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的作用机制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髓核化学溶解术,日本千叶大学等研究认为在向椎间盘内注入酶制剂可造成椎间盘明显的变性,然后在一段时期引发再生机制,包含椎间盘高度、椎间盘的变性为可逆性。虽然有报道在30岁以前椎间盘轻度变性病例,在纤维环和髓核的移行区可发现有椎间盘细胞的再生,但是目前尚无充分的依据。插管宜靠近椎间盘的后侧部位,关键在于摘除该部位的髓核。

与后进路髓核摘除术比较,PN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由于手术侵袭对后侧肌肉群、骨性要素的影响,也不会引起马尾、神经根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粘连性变化(图24-11)。

图24-11 PN和后路髓核摘除术侵袭性比较

PN作为一种椎间盘内疗法而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学意义。治疗后,在早期可降低椎间盘内压,后期可继发性地激发椎间盘退变加速导致椎间盘退缩、椎间盘高度降低,然而究竟促使椎间盘发生怎样程度的变性才能恰如其分地达到治疗效果尚不得而知(图24-12)。

关于髓核化学溶解术,日本千叶大学等研究认为在向椎间盘内注入酶制剂可造成椎间盘明显的变性,然后在一段时期引发再生机制,包含椎间盘高度、椎间盘的变性为可逆性。但是其再生过程与酶剂投入量密切相关,或者说髓核化学溶解术引起的变性超越一定限度则造成再生功能丧失,椎间盘变性持续进行,呈不可逆性。PN与髓核化学溶解术不同,治疗后不发生再生反应。虽然有报道在30岁以前椎间盘轻度变性病例,在纤维环和髓核的移行区可发现有椎间盘细胞的再生,但是目前尚无充分的依据。为减轻临床症状,PN治疗需要使椎间盘发生相应的变性,但是不宜造成过分或过量的变性(即不超越随年龄老化发生变性的程度),在实施PN时必须注意(图24-13)。髓核的摘除量在1g以上为宜,PN治疗后1年约70%的病例在MRI上可见椎间盘有低信号的椭圆形腔隙。插管宜靠近椎间盘的后侧部位,关键在于摘除该部位的髓核。也有在全身麻醉下施行PN治疗,但考虑到穿刺途经椎间孔外时存在风险,原则上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穿刺进针过程中征询患者有无腰部和下肢不适感觉。

图24-12 PN的作用机制

图24-13 手术和PN治疗导致椎间盘变性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