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侧方植骨固定术固定性好、骨融合率也高,是常使用的固定手术,但是也有不少报道提出有10%~20%的比例可发生骨融合不良的问题。如果侧位下功能摄影检查腰椎活动度在5°以内(认为这是椎间盘或移植骨的应力变形),即可判断已达到骨性愈合。而实际上一旦后侧方植骨融合完成的话,就不可能在侧位下功能摄影检查中再观察到局部存在活动功能。
久贝等报道了用狗进行的后侧方融合术后压缩负载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认为后侧方达到融合后,局部对于压缩承重的刚性数值与正常的椎间盘相当或在其之上,换言之后侧方植骨固定术后是在应力载荷允许的前提下达到融合,肉眼不可能观察到其有松动的变化。宫田等报道根据腰椎6个方向的平片检查和CT像来判断后侧方固定(非器械内固定)的骨融合状况,并且对骨愈合不良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54例手术后的骨融合率占87%,骨愈合不良(假关节)为13%,作者将骨愈合不良分为如下3种类型。
Ⅰ型:移植骨被吸收,两骨端间无骨性连接。
Ⅱ型:在移植骨融合过程中或者已融合的移植骨出现断裂,常在上、下横突间发生骨愈合不良。
Ⅲ型:移植骨存活,未被吸收,但是移植骨与腰椎(横突以及上关节突)之间未有骨性融合(图27-8)。
在X线平片上(图27-9~图27-11),以上3种类型尤其是Ⅲ型,由于移植骨已存活,不能发现断裂、吸收和缩小等变化,仅在侧位下功能摄影像上显示有轻微的活动度,因此这种Ⅲ型的假关节用X线平片来判断是困难的,必须依靠CT检查做出判断。判断后侧方植骨手术后达到骨融合的方法是:①X线平片上,沿躯干方向移植骨连接上、下椎体的横突。②在侧位的功能摄影像上不能发现固定椎体间有活动功能存在。③CT检查显示移植骨呈现长管状骨样形态,并且与腰椎植骨母床连结。单凭X线平片难以判定是否达到骨性融合,例如Ⅰ型的假关节仅显示移植骨有硬化表现,最后仍需通过CT检查得以确定。另外,当后外侧植骨手术同时施行器械内固定时,由于内存金属框架也会妨碍CT对骨融合状况的显示,因此对施行器械内固定的病例可以依据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或发生内固定器械的折裂来判定后侧方植骨固定的失败。
图27-8 后侧方植骨愈合不全的分类
A.Ⅰ型;B.Ⅱ型;C.Ⅲ型
图27-9 骨愈合不良(Ⅰ)X线片(植骨吸收,无骨性连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