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由于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2.分类
(1)病因学分类:①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遗传性/先天性),主要由膜缺陷、酶缺乏、珠蛋白结构与合成缺陷等因素引起;②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获得性),主要由免疫因素、膜缺陷、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因素、其他等因素引起。
(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为:①血管内溶血;②血管外溶血。
(二)确定有无溶血
溶血的临床表现通常有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症状。
溶血存在与否的实验依据包括①红细胞寿命缩短或破坏过多:红细胞寿命测定明显缩短、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加、乳酸脱氢酶总活性和(或)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尿胆原阳性、血清结合珠蛋白下降甚至为零、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等;②骨髓红细胞造血代偿性增加:因红细胞过度破坏,骨髓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加的证据主要有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和嗜多色红细胞增多、骨髓呈增生性改变、红系增生活跃、粒/红比例缩小或倒置等。
(三)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表3-2)
表3-2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四)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异常(表3-3)
表3-3 常见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异常
(五)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原理 血红蛋白可催化H2O2释放新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成为蓝紫色。根据显色深浅,可测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量。
2.参考值 <40mg/L。
3.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时显著升高;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贫时轻度增高;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贫时不增高。
(六)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
1.原理 在待测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血红蛋白液,使之与待测血清中的结合珠蛋白(Hp)形成Hp-Hb复合物。通过电泳法将结合的Hp-Hb复合物与未结合的Hb分开,测定Hp-Hb复合物的量得出结合珠蛋白的含量。
2.参考值 0.8~2.7g/L。
3.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妊娠、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但不能排除溶血;减低见于各种溶血、肝病或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巨幼细胞贫血等。
(七)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1.原理 血浆中游离的血红蛋白可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分解为珠蛋白和高铁血红素,后者先与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消耗完后,高铁血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后者与硫化胺形成一个容易识别的铵血色原,用光谱仪观察结果,在绿光区558nm处有一最佳吸收区带。
2.参考值 阴性。
3.临床意义 本试验阳性表示患者是严重的血管内溶血,而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出血性胰腺炎的病人可出现假阳性。
(八)血红蛋白尿测定
1.原理 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1 000mg/L时,血红蛋白可随尿排出,尿中血红蛋白检查阳性。其特点为外观呈浓茶色或透明的酱油色,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
2.参考值 尿隐血试验阴性。
3.临床意义 血型不合的输血、大面积烧伤、恶性疟疾、某些传染病、溶血性中毒症等,明显增多。
(九)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1.原理 又称Rous试验。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液排出。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蓝色颗粒。
2.参考值 阴性。
3.临床意义 ①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结果可持续2~3周;②血管内溶血初期,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