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肺病的四大病理机制
(一)肺为娇脏,易为邪侵
肺为清轻之地,最不耐外邪(包括六淫、毒气、烟雾、粉尘等)之侵扰。如人稍遇刺激性之气味或烟雾,即发生咳嗽或呛咳,以保护性地排出;肺叶娇嫩,质地脆弱,故而有娇脏之名。另因其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凡外邪袭人,或从皮毛而客,或由入,最终外邪易侵袭肺卫。若风热犯肺致失宣肃,其症便见恶寒发热,咽喉疼痛或肿痛,口渴有汗,咳嗽痰黄等。若燥邪犯肺则最易损伤肺津,除见发热微恶风寒外,还可见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甚或喘息胸痛,若就温热邪气而言,亦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以其风温邪热犯肺,外则卫气郁阻,皮毛开合不利;内则肺气不宣,肃降失职,故见发热,微恶寒,咳嗽或胸痛等肺卫失宣之证。
(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由于肺叶娇嫩,易受邪侵,邪正相争,易造成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甚至虚实夹杂、寒热转化的病机特点。若外邪束表犯肺,肺失宣肃,其气闭郁而不得宣散,则可致风寒或风热在表之邪入里从火热之化,而成肺热壅盛之实证。然痰瘀郁闭肺气,久而化火;或素嗜辛辣烟酒热物,火热郁积于肺等,亦可形成火热壅肺之实证。由于邪热壅肺致肺之宣肃无权、气逆于上,故临床见喘息气粗,痰黄质稠,壮热口渴,咽喉肿痛,或张口抬肩,或鼻翼扇动等。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等。若火灼肺络,还可见咯血、衄血,如支气管扩张、鼻出血等。或火热炽盛,肺络瘀阻,热壅血瘀,蕴酿成痈,症见胸部隐痛,咳唾脓血或咳痰腥臭如米粥,如肺脓肿。肺病易成实证的另一面,即是常易成痰浊阻肺和饮停胸胁之实证。肺主肃降的另一意义,就是通调水道。水道通调则肺内清中之浊可下输膀胱。若肺失肃降,水道不得通调,则清中之浊不能下输,必积于肺中成痰成饮。痰浊阻肺,气道不畅,则症见咳喘、气促、痰多等,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可见。若饮停胸胁,气机受阻,症见胸胁胀满疼痛、动则加剧等,如渗出性胸膜炎。
肺为娇脏不仅体现为外邪易侵,亦表现在肺系病易形成寒证、热证的病理特点。风寒易侵而外侵之证易见;肺气易虚则内寒之证易成;肺气易郁闭不宣,外邪易入里化热,又痰浊瘀血郁积,亦易从热化。故言肺系病具有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三)宣降失常,气易上逆
宣发与肃降是肺的基本生理特点,而肺系患病后,宣降失常则是肺系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其中肺气上逆则是这一病理变化最常见的现象,临床表现为咳、喘、哮等证。肺主气除表现在宗气的生成方面外,还体现在对气机升降的调节,而气机的升降则以宣发肃降为基本形式。又肺司呼吸亦与宣发肃降的功能密切相关,宣之则呼,肃之则吸,故宣肃正常则呼吸平稳。凡外邪束肺,痰饮、瘀血、粉尘、虫蛊阻肺,皆可致肺失肃降往往同时并见,很难截然分开,然两者均可产生肺气上逆的病理结果。临床上凡肺气上逆表现为咳嗽声洪、喘息气粗、哮吼痰闭或伴外感表证等肺气郁闭之实证,可认为系肺气失宣所致;若肺气上逆表现为咳声不扬、气短息微、动则气促等肾不纳气证,则视为肺失肃降。肺失宣肃还可影响肺参与水液代谢的能力。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营卫气血不能正常输布,不仅可致肺卫功能下降,还可导致水液泛溢肌肤,而见面浮肢肿之症。若肺的肃降失司,则不能正常通调水道,致水液(清中之浊)停蓄肺中而成痰饮病症。
(四)痰瘀易结,缠绵难愈
肺系病由于易虚易实,而且常因宣肃失常而痰浊内生,瘀血阻滞,并痰瘀互结,使肺系病缠绵难愈。如肺卫功能低下者,易为外邪所侵;外寒闭肺,可致肺气不足;而肺气不足,既可聚湿生痰成饮,又可使血行不畅,而成血瘀之证;外感邪热入里或痰饮血化热,易耗伤肺津;而肺之津液不足,虚火内炽,则可煎熬津液而成痰等。肺朝百脉,主生成宗气,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若外邪、痰饮、虫毒、粉尘等闭郁肺气,至肺生成宗气的能力下降,则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而使肺部血液发生瘀积。由于肺为“贮痰之器”,痰性黏腻,每易与瘀积之血液相互交结,而成痰瘀交阻之证。朱丹溪在重视痰浊的致病作用时,还非常重视痰瘀互结。他认为“痰来瘀血遂成窠囊”。在肺则凝滞肺气,为肺胀喘咳;在胁则阻经络,为胁痛不适;若胃中有湿痰死血,则手中麻木;膈间有瘀血动痰,可为噎膈;大肠有痰积死血流注,可成肠痈。若痰与食积、死血并于腹中,又能作块成聚而为癥瘕。在治疗上提出了痰瘀同治的概念,如治痰瘀肺胀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治痰瘀身痛用胁痛控涎丹加桃仁等,择其痰瘀多寡而治。这些理论在现代防治多种急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心病等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