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后引发的超敏反应。特点为发生迅速,消退也迅速;由IgE抗体介导;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补体不参与。
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体内,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结合的过程。
2.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的过程。
3.常见疾病 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
(二)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
1.发生机制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和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物,直接导致靶细胞溶解。
(2)吞噬作用: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体IgG,其Fc段与巨噬细胞、NK、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它们的吞噬功能。
(3)ADCC:IgG类抗体类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IgG的Fc受体结合,介导ADCC效应,溶解破坏靶细胞。
特点: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于细胞膜上;参与的抗体是IgG和IgM;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后果为靶细胞被破坏。
2.常见疾病 包括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急性风湿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 pasture综合征)、Grave病、重症肌无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
(三)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膜,通过激活补体以及在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参与下,引起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2)组织损伤
①补体: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567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水肿;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
②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是Ⅲ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征。局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等,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③血小板:IC与血小板结合,一方面使其释放血管活性胺,引起充血和水肿,促进IC进一步沉积;另一方面聚集的血小板形成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加重组织损伤。
2.常见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包括Arthus反应和类Arthus反应等。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包括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慢性免疫复合物病、过敏样休克反应等。
(四)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病理损伤。
1.发生机制
(1)T细胞致敏: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炎性T细胞(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
(2)致敏T细胞产生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炎性T细胞可通过释放TNF-β、IFN-γ、IL-2、IL-3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致敏Tc细胞则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破坏。
Ⅳ型超敏反应特点为发生迟缓,再次接触抗原后24~72h发生;与抗体、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2.常见疾病 包括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
(五)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检测过敏原和测定血清特异性IgE。Ⅱ型超敏反应的检测重点是抗血细胞抗体。Ⅲ型超敏反应主要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Ⅳ型超敏反应可用皮肤试验来检测。
1.过敏原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是在皮肤上进行的体内免疫学试验,可分为皮内试验、挑刺试验和斑贴试验。
(1)Ⅰ型超敏反应在抗原刺激后20~30min观察结果。挑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皮内试验的阳性反应则以风团为主。
(2)Ⅳ型超敏反应在接触抗原后48~72h观察结果。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
2.血清IgE的检测
(1)血清总IgE的测定:放射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间接血凝试验,以及化学发光法。
(2)特异性IgE的测定:ELISA、FEIA、免疫印迹法,及多种sIgE检测系统。
3.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检测抗血细胞抗体对Ⅱ型超敏反应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包括Rh抗体检测、抗红细胞、抗血小板和抗白细胞抗体等。
4.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检测CIC可证实疾病是否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也可帮助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部分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疾病的进程及转归。
判定免疫复合物为发病机制的证据有:①病变局部有IC沉积;②CIC水平显著升高;③明确IC中的抗原性质。
5.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采用白细胞分类计数法或直接计数法;嗜碱性粒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采用直接计数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