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时间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常用的筛查实验包括出血时间和束臂试验。
1.原理 在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BT反映了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但BT受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
2.临床意义
(1)BT延长。①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③血管性血友病(vWD);④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⑤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比较少见,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主要由于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
3.操作 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4.注意事项 ①穿刺部位避开浅表静脉、瘢痕和病变皮肤;②刀片长度与前臂平行,以保证伤口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③滤纸吸去血液时,避免与伤口接触,更不能挤压伤口;④测定时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否则会影响结果;⑤严格无菌操作;⑥试验前1周患者应停服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等抗血小板的药物。
(二)束臂试验
1.原理及操作 通过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加“标准压力”,以增加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的数量,来估计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能反映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2.临床意义 当新出血点的数目超过正常时为阳性,多见于:①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②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③其他: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和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
3.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的出血点需要标记;②观察出血点时要选择好光线与角度,以防遗漏。
(三)凝血酶原时间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常用的筛查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液发生凝固,其间所用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PT)。该试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2.临床意义 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
(1)PT延长:①遗传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等。
(2)PT缩短:①DIC早期(高凝状态);②先天性因子Ⅴ增多;③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操作 采用手工试管法。
4.注意事项 采血要熟练,抗凝要充分,最好在1h内完成测定,水浴温度控制在(37.0±0.5)℃。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原理 在37℃条件下,以白陶土(或鞣花酸)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观察缺乏血小板时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该试验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2.临床意义 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和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Ⅹ的水平。
(1)APTT延长:①凝血因子Ⅻ和Ⅺ缺乏症和甲、乙血友病;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Ⅴ、Ⅹ缺乏;③血中肝素水平增高,如肝素治疗期间,APTT须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④存在抗凝物质如凝血因子抑制物。
(2)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操作 0.1ml受检血浆中加入0.1ml白陶土-脑磷脂悬液,混匀,置37℃水浴中3min,其间轻轻振荡多次,然后加0.1ml 25mmol/L氯化钙,不停振荡,并记录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4.注意事项 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五)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1.原理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多聚体,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合成后一部分储存于内皮细胞中,一部分直接释放入血作为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胶原的黏附蛋白和血浆中凝血因子Ⅷ:c的载体。检测方法: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检测:直接用抗vWF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②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f)活性检测:在瑞斯托霉素存在的条件下,vWF与血小板GPⅠb/Ⅸ复合体相互作用,使血小板发生凝集。凝集的强度与受检血浆中的vWF的含量和结构有关。
2.临床意义 ①减低:常见于血管性血友病。②增高: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内皮细胞中vWF释放入血而增高,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肾小球病、尿毒症、妊高征、大手术后等。诊断血管性血友病及其分型的主要指标:对于绝大多数血管性血友病患者而言其凝集率都减低,而且除ⅡB型正常外,其余分型均减低。
3.操作 采集静脉血,以枸橼酸钠抗凝,分离血浆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ELISA操作。操作时注意对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过高的标本,应做稀释后再测定。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
1.原理 阿司匹林能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活性,使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合成减少。只有当骨髓产生新生血小板时,才能恢复MDA的生成量。根据口服阿司匹林后血小板的MDA生成量的恢复曲线即可推算出血小板的生存时间。
2.临床意义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输血后紫癜等;②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③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心肌梗死、心绞痛、恶性肿瘤。
