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法是一项肿瘤热疗的新技术,它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肿瘤组织不耐热的特点,通过介入穿刺技术在肿瘤原位产生局部高热,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肿瘤原位灭活或局部根除的治疗目的。自1995年有学者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穿刺微波治疗<3cm小肝癌以来,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1.适应证和禁忌证 微波凝固治疗的适应证较广,只要肿瘤的位置合适,一般无特别禁忌证,但Child分级C级,以及凝血机制差者需慎重考虑。
2.治疗方法(以肝癌为例) ①选择合理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或静脉麻醉;②选择适当体位:病人的体位以超声检查时能在穿刺引导线上清楚地显示肿瘤为原则,病人可选用平卧位或右前斜位;③超声检查显示肿瘤部位和周围血管分布。确认进针途径,测量沿穿刺引导线上表皮至肿瘤底部的距离,并在引导针相应的部位做标记;④操作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无菌探头和穿刺导向器连接好后再次确定进针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⑤尖刀在皮肤上切开2mm小口(如需放皮肤保护套管,则将切口延长至8~10mm,并用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超声引导下14G微波引导针穿刺入预定肿瘤部位,拔出针芯后按预定标记,将微波电极送至引导针尖端,退出引导针至少30mm,使微波辐射电极的前端充分裸露。测温针根据需要放置,治疗性测温,应将测温针放置于设定的肿瘤灭活的边界上;保护性测温则将测温针置于肝门、肠管、胆囊等需要保护的部位;⑥穿刺针和测温针放好后,局麻者可直接进行微波治疗。需静脉麻醉者可给予静脉麻醉药,让病人安静入睡后进行微波治疗。声像图上监测微波辐射后回声的改变,同时观察肝前和肝后有无异常积液,测温针动态监测温度的变化,可根据温度的变化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由于超声引导定位准确,微波辐射对肿瘤热凝固范围控制好,并且对毗邻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微,故严重并发症罕见并且对肝功能影响微小。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少部分患者治疗后右上腹疼痛,一般可忍受,于2~7d自行缓解;肿瘤凝固坏死后其分解产物被吸收会使机体发热,一般出现于治疗后8~96h,体温37.2~38.5℃,无须特殊处理;部分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并于1~2周恢复。微波天线引导针为14G粗针,较其他介入方法损伤大,破裂出血的危险性增大,损伤正常组织范围增大,气泡进入血流的可能性加大,这些均须认真控制。由于微波对肝组织的高效凝固和止血作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概率是很低的。因此在操作时缩短引导针单独在肝内的停留时间,防止无微波辐射的粗针穿刺,是减少出血的重要因素。
凝固坏死区域的形态表明治疗有效的范围,疗程结束后应在瘤区多方位4点以上穿刺再活检,以观察肿瘤坏死情况。
4.疗效判断及临床意义 微波治疗时表现为由辐射天线中心向外逐渐扩大的强回声;微波治疗后30min,表现为沿微波针道中心的条状强回声。1个月后肿块开始逐渐缩小,呈不均质强回声改变,若肿块不缩小出现局部低回声区尤其有球形感或有所扩大者,应高度怀疑治疗不彻底并再次治疗。治疗后彩色多普勒显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为肿瘤灭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必要时做声学造影来判断血流情况。治疗后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部分患者一般情况好转,体重增加,少数患者治愈后肝功能及血小板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治疗时应将20G测温针置于肿块外5mm处监测温度,因为肿瘤细胞在54℃时1min或60℃即刻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所以测温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实时评估手段。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治疗肝癌具有热效率高、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靠、凝固性坏死范围稳定且均衡、疗效好、受影响因素小等特点。局部微波热疗不仅能应用高温直接杀灭肝癌瘤细胞,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消灭肿瘤及其残癌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军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