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已分离出近200多种。主要包括: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蛋白酶、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2.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PA):又称前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急性炎症、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急性炎症、肝疾患或肾炎时其浓度也可下降。前白蛋白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视作一种运载蛋白,它可以和T3、T4结合,还可以和视黄醇结合而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2)白蛋白(Alb):又称清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40%~60%。其主要生理功能:作为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具有相当的酸碱缓冲能力;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另一功能是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分子量较小,它在血管外体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各种膜屏障完整性的良好指标。临床意义:①血浆白蛋白浓度可以受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②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③血浆的白蛋白增高较少见,在严重失水时,对监测血浓度有诊断意义;④白蛋白降低临床意义较大,可见于白蛋白合成降低,如急慢性肝病;营养或吸收不良;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如大面积组织损伤;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白蛋白分布异常,如有门静脉高压腹水时;遗传性疾病等。
(3)α1-酸性糖蛋白(AAG):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早期称之为血清类黏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测定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异常增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降低。
(4)α1-抗胰蛋白酶(AAT):α1-抗胰蛋白酶是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醋酸纤维薄膜或琼脂糖电泳中α1-抗胰蛋白酶泳动于α1区带,是这一区带主要组分。一般认为α1-抗胰蛋白酶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α1-抗胰蛋白酶缺陷,也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致肝硬化,炎症及外科手术后血清浓度可增加,长期接受可的松治疗、妊娠及妇女服用避孕药时,浓度亦可增高;低血浆AAT可以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5)血红素结合蛋白(Hp):又名结合珠蛋白、触珠蛋白。为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肝合成,它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每分子结合珠蛋白可以结合两分子的血红蛋白。Hp可以防止血红蛋白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临床意义:急性时相反应中血浆结合珠蛋白浓度增加,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引起大量白蛋白丢失的情况下亦可见增加。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疟疾)时结合珠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严重肝病患者Hp的合成降低。
(6)α2-巨球蛋白(α2-MG或AMG):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由肝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其特性是能与多种分子和离子结合,特别是它有与不少蛋白水解酶结合而影响这些酶的活性,起到有选择地保持某些蛋白酶活性的作用,这在免疫应用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低白蛋白血症时,α2-巨球蛋白含量可增高。
(7)铜蓝蛋白(CER):是含铜的α2-糖蛋白。CER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对多酚及多胺类底物有催化其氧化的能力。临床意义:最特殊的作用在于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含量降低,而伴有血浆可透析的铜含量增加,这是本病的特征。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由于体内铜代谢障碍所致。铜蓝蛋白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创伤和肿瘤时增高。增高亦见于半数以上的肝癌(转移性)、胆石症、肿瘤引起的胆道阻塞、妊娠后3个月及口服避孕药者。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
(8)转铁蛋白(TRF):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转铁蛋白可逆地结合多价离子,包括铁、铜、锌、钴等。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7d。血浆中转铁蛋白的浓度受铁供应的调节,在缺铁状态时,血浆TRF浓度上升,经铁有效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意义:血浆中转铁蛋白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时下降。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疾病及营养不良时亦下降。妊娠及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注射可使血浆TRF升高。
(9)β2-微球蛋白(BMG):是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并由此释放入血液循环。临床意义:肾衰竭、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升高,但临床主要应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损伤。特别用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如有排异反应影响肾小管功能时,尿中β2-微球蛋白排出量增加。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有神经系统浸润时,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可增高。
(10)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电泳分布b区带。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如胸腔积液、腹水、心包液、关节液、血液等处。临床意义: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时迅速地显著升高,可达正常水平的数千倍。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二)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测定 ①方法:双缩脲比色法,它是目前首选推荐的蛋白质定量方法。②临床意义:直立体位血液相对浓缩,而长久卧床者血液较直立体位稀。血清总蛋白增高是由于血液浓缩和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造成的。前者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后者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血清清蛋白测定 ①方法:溴甲酚绿法(BCG法)。②临床意义:清蛋白浓度增高,除严重脱水、血浆浓缩而使清蛋白增高外,尚未发现单纯清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清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3.球蛋白的含量及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 ①方法:球蛋白的含量是通过血清总蛋白测定值减去血清清蛋白测定值计算出的。②临床意义:临床上球蛋白增高多见于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球蛋白浓度降低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A/G比值反映了清蛋白与球蛋白浓度变化的关系。正常A/G比值为1~2∶1。临床上常用A/G比值来衡量肝疾病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三)血清蛋白电泳
1.原理 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在同一pH电场中所带电荷量也不同,加之蛋白质的分子量亦不相同,所以在同一电场中电泳迁移率就有差异。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最常用的电泳技术,按其泳动速度可将血清(浆)蛋白质分为五条区带,从正极到负极依次为白蛋白和α1、α2、β和γ-球蛋白。通过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将血浆蛋白质根据不同的电泳条件还可将各个区带进一步分离。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常可分出13个区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出30多个区带。
2.临床意义 肾病型可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图形表现为Alb降低,α2和β升高;肝硬化型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图形表现为Alb降低,β和γ增高,可出现β和γ难以分离而连接在一起的“β-γ”桥,此现象是由于肝纤维增生导致IgA增高所致;急性反应时相型常以α1、α2增高为特征;慢性炎症型则以Alb降低,α2和β增高较为常见;M蛋白血症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大量单克隆蛋白质(主要是IgG或IgA),电泳时可在β和γ之间出现一条狭窄的区带,称M区带。
(四)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概念 在急性心肌梗死、外伤、炎症、手术、肿瘤时血浆某些蛋白质水平可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急性时相反应(APR),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种类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其血浆浓度在炎症、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显著上升。另外有3种蛋白质即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则相应低下。
3.临床意义 急性心梗时,早期C-反应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升高很快,然后相继在3周内逐步降低至正常。
组织损伤后24h血中触珠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开始升高,同时可有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上升,可使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升高。
C反应蛋白是一种主要的急性反应期的指示蛋白,其在组织损伤后6~8h就可上升,上升幅度可达正常值的20~500倍,在致病因素消除后C反应蛋白可很快恢复正常。因为C反应蛋白在血中的半寿期小于1日,因此其在抗生素治疗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急性反应期一般同时有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是因为急性感染或其他组织损伤刺激了淋巴细胞(B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在生理情况下,如女性妊娠、放节育环、口服避孕药时也可出现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