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腹、心包腔积液
1.采集与保存 浆膜腔积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漏出液的产生是由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淋巴回流受阻及钠水潴留,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回流受阻、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丝虫病、肿瘤压迫等所致的淋巴回流障碍。渗出液的产生是由于微生物的毒素、缺氧、血管活性物质增高、癌细胞浸润,外伤、化学物质刺激等,常见于细菌性、结核性感染,转移性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卵巢癌,血液、胆汁、胰液和胃液等刺激,外伤。
穿刺成功后,留取中段液体于无菌的容器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化学检查各留取2ml,厌氧菌培养留取1ml,结核杆菌检查留取10ml。由于积液极易出现凝块、变性,因此标本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可加乙醇以固定细胞成分。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宜采用EDTA-Na2抗凝,化学检查宜采用肝素抗凝。需留取1份不加任何抗凝剂,用于检查积液的凝固性。
2.理学检查
(1)量:正常浆膜腔内均有少量的液体,胸腔液<200ml,腹腔液<50ml,心包腔液10~30ml。病理情况下液体增多,其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2)颜色:正常浆膜腔液为淡黄色。一般渗出液颜色随病情而改变,漏出液颜色较浅。红色见于穿刺损伤、结核、肿瘤、内脏损伤、出血性疾病等;白色见于化脓性感染、真性乳糜积液、假性乳糜积液;黄色或淡黄色可见于各种原因的黄疸;草黄色多见于尿毒症引起的心包积液;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棕色见于阿米巴脓肿破溃进入胸腔或腹腔;黑色见于曲霉菌感染。
(3)透明度:正常浆膜腔液清晰透明。漏出液因其所含细胞、蛋白质少,且无细菌而呈清晰透明外观;渗出液因含有大量细菌、细胞、蛋白质而呈不同程度的浑浊。
(4)凝块:正常浆膜腔液无凝块。漏出液一般不易凝固或出现凝块;渗出液多有凝块,与纤维蛋白原、细菌、凝血活酶有关。
(5)比密:比密常采用比密计法和折射仪法测定,其高低与其所含溶质的多少有关。漏出液比密<1.015,而渗出液比密>1.018。
3.化学检查
(1)蛋白质。①检测原理:黏蛋白定性检验(又称Rivalta试验),黏蛋白是酸性糖蛋白,在稀乙酸液中产生白色雾状沉淀;蛋白质定量检验,采用双缩脲法。②参考值:Rivalta试验中漏出液为阴性,而渗出液为阳性;漏出液蛋白质<25g/L,而渗出液>30g/L。③方法学评价:Rivalta试验是一种简易过筛试验,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但只能测定黏蛋白;积液蛋白质定量检验可测定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的含量。
(2)葡萄糖。①检测原理: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②参考值:正常积液3.6~5.5mmol/L。漏出液较血糖稍减低;渗出液<3.33mmol/L。③临床意义:葡萄糖减低主要见于化脓性积液,其次是结核性积液。
(3)脂类。①检测原理:胆固醇、三酰甘油均采用酶法测定,脂蛋白电泳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②参考值:胆固醇为1.6mmol/L,三酰甘油为0.56mmol/L。③临床意义:腹腔积液中胆固醇>1.6mmol/L时,多为恶性积液,而胆固醇<1.6mmol/L多为肝硬化性积液。
(4)酶学。①乳酸脱氢酶(LD):漏出液LD接近血清,渗出液LD>200U/L,积液LD/血清LD比值>0.6。LD活性增高见于化脓性积液、恶性积液、结核性积液等,以化脓性积液LD活性增高最明显,且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分泌大量LD,因此积液LD/血清LD比值>1.0则为恶性积液。②溶菌酶(Lys):Lys活性增高见于感染性积液。94%的结核性积液的Lys含量>30mg/L,且积液与血清Lys比值>1.0,明显高于恶性积液、结缔组织病性积液。③腺苷脱氨酶(ADA):ADA活性增高主要见于结核性、风湿性积液,而恶性积液、狼疮性积液次之,漏出液最低。当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时,其ADA活性随之减低,因此ADA活性可作为抗结核治疗时疗效观察的指标。④透明质酸酶(HA)增加是诊断间皮瘤的标志之一。
4.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①检测原理: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简便,但受主观因素影响,结果准确性较差;仪器法简便、快速,但病理性标本、细胞形态改变及细胞碎片可影响仪器计数结果。②质量控制:标本采集后1h内及时完成检验;标本中有凝块将影响细胞计数,因此细胞计数前应混匀标本;应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细胞总数和有核细胞计数时应包括间皮细胞。③参考值:正常浆膜腔积液中无红细胞,漏出液中白细胞<100×106/L,渗出液中白细胞>500×106/L。④临床意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对诊断积液的性质有一定的帮助。
