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规分割
(1)定义:每周照射5d,每天照射1次,每次靶区剂量为1.8~2.0Gy。
(2)生物学基础:常规分割照射模式是在1920年由法国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到20世纪60年代后才被用以“4R”的理论加以解释。①让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有所修复,因为正常组织细胞的修复比肿瘤组织细胞快。②让放射线照射不敏感的乏氧肿瘤细胞转化为对放射敏感的含氧细胞。③让放疗后对放射线照射不敏感的S、G1期细胞进入放射敏感的G2和M期。④让非增殖期的G0细胞进入增殖期。
(3)临床应用:常规分割照射是最经典的、最普遍的传统照射方式,几乎适用于需要放疗的全部病人。
2.超分割
(1)定义:减少每次的照射剂量,增加每天的照射次数,但不改变总的治疗时间,照射总剂量可适当增加,一般以每周照射5d,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1.15~1.25Gy为宜。每日2次照射的间隔时间为4~6h。
(2)生物学基础:根据早、晚反应组织的曲线即α/β比,晚反应组织的损伤主要与每次分割的剂量有关,所以,超分割照射能减轻晚反应组织如脊髓、脑、肺、肾等正常组织的损伤,使其耐受量可增加15%~25%。早期反应组织损伤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肿瘤病灶的控制率可增加10%。另外,每天2次分割照射,间隔时间至少4h以上,利于正常组织细胞完成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3.加速超分割
(1)定义:加速超分割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①每次分割剂量不变或略有减少,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相同大小的照射野,缩短总的治疗时间,2次放疗的间隔时间为4~6h。②每次分割剂量不变或略有减少,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的靶区面积不同,较常见的是野中野技术,即大野套小野。每天大小野各照射1次,或大野每天照射1次,小野在1周内照射2~5次,两次照射的间隔时间为4~6h。
(2)生物学基础:缩短放疗总时间,以减少在放疗期间肿瘤细胞的增殖,其结果可加重早期反应,晚期反应也可加重或稍有改变。
(3)临床应用:多用于肿瘤倍增时间短,病程发展快,而一般情况又较好的病人。如果病人在治疗中反应较重,可在症状缓解后改为常规分割照射。
4.大剂量分割
(1)定义:减少总的照射次数,增加每次照射的剂量。较常用的是每周照射3次,隔日照射,每次靶区剂量为3.0~5.0Gy。
(2)生物学基础:早期反应略有增加,晚期反应明显加重。
(3)临床应用:多用于对放射治疗相对不敏感的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骨及软组织肿瘤等,还可用于骨转移的病人,特别是对那些有病理性骨折危险的病人,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又可减少病人的搬动。
5.在不同分割模式放疗中应注意的事项
(1)如果总疗程中最后一次分割照射需在下周一才能完成时,那么就应该将下周一照射的那次分割剂量提前至本周五内的一天内照射2次。
(2)如果由于假期或机器维修等原因,病人暂停治疗一段时间,那么,最好在停止照射的最后一天和恢复照射的第1天内各照射2次。
(3)病人在整个放疗过程中最好不间断治疗,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致使放疗中断,则每停照一天,其治疗剂量就应增加0.8Gy,以弥补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4)应当根据病情决定照射时间,而不应根据作息时间安排病人的照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