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贫。当温度升至37℃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再障危象发生时,全血细胞减少,迁延数周。6.冷凝集素综合征 又名冷凝集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1.定义 是由抗体或补体等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1)原理: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该法常用。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2)参考值:均为阴性。

(3)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贫、输血引起溶贫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贫。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贫。

3.冷凝集素试验

(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2)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1∶32(4℃)。

(3)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 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 000。

4.冷热溶血试验

(1)原理: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D-L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当温度升至37℃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

(2)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呈阳性,D-L抗体效价可>1∶40。病毒感染可出现阳性反应。

5.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血象:急性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红细胞可<0.8×1012/L,血红蛋白降至20g/L,白细胞常增高,可>50×109/L;慢性型Hb多在40~80g/L,白细胞比急性型更高,但两型也可都减少。两者红细胞呈小球形,表面凹凸不平,有核红细胞多见,可见红细胞自身凝集、碎片,偶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可>10%。

(2)骨髓象:骨髓粒红比例缩小或倒置,呈现幼红细胞增生,偶见红细胞系统轻度巨幼样变。再障危象发生时,全血细胞减少,迁延数周。

(3)Coombs试验:是本病重要的诊断方法,直接法意义更大,能半定量测定,可作为病情程度变化和随访的指标。临床上分为三型:①多数是抗IgG及抗C3型,预后差,治疗困难;②抗IgG型;③少数是抗C3型,预后好。抗IgA型偶见。

6.冷凝集素综合征 又名冷凝集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①血象:血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异形、嗜多色、红细胞呈缗钱状及自身凝结现象,制备血片特别困难。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时也可下降。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显著。③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抗体几乎均为IgM,抗体效价甚至高至1∶1 000~1∶16 000,但也有报告IgG或IgA增高,故广谱抗人球蛋白直接反应是阳性。

7.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1)血象:多是重度贫血,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等,呈球形、异形、碎片、嗜碱性点彩和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轻度增高,血小板正常。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系统增高,粒红比例缩小或倒置。

(3)确诊试验:①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属低温IgG型,有双相溶血素(D-L抗体),具有抗-P血型特异性,抗C3阳性。②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