3.操作及注意事项 丙二醛(MDA)法或TXB2法:①制备血小板悬液;②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血小板MDA含量;③测得被检者MDA含量后,给患者口服阿司匹林0.6g,隔日采血测定MDA生成量,直至MDA含量回复到基础水平为止所需时间即为血小板生存时间。操作时注意每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必须相同。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
1.原理 正常血小板具有彼此粘连聚集的功能。试验时向富含血小板血浆或全血中加入诱聚剂(如ADP、肾上腺素、胶原、瑞斯托霉素等),然后放入专用仪器内,在恒温和不断搅拌条件下,血小板聚集,血浆浊度变化,透光度增加。通过测定其透光度变化,描绘出聚集图像来反映血小板的聚集水平。
2.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口服避孕药后等。②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③血小板无力症(Glanzinann病):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④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集;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⑤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α颗粒缺陷时,血小板凝集和聚集均正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低下。
3.操作注意事项 ①试验前10天必须停止服用一切抑制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等;②标本采集后应在3h内完成试验,且不能用EDTA作抗凝剂。
(八)血块收缩试验
1.原理 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下,纤维蛋白网眼缩小,血清析出,使血块的止血作用更加牢固。测定析出血清量,计算其占原有全血量的百分数来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2.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试验(CRT)与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ⅩⅢ浓度有关,但主要反映了血小板的质量。①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等。②血块收缩不良或血块不收缩:见于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注意事项 ①离心管要清洁,刻度要准确;②试验温度保持在37℃;③对于严重贫血者,因血细胞比容减小,析出的血清增多,对试验结果有影响。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1.原理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有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比浊法(PT衍生法)以及免疫学方法等。目前广泛使用比浊法,本方法的原理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血液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与FIB的含量成负相关。
2.临床意义 ①增高: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应激状态等。②降低:见于先天性低或无FIB血症、遗传性FIB异常、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3.操作 ①将正常人混合血浆按1∶5、1∶10、1∶20、1∶40稀释,待测血浆按1∶10稀释;②取0.2ml稀释血浆于小试管中,置37℃水浴中预热;③再加0.1ml凝血酶溶液,记录凝固时间。检测结果与参比血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4.注意事项 ①将待测血浆与正常人混合血浆一起操作,以保证结果可靠;②所有标本检测都应做复管,且两管相差≤0.5s;③凝血酶复融后,在4℃保存≤2天,在室温中≤4h。
(十)凝血因子含量与活性测定
1.原理 凝血因子含量通常采用免疫方法测定。单个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多采用缺乏某种凝血因子的血浆做纠正试验,检测结果以相当于对照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百分比表示。
2.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降低见于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吸收不良、肝病、药物影响。
3.操作 ①制备标准曲线:以稀释度为横坐标,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纸上绘制曲线;②受检血浆测定:将受检血浆以1∶20稀释,将其凝固时间在标准曲线标出,得凝血因子的活性。
4.注意事项 ①受检标本应立即测定,或将分离血浆后置-20℃冰箱中,在2~3个月内测定,避免反复冻融;②每次测定都应做标准曲线;③正常标准血浆要求至少10人以上的混合血浆。
(十一)蛋白C测定
1.原理 蛋白C测定分为活性测定及抗原测定。蛋白C活性(PC: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其原理为在血浆中加入PC特异激活剂(从蛇毒中提取),被活化的蛋白PAC作用于特异发色底物,释放出产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深浅与APC含量呈平行关系。PC抗原检测通常采用免疫学方法。
2.临床意义
(1)减低:①先天性PC缺陷:根据PC:A和PC:Ag可分为Ⅰ型(PC:Ag与PC:A均减低)和Ⅱ型(PC:Ag正常而PC:A减低);②获得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增高:见于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3.操作 正常混合血浆用缓冲液稀释成浓度为80%、60%、40%、20%、10%,分别加入激活剂,置于37℃水浴中,后加入显色液,反应结束时加入冰醋酸终止反应,比色读取A值,计算蛋白C活性。
4.注意事项 ①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必须贮存于-20℃以下的冰箱内;②样本不能反复冻融。
(十二)蛋白S测定
1.原理 蛋白S是活化蛋白C的辅因子,大约60%与C4b结合成C4bp-PS,游离的蛋白S(FPS)可以作为活化蛋白C的辅因子,灭活凝血因子Ⅴa和Ⅷa。在待测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聚乙二醇,C4bp-PS会沉淀,用上清液即可检测FPS的量。用免疫学方法可检测血浆中的总蛋白S(TPS)及FPS的含量。
2.临床意义 蛋白S减低多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蛋白S缺乏症,后者见于肝病、口服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类。
3.注意事项 通常采用ELISA或RIA的方法检测血浆中总蛋白S(TPS),用凝固法检测游离蛋白S(FPS)的含量,注意FPS的制备中要在加入聚乙二醇后充分混匀,并在室温下维持30min后再离心取上层血浆待测。
(十三)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
1.原理 凝血过程中,由于因子Ⅴa和因子Ⅷa的参与,使凝血酶形成大大加快。而活化的蛋白C可裂解因子Ⅴa和因子Ⅷa,使其灭活,导致APTT延长。在APTT检测的试剂中,加入外源性的活化蛋白C,可使APTT延长,如果受检血浆APTT延长不明显,提示患者存在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
2.临床意义 血浆中存在APCR现象,提示可能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生率是无抵抗现象人群的5~7倍。因子Ⅴ基因的Leitten突变时可引起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
