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的原理

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的原理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分是椎间盘的主要组成成分,维持其机械特性。现在认为髓核溶解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有降低椎间盘内压、抗炎作用、免疫效应等多种学说,但大多倾向于降低椎间盘内压的观点。椎间盘突出时脱出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减至正常时的50%,与此相反,胶原明显增加,约占纤维环干重的80%,髓核的52%,表明直接挤压神经产生症状的是胶原组织。②硬膜外注射也有与椎间盘内注射相同的间接减压作用。

蛋白多糖是椎间盘的主要大分子结构,是由许多共价键连接于核心蛋白的糖胺多糖所组成的大分子家族,在维持髓核和纤维环的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分是椎间盘的主要组成成分,维持其机械特性。髓核由蛋白多糖-水的复合体构成,蛋白多糖具有高渗透压,依靠侧链维持和调节髓核中的水分。关于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的作用机制,Hirsch(1959年)曾提出设想:用酶溶解病变的椎间盘,加速椎间盘退变,待完全变性时疼痛消除,椎间盘再通过增生纤维化达到稳定。现在认为髓核溶解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有降低椎间盘内压、抗炎作用、免疫效应等多种学说,但大多倾向于降低椎间盘内压的观点。减压观点认为木瓜凝乳蛋白酶特异性作用于基质的蛋白多糖,使其降解后降低椎间盘的水化能力和渗透压,髓核脱水萎缩,椎间盘内压减小,达到改善或解除神经压迫的目的。木瓜凝乳蛋白酶主要作用于髓核部位,但同时对纤维环甚至软骨终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溶解作用。动物观察,注射后2周内髓核和纤维环内层TB染色、Safranin-O染色均消失,细胞大量减少,组织趋向坏死状态,椎间隙狭窄,同时软骨终板也发生溶解变化;4周后椎间盘开始缓慢再生;12周见髓核和纤维环内层纤维走行紊乱;至52周时,髓核基质纤维化,逐渐被纤维软骨组织置换,与退变改变相似,但不能恢复到注射前那样的结构。

同样是减压原理,胶原酶的作用底物不同,其溶解Ⅰ、Ⅱ型胶原纤维,破坏蛋白多糖依附的网状结构,影响蛋白多糖的亲水性能导致水分丢失,同时激活髓核内源性酶,分解蛋白多糖,两种作用均造成椎间盘内压力降低。从狗实验的X线检查对比,注射后2周木瓜酶和胶原酶都引起椎间隙狭窄,但木瓜酶组约从24周起开始恢复,至52周时约能恢复到注射前的80%,而在胶原酶组,由于网状结构破坏,椎间隙狭窄基本不恢复。

胶原酶椎间盘内注射可引起比木瓜凝乳蛋白酶更严重的腰痛反应,因此朱克闻等改为硬膜外注射的方法,虽然目前国内已大多采取这种注射方法,但对其作用仍有不少质疑。关于硬膜外注射的作用机制目前是这样认为:①硬膜外注射主要溶解椎间盘突出组织,发挥直接减压作用。椎间盘突出时脱出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减至正常时的50%,与此相反,胶原明显增加,约占纤维环干重的80%,髓核的52%,表明直接挤压神经产生症状的是胶原组织。如上所述,胶原酶的作用底物是胶原纤维,硬膜外注射的位置与神经受压是同一个部位,胶原酶可以直接作用于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突出物,从外层开始溶解纤维环或脱出髓核的胶原组织,使突出物软化、缩小或吸收,减少或解除对神经的挤压。②硬膜外注射也有与椎间盘内注射相同的间接减压作用。椎间盘内注射时,约1/4发生酶液从椎间盘内流出进入硬膜外腔,同样,鉴于椎间盘的水化功能,尤其在纤维环或后纵韧带明显破裂时,部分酶液也可渗入到椎间盘内,并激活内源性胶原酶,在椎间盘内发挥溶解作用。③硬膜外酶作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硬膜外腔是潜在性腔隙,液体不易流散,加上注射后数小时侧卧固定体位,可使酶液聚集局部发挥作用。硬脊膜受细胞层保护,对酶接触不敏感,神经根对此也无功能影响。④临床和病理证实硬膜外注射的有效性。对29例临床注射无效或复发,然后改做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了观察,术中所见16例椎间盘内呈空虚状,髓核组织残存平均少于1g;8例椎间盘组织松软,与硬膜囊和神经根松散接触,未有挤压;但75.9%(22/29)的病例在注射局部有瘢痕增生,神经粘连。将椎间盘取出,分部位光镜下对照比较,HE染色下见对照组椎间盘呈退行性变化,少数细胞变性,基质均匀,间隔清晰,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网状结构存在。注射治疗组中,在纤维环的外层即胶原酶注射处可见细胞核模糊或消失,细胞溶解呈空泡状,细胞数减少,网状间隔不清,胶原纤维排列散乱,断裂扭曲成团。随着偏离注射处,纤维环内层胶原纤维断裂减少,细胞变性趋缓。髓核也有类似结构改变,但较轻微。在治疗组近注射部位,PAS染色下细胞胞质内玫瑰红色颗粒及AB染色下酸性黏液的含量均较对照组少,提示注射后局部细胞功能和再生能力下降(图22-2)。

图22-2 椎间盘分部位镜下观
A.纤维环中部分胶原纤维轻微退变,染色不均匀,部分细胞核消失(HE×100);B.髓核内细胞散在,少量细胞退变,基质染色均匀呈浅蓝色,胶原清晰,染色深蓝。(HE×100);C.在注射区的大部分陷窝内细胞消失或成空泡状,也有少量细胞再生,胶原纤维节段性断裂形成团块;(HE×100);D.胶原酶注射后28~33个月,邻近注射区的髓核部位,胶原扭转成不规则团块,部分退变。(AB×100)

椎间盘的软骨基质内胶原和蛋白多糖紧密结合,其间含有多量的水分,软骨溶解酶选择性分解蛋白多糖的肽链部分,造成基质正常结构的破损,降低椎间盘的蓄水能,减小椎间盘内压,改善或解除神经压迫。软骨溶解酶引起髓核溶解的演变比较平稳,其与木瓜凝乳蛋白酶作用差异如下:①在注射后早期,木瓜凝乳蛋白酶使整个髓核几乎完全处于坏死状态,而软骨溶解酶主要分解髓核的基质,作用后仅部分髓核细胞发生变性;②在早期软骨终板也受木瓜凝乳蛋白酶作用影响,形态发生改变,软骨溶解酶不造成类似变化;③比较酶溶解后蛋白多糖的变化,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射后12周,蛋白多糖含量约恢复到注射前的50%,软骨溶解酶使用后基本恢复到正常;④酶作用结果,木瓜凝乳蛋白酶使髓核变成少量软骨细胞疏散分布的瘢痕样组织,软骨溶解酶注射后则通过修复、再生,髓核基本恢复成原有的结构(表22-1,表22-2)。

表22-1 软骨溶解酶和木瓜凝乳蛋白酶对兔髓核作用的比较(光镜)

表22-2 3种酶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