化急需抢救与发掘
受国际和国内当代文化发展与传播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性传统文化承受着巨大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一部分传统文化式微以至消逝。宁夏沿黄地区自秦汉以来,传统文化持续演变发展,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文化等传统文化类型。但长期以来,围绕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足,与传统文化相衔接的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作为宁夏沿黄城市带名片的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在城市中没有凸显,城市第三产业中很少出现地方性、特色性的文化产品。部分原有的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如回族医学、西夏历史文化等长期仅有极少数人进行研究、应用,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化改造和产业性发掘还没有全面铺开。
2.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不突出
文化产业是由“文化、智力(创意)、科技”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中文化创意源于文化积淀并高于文化积淀,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区域性传统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当前,沿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与各个城市当地民俗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没有展现出沿黄地区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优势,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性的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
3.传统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文化市场上,区域文化产业只有树立自己的特色优势传统文化产品品牌方能有立足之地。而品牌的创立,是建立在对区域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基础之上,因文化的差异而显得具有鲜明的特色。沿黄城市带目前对于区域民族、自然、人文、历史文化优势利用不足,还没有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回族文化产业品牌、西夏文化产业品牌、枸杞文化产业品牌等传统文化产业品牌。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与发掘,努力在全国创出几个相对知名的传统文化品牌,才能推动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解决途径
1.调整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创建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近年来,宁夏共转企改制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电影集团、演艺集团等6家企业。改制后的文化企业集团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薪酬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迸发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除新转制的宁夏演艺集团外,其他5家企业集团实现主营收入10.85亿元,年增长率达12.9%;实现利润9460万元,年增长55%。应继续在沿黄城市各文化团体深入进行转企改制,解决现有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资源分散等问题,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努力构建地方性、民族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为产业龙头,积极推动地区传统文化产业集簇式发展,以城市文化产业的集聚、共生、有机组合,带动和辐射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2.培育沿黄城市带文化消费观念,活跃文化产业市场
城乡民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不强,是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城乡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审美趣味,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切合人们生活、心声的文化元素,以此来构建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创造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动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以及文化产业的品质提升。
同时,应利用宁夏沿黄城市带差异性的回族传统文化、西夏历史文化、塞上移民文化,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发掘深层文化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发扬,以小成本、低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推出一批传统文化精品,开展区域性文化产业交流,走出宁夏,走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传统文化产品输出带动产业发展。
3.进一步延展传统文化产业链,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在沿黄城市带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化投入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较为成熟的地区传统文化产业链结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沿黄城市带文化资源的整合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关系。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链的成熟与完善,而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产业链一旦形成,又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处于文化产业上游阶段的资源整合与处于下游阶段的产业链二者的融合,可以促使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从始至终保持一贯性和延续性,既可保持文化的原始特性,又可开发文化的附加价值。
三、积极培育宁夏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集群
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网络服务、手机出版、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不断出现。新兴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新兴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新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智力(创意)+科技”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创意与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在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的引力作用下,表现为明显的城市集群发展特征和集聚动力。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宁夏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四个核心城市文化特色分别表现为银川市——西夏古都、回乡首府;吴忠市——塞上回乡,民俗故里;中卫市——水沙交融的黄河古城;石嘴山市——“满城风光半城湖”的工矿城市等四种风格迥异的城市文化气质。其中银川市作为沿黄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具有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类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
(一)基本发展思路
1.制定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扶持部分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是增强沿黄地区软实力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满足人类更高级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沿黄城市带作为宁夏经济社会最为活跃,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应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实,科学合理规划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沿黄城市带应以银川市为核心,以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兴文化产业孵化、培育基地为源泉,逐步发展一批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新产业,在银川市率先实现重点突破、中心辐射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进而向周边主要中心城市辐射传播。当前银川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文化服务、数字出版、动漫产业、文化艺术商务代理以及广告与会展业方面,以市场需要和市场开拓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2.推动科技与人才创新,提升沿黄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人才资源开发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新兴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主要目标是自主培养五种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经营人才、销售人才和服务人才。目前,银川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应以龙头企业、中小型文化创新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用为支撑,发挥首府城市文化科学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集聚一批科学技术与创意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管理体系顺畅、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组织提升企业新兴文化产业创造力,为银川市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3.借鉴、吸收新兴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借鉴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发达地区新兴文化产业兴盛的实质内涵,汲取对宁夏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具有启示作用的有益养分,对比分析沿黄城市带核心城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同时,参考西部地区陕西、四川、云南等其他省份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盘点自身优势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紧抓重点突破方向,积极开展沿黄城市带各城市本土新兴文化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推出具有宁夏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创型新兴文化产业产品,逐步实现从引进代理向自主开发,从学习模仿向独立原创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雁行发展模式转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兴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软硬件设施不足
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由于技术、信息的滞后,新兴文化产业呈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态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加之长期以来,文化产业投入较少,人才流失严重,创意型、科技型人才严重缺乏。各城市尚没有形成具有一定集聚规模的新兴文化产业园区,新兴文化产业的软硬件设施急需改观。
2.新兴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产业投融资机制亟待完善
新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目前,沿黄各城市对新兴文化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投入不足,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化、多元性,使文化企业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为地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解决途径
1.加大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沿黄各城市主管部门应把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来加以规划、推动。通过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人才集聚,为城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扶持城市中具有发展潜力,有一定原创基础,尚处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的中小型企业,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新兴文化中小企业群,促其发展壮大。