3.注意事项 通过比较加和未加活化蛋白C的APTT比值的高低判断APCR存在与否。注意本试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活化蛋白C活性的保持,因此,在分装时,应尽可能小包装冻干,检测时,快速溶解,在室温下放置≤30min,否则将造成假阳性。
(十四)狼疮抗凝物质测定
1.原理 狼疮抗凝物质测定通常用改良的Russell蝰蛇毒稀释试验。包括①Lupo试验:即当蝰蛇毒试验延长时,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正常血浆后,蝰蛇毒时间仍延长,提示被检血浆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②Lucor试验:在脑磷脂和激活剂存在的条件下,检测APTT,若被检血浆中有狼疮抗凝物质存在,则血浆凝固时间延长。
2.临床意义 试验测定阳性多见于有狼疮抗凝物质存在的患者,如SLE、自发性流产、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口服抗凝剂、肝素治疗以及DIC等。
(十五)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1.原理 血浆纤溶酶原测定分为活性测定和抗原测定。活性测定通常用发色底物法,其原理为在受检血浆中加尿激酶(SK)和发色底物(S-2251),受检血浆中的纤溶酶原(PLG)在尿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溶酶,后者作用于发色底物,生成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纤溶酶的水平呈正相关,通过计算求得血浆中纤溶酶原的活性。纤溶酶原抗原测定通常采用免疫学方法。
2.临床意义 纤溶酶原的活性①增高: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②减低: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和先天性纤溶酶原缺乏症,其中,根据纤溶酶原活性和纤溶酶原抗原检测的结果,可将纤溶酶原缺乏症分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型(纤溶酶原抗原正常和纤溶酶原活性减低)和交叉反应物质阴性(CRM-)型(纤溶酶原抗原和纤溶酶原活性均减低);此外,肝硬化、重症肝炎、门脉高压、肝切除、前置胎盘、肿瘤扩散、大手术后等获得性PLG缺陷症,PLG减低。
3.操作 纤溶酶原抗原检测通常采用ELISA法,具体操作按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进行。
4.注意事项 ①采血时若发生溶血或凝固,检测结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②标本须用枸橼酸钠抗凝,并立即送检,冷冻保存会使检测结果受影响;③止血带束缚过久,可造成纤溶酶原假性降低。
(十六)D-二聚体检测
1.原理 通常用胶乳凝集法或ELISA法对血浆中D-二聚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2.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因此,D-二聚体增高多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继发纤溶亢进,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是鉴别原发性纤溶症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前者正常,后者显著增高。
3.操作 ①常规取患者抗凝静脉分离血浆;②按说明书将受检血浆1∶5稀释,分别取稀释标本和未稀释标本各20μl,加入胶乳颗粒抗D-二聚体结合物,迅速混匀,置室温2min,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结果,若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ELISA法按试剂盒及仪器的说明书操作。
4.注意事项 ①胶乳凝集法操作快速简便,结果易于观察,不需要其他特别的设备,但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只能做半定量测定,不适合做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②采血要迅速,分离血浆后1h内测定完毕,或保存在-20℃,但不能超过1周;③由于不同厂家的试剂有差别,因此,D-二聚体胶乳凝集法的参考值也可能有差异。
(十七)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1.原理 通常用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含量。原理为向血浆中加入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当FDP浓度大于或等于5μg/ml时,便与胶乳颗粒上的抗体结合,使胶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被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血浆中FDP的含量。
2.临床意义 FDP增高常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肝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3.操作 常规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取20μl胶乳试剂,置于胶乳反应板,再加入20μl受检血浆,搅匀,轻轻摇动3~5min,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结果,若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如果为阳性,进一步将被检血浆用缓冲液做1∶2、1∶4、1∶8、1∶16等比稀释,分别按上法进行测定,以发生凝集反应最高稀释度作为反应终点。
4.注意事项 ①胶乳反应板应清洁干燥;②测定温度应高于20℃,若环境温度较低,应延长1~2min观察结果。
(十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1.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将使其解离释出SFM,SFM可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这种无需凝血酶即能凝固的现象称为副凝固。
2.临床意义 ①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②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3.操作 取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0.5ml于试管中,置37℃水浴3min,加入10g/L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05ml混匀,置37℃水浴15min,立即观察结果。
4.注意事项 本试验不宜用草酸盐、肝素或EDTA盐作抗凝剂。
(十九)全血黏度检测
1.原理 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它的表观黏度取决于剪切状况(切应力和切变率)的变化,故全血黏度测定常用锥板式黏度计来测定,以提供不同的切变率。
2.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脑血栓形成、深静脉栓塞、烧伤等。减低见于贫血等。
3.注意事项 ①应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采血时尽可能缩短压脉带压迫的时间,抽血时用力要适当;②用肝素或EDTANa2或EDTA-K2抗凝,且抗凝剂为干粉(勿用水溶液)。
(二十)血浆黏度检测
1.原理 由于血浆为牛顿流体,其黏度与切变率变化无关,故常用测牛顿流体黏度的毛细管黏度计测定。
2.临床意义 所有引起血浆蛋白质异常增高的疾病均可导致血浆黏度升高,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3.操作 将采集的肝素或EDTA抗凝静脉血以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将血浆加入血液黏度测定仪中,测定血浆黏度。
4.注意事项 血浆制备和分离时要保证离心速度和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