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具有消瘀散结,扶阳固脱,温通经气,祛散阴寒,温补益气,扶阳固脱等作用。艾灸疗法能使气机通调,使肛门部位的气血凝滞得以消散,疏通肛门部经络的气血运行。气滞血瘀者可行气消瘀;气虚下陷者可益气固脱;虚寒者可补虚温通。对痔疮的治疗具有疗效好、针对性强、安全易行,以及易掌握、易推广、费用低等优势。
方法1
取穴:长强、腰阳关、次髎。
灸法:针刺上穴,得气后出针;然后用纯艾绒制成灸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灸5~10分钟。适用于内痔。
方法2
取穴:长强、二白。
灸法:艾条温和灸。患者先取胸膝位,施术者取艾条1只,点燃后灸长强穴10~15分钟;然后再仰卧位,施术者取艾条2只,点燃后灸双侧二白穴。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可再根据各种证型加减运用。
方法3
取穴:二白、百会、气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取艾条2只,分别灸双侧二白穴各10~15分钟,再取艾条2只,分别灸百会、气海穴各10~15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气虚下陷型痔疮。
方法4
取穴:承山、次髎、长强。
灸法:艾条温和灸。患者取俯卧位,施术者取艾条2只,分别灸双侧承山、次髎穴10~15分钟,再取艾条1只灸长强穴10~15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
方法5
取穴:陶道穴、腰阳关穴及左右旁开寸半的双侧腰俞穴及白环俞穴。
灸法:先灸陶道穴,每次灸20~50壮,待止痛后,再灸腰阳关穴、双侧腰俞穴及白环俞穴,每穴10壮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
方法6
取穴:痔核部。
灸法:患者取侧卧位,屈膝、弯腰、暴露肛门,用石蜡油润滑肛窥及肛门。然后插入肛窥,暴露痔核,用1‰新洁尔灭液常规消毒;再用棉签擦干痔核表面,用中号止血钳夹持药线的一端,点燃药线,用药线火星直接灸痔核表面致灰白色。溃疡出血、化脓感染部位的可点灸,核小者一般灸2~3壮,痔核大者或外翻脱出者灸8~10壮。适用于内痔。
方法7
取穴:次髎、大肠俞、飞扬。
灸法:患者俯卧位,灸大肠俞4~6壮,灸次髎6~9壮,灸飞扬4~6壮。每次灸一侧穴位(下次灸另一侧次髎、大肠俞、飞扬),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
方法8
取穴:长强、次髎、关元、天枢。
灸法:艾条温和灸。患者取合适体位,施术者取艾条2只,将其一端点燃,双手同时灸关元、天枢、次髎各10~15分钟,然后灸长强10~15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湿型痔疮,兼便秘者疗效好。
方法9
取穴:八髎穴。
灸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骶部,用七星针在八髎穴处缓慢叩打,使局部充血,放上丁桂散(广香、肉桂)药粉,布满八髎穴,再覆盖关节止痛膏1张,然后用点燃的艾条,进行悬灸或雀啄灸,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度。一般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
方法10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梁丘。
灸法:取大黄粉适量,用生姜汁调匀如泥膏状,制成直径约15毫米、厚度约3毫米的薄药膏饼数枚,放置于足三里、三阴交、梁丘穴位上,点燃艾条,采用雀啄法一上一下地隔着药膏对穴位施灸,强度以局部有灼痛感为度,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尤以气虚者为佳。
方法11
取穴:腹部两侧。
灸法:隔盐温灸盒灸。取干燥洁净粗盐平铺于腰部,厚度约0.3厘米,选用大号温灸盒,置于患者腰部,将艾炷点燃置于温灸盒内,灸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类型痔疮。
方法12
取穴:大肠俞、次髎、关元。
灸法:温灸盒灸。患者先俯卧位,施术者选用大号温灸盒横放在(大肠俞、次髎)穴位上,将艾炷点燃置于温灸盒内,灸15~20分钟;然后再仰卧位,施术者选用中号温灸盒横放在关元穴处,将艾炷点燃置于温灸盒内,灸15~2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虚寒型痔疮。
有的患者认为艾灸越热越好,故觉得烧痛时才告诉医务人员,因此灸后易起疱,这时只要疱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针(可用火烧消毒)刺破水疱,放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如果没有慎重处理,感染细菌成为灸疮,那么在灸疮化脓期间,不要做重体力劳动,同时保持疮面清洁,还可敷贴消炎药膏,每日换1~2次,换药时用干棉球将脓液拭去,必要时也可用生理盐水洗净,用消毒敷料覆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