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限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②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③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质量控制常规考核标准基于白细胞在计数池四大格的分布情况而定。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可引起白细胞数增高,但病毒性感染一般不引起白细胞数增高。

1.粒细胞 粒细胞发育阶段分为:①分裂池,包括原粒、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和分叶核粒,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当机体感染或应激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④循环池,成熟粒细胞有1/2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黏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黏附、吞噬和杀菌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限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嗜碱性粒细胞对血清因子、细菌、补体和激肽释放酶等物质有趋化作用。

2.单核细胞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大部分黏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B淋巴细胞在骨髓、脾、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占20%~30%,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占60%~70%,参与细胞免疫。还有少数NK细胞(杀伤细胞)、N细胞(裸细胞)、D细胞(双标志细胞)。

4.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

(1)原理: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①显微镜计数法: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②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2)方法学评价:①显微镜计数法:简便易行,但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受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细胞分布、人为因素等多种情况影响。②血液分析仪计数法:计数细胞数量多、速度快、易于标准化、计数精确性较高。

5.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①与红细胞数比较: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白细胞数为(500~1 000)∶1。②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①不熟练操作、仪器未经校准。②固有误差: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反比。③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3)质量控制常规考核标准(RCS)基于白细胞在计数池四大格的分布情况而定。若白细胞≤4×109/L,RCS应<30%,白细胞(4.1~14.9)×109/L,RCS应<20%,白细胞≥15×109/L,RCS应<15%。超过上述标准应重新充池计数。

6.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参考值:成年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6个月至2岁:(11~12)×109/L。儿童:(5~12)×109/L。

(2)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可引起白细胞数增高,但病毒性感染一般不引起白细胞数增高。

7.白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白细胞稀释液0.38ml加血20μl,充分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室温静置2~3min,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的总数,最后计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值,公式为:白细胞数=

8.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将血液制成涂片,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方法:①显微镜分类法: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②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①细胞分布不均;②形态识别差异: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染色较差的涂片,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9.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见表2-3。

表2-3成年人白细胞分类参考范围

10.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①生理性增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 109/L。常见于年龄变化;日间变化;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妊娠与分娩;其他。

②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

③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④中性粒细胞减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⑤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1∶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3%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2)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急性期。

(3)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4)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型和粟粒型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及参考值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滴入细胞计数盘计数。参考值:成年人(0.05~0.5)×109/L。

1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增多:成年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见于①寄生虫病。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皮肤病。④血液病。⑤某些恶性肿瘤。⑥某些传染病。⑦其他疾病: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减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13.白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①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hle体、退行性变。毒性指数指中毒颗粒所占中性粒细胞(100个或200个)的百分率。1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③棒状小体: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μm,1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④Pelger-Huet畸形:细胞核为杆状或分2叶,呈肾形或哑铃状,染色质聚集成块或条索网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某些药物(如秋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唑)治疗后。⑤Chediak-Higashi畸形:细胞质内含有数个至数十个包涵体,直径为2~5μm,呈紫蓝、紫红色。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⑥Alder-Reilly畸形:细胞质内含有巨大的、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⑦May-Hegglin畸形:细胞质内含有淡蓝色包涵体,见于严重感染。

(2)淋巴细胞:①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布鲁菌病、梅毒、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情况下,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Ⅰ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②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各阶段原幼细胞,并有形态学变化。

(3)浆细胞:正常浆细胞直径8~9μ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粗块状、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外周血出现浆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结核病等。异常形态浆细胞有:①Mott细胞:浆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直径2~3μm蓝紫色球体,呈桑椹样。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②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焰状。见于IgA型骨髓瘤。③Russell小体:浆细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