(2)有核细胞分类计数。①检测原理:直接分类法简便、快速,但准确性差,细胞变形则分类困难,适用于新鲜的清晰或微浑的浆膜腔积液标本;染色法结果准确,可以发现异常细胞,但操作烦琐、费时。②临床意义:漏出液中细胞较少,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中细胞种类较多。中性粒细胞增高主要常见于化脓性积液、早期结核性积液、肺梗死、膈下脓肿;浆细胞增高主要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浸润浆膜所致积液;淋巴细胞增高主要见于结核性积液、肿瘤、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积液;嗜酸粒细胞增高主要见于血胸、气胸、肺梗死、真菌或寄生虫感染、间皮瘤、过敏综合征等胸腔积液和腹膜透析、血管炎、淋巴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腹腔积液;间皮细胞增高主要见于漏出液,提示浆膜受刺激或损伤;大量红细胞增高主要见于恶性肿瘤。
5.临床应用 浆膜腔积液的检验分为三级:①一级检验:一般检验项目,包括比密、总蛋白、Rivalta test、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菌学检验。②二级检验:主要为化学检验,包括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溶菌酶、淀粉酶、葡萄糖等。③三级检验:主要为免疫学检验,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肿瘤特异性抗原、铁蛋白等。
(二)关节腔积液
1.采集与保存 ①原因不明积液伴肿痛;②关节炎伴积液过多;③急性关节肿胀、疼痛或伴有局部炎症反应;④需进行关节造影、关节镜检查、滑膜活检或切除、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
关节腔积液穿刺标本应分装在3支无菌试管内,第1管做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第2管做化学和细胞学检查,需加适量肝素抗凝,但不能用草酸盐和EDTA抗凝;第3管做凝固性检查,不加抗凝剂。化学和免疫学检查的标本需预先用透明质酸消化,以减低标本的黏稠度。
2.理学检查
(1)量:正常关节腔内液体极少,为0.1~2.0ml,关节炎症、创伤和化脓性感染时关节腔液量增多,且积液的多少可反映关节局部刺激、炎症或感染的严重程度。
(2)颜色:正常关节腔液为淡黄色、草黄色或无色黏稠液体。病理情况下可出现颜色变化:①淡黄色见于关节腔穿刺损伤。②乳黄色见于细菌感染性关节炎。③金黄色见于胆固醇含量增高。④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关节炎。⑤红色见于穿刺损伤、创伤、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关节置换术后。⑥乳白色见于结核性、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⑦黑色见于褐黄病。
(3)透明度:正常关节腔液清晰透明,其混浊主要与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增多有关,随病变加重而增加,甚至呈脓性,见于炎性积液。结晶、纤维蛋白、类淀粉样物、脂肪滴、软组织碎屑等也可致其混浊,但临床较少见。
(4)黏稠度:正常关节腔液高度黏稠,其高低与透明质酸有关。黏稠度增高见于重度水肿、外伤引起的急性关节腔积液,关节炎症越严重,积液的黏稠度越低。黏稠度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腱鞘囊肿及骨关节炎引起的黏液囊肿等。
(5)凝块:正常关节腔液不发生凝固现象。当关节有炎症时,血浆中凝血因子渗出增多,可形成凝块,凝块形成的速度、大小与炎症的程度成正比。
3.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正常关节腔中无红细胞,白细胞为(200~700)×109/L。关节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可筛选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积液。急性尿酸盐痛风、类风湿关节炎时细胞数可达20 000× 109/L,而化脓性关节炎的细胞总数往往超过50 000×109/L。
(2)细胞分类计数:主要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偶见散在的滑膜细胞。白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感染性炎症疾病(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毒感染等)、轻度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绒毛结节状滑膜炎等)、重度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细胞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红斑狼疮细胞见于SLE等;组织细胞(吞噬细胞)见于Reiter综合征等;多核软骨细胞见于骨关节炎;肿瘤细胞见于骨肿瘤。
(3)结晶:采用光学显微镜,最好采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积液中结晶的类型。正常关节腔液结晶为阴性。尿酸盐结晶可见于尿酸盐引起的痛风;焦磷酸钙结晶见于软骨石灰沉着病;滑石粉结晶见于滑石粉引起的慢性关节炎;类固醇结晶见于类固醇制剂引起的急性滑膜炎;胆固醇结晶见于结核性、类风湿关节炎。
4.临床应用 临床上将关节腔积液分为非炎症性积液、炎症性积液、化脓性积液、出血性积液4类(表2-9)。
表2-9 常见关节腔积液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