2.立足区域优势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原创性精品
宁夏沿黄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类型多样,应立足于这一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找准定位,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从加大原创型文化产业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意城市空间环境、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原创性主体地位、提高新兴文化企业竞争力,以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善沿黄地区各城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原创性的新兴文化产业精品,凸显沿黄地区城市文化特性,提高沿黄城市综合竞争力。
3.加快城市新兴文化产业创意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
沿黄城市带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兴文化市场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使文化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发展原创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联系政府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引导其依照有关法律和章程,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
4.在银川市开展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融合机制试点示范
应在新兴文化产业基础发展最好的银川市建立“新兴文化资本融合机制”试点。推动自治区相关部门、城市、民间多方参与,统一融合“文化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积极引导各方投资参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扩大产业市场规模,增加新兴文化活力。
四、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产业建设
回族,是我国形成历史相对较晚(元明),但又负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国回族在形成与发展的传奇历程中,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艰辛创造、长期享用、世代传承的物质与精神的生产能力和积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宁夏的回族文化类型众多,独具民族魅力与特色。这些文化特色体现在回族的宗教、门宦制度、清真饮食、节庆、婚丧嫁娶、服饰、口述历史、民间文学、音乐、医学、武术、商业文化、建筑景观、艺术、手工艺和传统手工业制作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开发成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民族性文化产业。在沿黄城市带中的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均有大量回族集聚的城镇和区域,在发展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将回族文化作为重要的产业开发模式进行梳理、发掘,必然会带来回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地区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提高回族集聚地区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活跃能力。
(一)基本发展构想
1.构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的资源型回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许多来宁夏旅游的国内游客,往往会发现宁夏的主要景区景点缺少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特色,回族文化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基本没有体现。应充分挖掘宁夏沿黄地区回族艺术文化的优势资源,借鉴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等国内其他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花儿”“回族舞蹈”“回族器乐”“回族口述历史”和“清真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开发出彰显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艺术精品,让来宁游客不但观赏到了宁夏沿黄地区壮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同时还能了解和领略到宁夏独特的回族文化,加深各民族间文化理解,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2.构建以回族文化为基本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创意产业应以回族的民族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形成具有有机内在联系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回族的文化传统优势,以回族节庆、会展、清真寺、拱北等建筑艺术群、回族历史博物馆、回族艺术、回族医学等文化领域为优先发展产业,以目前永宁县中华回乡文化园为核心和龙头,完善其作为大型回族文化主题公园、大型文化旅游景点、大型伊斯兰文化交流中心的试点示范功能,带动沿黄城市带基于回族文化的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3.构建以回族文化为基础的制造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深入挖掘宁夏回族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传统手工业如二毛皮加工;清真用品制造、回族特色服饰加工制造等民族文化加工业的潜力。积极开拓产品的产业链条,选择具有浓郁回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产品,作为回族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宣传推广,通过规模化、科技化生产,带动回族制造业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回族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
受民族宗教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文化类型在市场化、商业化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客观和主观上的掣肘。传统回族的经济社会生活主体以商贸流通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规模化的民族文化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如清真包装的各种速食食品生产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沿黄城市带。回族非物质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更为滞后,整体回族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非常缓慢。
2.回族文化产业主导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宁夏作为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区内回族文化衍生的主导产业和全国知名品牌几乎没有。沿黄城市带在提升回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文化精品引领、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仍较薄弱,急需在回族文化产品设计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产业精品市场开拓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的投入力度,应在沿黄城市带逐步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回族文化企业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回族文化知名产业品牌。
3.回族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总量规模小,水平低
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聚程度低、总量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低、以重复性和沿袭性产业生产为主,缺少创新性、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宁夏属西部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投入资金有限,回族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小,融资困难等问题长期没有缓解,在沿黄城市带内部尚未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回族文化产业集群。
(三)解决途径
1.深化沿黄城市带文化体制改革,提升经营性回族文化产业竞争力
理顺沿黄城市带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回族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把管理重心放在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上,管导向、管原则、管规划、管布局,管市场、管秩序,管住方向,管活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文化事业的新格局。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整合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资源、加大回族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创新回族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回族文化生产力,推动回族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培育孵化创新性回族文化产业部门,促进回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利用沿黄城市带各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回族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回族文化产业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回族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回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稳定率。
3.加大回族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回族文化龙头企业
回族文化产业要实现推动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与沿黄城市带各文化资源交融,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本和各种文化产业形势,大力培育地区回族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繁荣回族文化产品,打造回族文化品牌。应积极规划制订回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组建大型回族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沿黄城市带回族文化产业龙头。鼓励社会各部分力量全面参与到创办回族文化产业中,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4.打造具有鲜明回乡特色的“文化沿黄城市带”大发展大繁荣格局
沿黄城市带应树立大回族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回族文化行业特色不鲜明,经济效益不高,回族文化产业不能成为区域支柱产业的观念。应把回族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社会经济重点产业去规划去发展,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使回族文化产业成为沿黄城市带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来进行定位。通过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回族文化产业,构建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沿黄城市带”。
参考文献
1.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付大巧.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1(5):67
3.尤艳茹.做大做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2(1):129~135
4.朱相远.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分类[J].数据.2006(5):16~17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7~169
6.雷润泽.发展回族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J].中国穆斯林.2009(4):47~50
【注释】
[1]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Z09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