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态分布曲线 是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完全对称的钟型曲线。一般用N(μ,σ2)表示。μ为位置参数,描述集中趋势位置。σ描述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2.测量误差
(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①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对称性、有界性和单峰性。
②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3.准确度和精密度
(1)准确度:准确度是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时,所得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所决定的。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决定的。精密度高,并不能说明结果准确。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精密度和准确度才是一致的。
4.允许总误差
(1)总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总和称为总误差(TE)。检测方法的总误差必须在临床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即允许总误差,TEa),这种检测方法才能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2)分析质量规范:分析质量规范可表现为允许不精密度(CV%)、允许偏倚(Bias)和允许总误差(TEa)等形式,医学实验室的检验方法的不精密度、不准确度和总误差应小于这些分析质量规范的要求。
(3)如何制定允许总误差:制定的允许总误差,既反映临床的要求,又不超过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5.使用稳定质控品的分析质量控制 通过检测已知浓度的标本,然后将测定结果与已知值进行比较可监测分析方法的性能。已知值通常表示为可接受值的区间,或质控的上下界限(质控界限)。如果测定结果落在质控界限内,则提示分析方法正常。如果测定结果落在质控界限外,则提示分析测定可能存在问题。
(1)质控品: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被称为质控品。
(2)质控图:将获得的质控结果按照时间顺序标在图上。这些图形以质控测定结果为Y轴,测定结果的时间为X轴。通过一定的决策准则或质控规则可以指导质控数据的解释,质控规则规定了判断分析批是“在控”(可接受)或“失控”(不可接受)。
(3)质控方法的性能特征:质控方法的性能可由其失控概率来描述。
(4)Levey-Jennings质控图:以20份质控物的试验结果,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定出质控限(一般x-±2s为警告限,x-±3s为失控限),每天或每批随患者样本测定质控物一次,将所得的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这种质控图一般称为单值质控图。
(5)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由Westgard等人提出的“多规则”质控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质控规则来解释质控结果。该方法要求在质控图上绘制平均数±1s、2s和3s质控界限线,这样通过加入一组或几组质控界限就可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上应用。
使用的质控规则有:12s、13s、22s、R4s、41s、10x-等。
6.使用患者数据的分析质量控制 患者试验结果是大多数实验室程序的最终产品,并且监测这些结果是最直接的质量控制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试验结果与其他患者信息的临床相关性。最容易的方法是将试验结果与病理的或理论上的界限相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